《圓夢巨人》,解讀夢境般的童話故事,斯皮爾伯格式的童真表達

自弗洛伊德以《夢的解析》開創了精神分析領域以來,夢境和電影就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夢境被廣泛地應用到了電影中,經常用來分析意識和潛意識,自我、本我和超我,以及夢和潛意識之間的關係。夢境中的潛意識表達作為真實生活中被壓抑的原始衝動,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心理以及主題昇華具有不可代替的指向作用。

早在1982年,英國的兒童文學作家羅爾德·達爾就曾創作過一部關於夢境主題的小說《好心眼兒巨人》,在他的想象世界裡,人類和巨人國的巨人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巨人們把人類稱為“人豆子”,除了好心眼兒巨人孤獨地吃著大鼻子瓜外,其餘的巨人們都以人類為食物,而好心眼兒的善良之處在於他每天夜晚都會去捕捉“夢”,人類的夢境中不僅有甜美的夢,還有邪惡的夢,當他遇到了孤兒蘇菲,他意識到自己必須阻止其他巨人繼續貪食人類,他勇敢地和英國人民站在了一起,捍衛起世界的和平。

《圓夢巨人》,解讀夢境般的童話故事,斯皮爾伯格式的童真表達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在閱讀完小說之後,對於這類童話故事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並於2016年改編成了童話電影《圓夢巨人》,不同於達爾溫暖真摯的筆觸,斯皮爾伯格利用先進的CG技術為觀眾架構起一個夢境般的童話故事,這部作品的誕生不僅印證出作者和導演的童真,更是對童話電影審美境界的一次全新嘗試和大膽突破,具有鮮明的斯皮爾伯格式的電影烙印,也預示著童話電影的經久不衰和老少皆宜。

夢境是對現實的真實映照,吹夢巨人表達出對童真的期盼和對善念的溫存

當在一副紅框眼鏡和寬鬆的睡袍包裹下睡眼朦朧的蘇菲在午夜時分向窗外張望時,一個身高7.3米的龐然大物映入眼簾,並且將毛茸茸的大手伸向了自己,真實的場景開始變得虛幻起來,似乎這一切都是一場詭異而離奇的夢。

《圓夢巨人》,解讀夢境般的童話故事,斯皮爾伯格式的童真表達

這個故事的起源似乎也印證了夢境與現實童真的關係。一天,當作家達爾哄女兒睡覺時,他突發奇想編造了一個故事:有一種長長的吹管,裡面裝滿了奇異的粉末,可以對睡覺的人們產生效果,編織出美妙而奇幻的夢!女兒對此非常興奮,不停地追問怎樣才能獲得並使用這根吹管。於是,當孩子們熟睡後,達爾開始了《好心眼兒巨人》的文學創作。可以說,夢境對於孩子們代表了無窮的想象力,在他們的眼中,夢境既虛無縹緲又真實可信,小女孩蘇菲正像是達爾的女兒,在父親的引導下開始了對世界無盡的探索。

在表達上,夢境通常是一種切入手段,比如克里斯托弗·諾蘭的《盜夢空間》,就通過多層夢境世界的展現,讓角色將夢境與現實產生融合,夢境是對現實的仿真呈現,或者稱為現實映照,通過潛意識的視覺化表現讓觀眾感受到來自真實世界的壓力或矛盾,進而關注角色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夢境的表意功能大於媒介屬性。

《圓夢巨人》,解讀夢境般的童話故事,斯皮爾伯格式的童真表達

在《圓夢巨人》中,現實世界與夢境世界是合二為一的,蘇菲沒有及時進入夢鄉,導致見到了好心眼兒巨人,而好心眼兒巨人的嗜好一方面是收集各種各樣的夢,另一方面則是吹夢,將現成的或製作的夢在午夜時分吹入各位孩子的腦中,讓他們沉浸在美夢的觀感享受之中。對於蘇菲來說,這就是屬於她的奇特夢境。在這個夢境中,她既是造夢者,也是被吹夢者,而夢境不僅成為造福百姓的法寶,還成為拯救世界的工具,正是憑藉好心眼兒巨人制造的夢境,英國女王才同意出兵攻擊巨人國,拯救那些正在或即將消失的孩子們。

巨人國除了好心眼兒巨人,還有吃人肉塊巨人、肉油滴滴答巨人、大吃特吃內臟巨人、啃姑娘巨人、喝血巨人等,從名稱的指向上,讀者能夠輕鬆發現他們的本質區別,好心眼兒巨人在個頭上不及吃人肉塊巨人的一半(16.4米>7.3米),但在對夢境的追求上,好心眼兒巨人確實是當之無愧的“吹夢巨人”,所謂“送人玫瑰,手留餘香”,對夢境的永恆追求反映出了好心眼兒巨人的善良,更表達出他具有純潔的心靈和對童真最美好的期盼。

《圓夢巨人》,解讀夢境般的童話故事,斯皮爾伯格式的童真表達

從《白雪公主》到《圓夢巨人》,CG技術開創童話電影審美新境界

童話故事作為好萊塢電影的新寵,從1937年開始就被陸續改編成電影,它的出處一方面包括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王爾德童話等童話故事,另一方面則出自民間整理的童話故事,比如阿拉伯世界的《一千零一夜》,早期的童話通過“人為安排場景”的方式創作出《灰姑娘》、《小紅帽》等一大批耳熟能詳、傳播廣泛的作品。

在形式上,它不再受到舞臺的侷限,而是由獨幕劇形式轉變為了多幕劇形式,成功地推動著電影技術的革新。

隨著觀眾審美水平的提高,單純的動畫形式逐漸難以滿足觀眾要求,於是以迪士尼為首的巨頭開始嘗試真人電影,2001年的《青蛙王子》、2004年的《小紅帽》和2009年的《公主與青蛙》都將流行化、成人化的內容添加進去,開闢出童話電影的另一風貌。

不可否認的是,好萊塢的嘗試更多是圍繞商業化展開的,這必然與影片所體現的童話意境產生較大偏差,當藝術性與商業性發生碰撞時,該如何進行取捨成為每位改編導演首當其衝考慮的問題。

《圓夢巨人》,解讀夢境般的童話故事,斯皮爾伯格式的童真表達

童話故事中經常會將人物純潔化或邪惡化,以此來達到正邪對立的主題宣揚,可是這種簡單化的人物塑造方式只是淺層的,要想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影院,必須要在主題深度和審美方式上有所加強。

在審美表達上,隨著技術的成熟,影視動畫(CG)成為了必需品,首先CG比傳統動畫製作效率更高,這裡包括了物料、人員、時間等各個維度的提升,其次CG在呈現效果上更加逼真,一個千萬人的場景可以用CG做到無縫銜接,而在以往的拍攝場景中這是很難做到的,但同樣CG的缺點就是費用相當較高,這也是無法避免的技術提升之殤。

在主題表達上通過CG技術的加入,可以更完美地呈現出角色情感和性格塑造,通過表演和視覺效果的融合,往往可以打造出一個真實到讓人嘆為觀眾的角色。《圓夢巨人》中的好心眼兒巨人就是這樣的典範。

《圓夢巨人》,解讀夢境般的童話故事,斯皮爾伯格式的童真表達

通過綠幕和實景的交融,CG技術和虛擬協同攝影的結合,為我們呈現出纖毫畢現的各種巨人,主演裡朗斯就曾經表達過技術提升對於角色塑造的作用“巨人無論從形象還是到語言,都是屬於全新創作的。如何通過高新技術的註解能力,把巨人世界更加精緻展現出來,把巨人角色變得更加有血有肉,並將巨人與蘇菲之間的情感描繪得更加貼近人心,是這部影片中最大的挑戰,同時也是影片中最大的亮點之一”。

斯皮爾伯格使用了世界頂級的維塔數碼團隊,在視覺呈現上通過好心眼兒的衰老、口吃和跛腳來體現善良人物身上的不完美,這其實就是二元對立主題的一次絕佳案例,也通過CG技術為我們帶來了審美境界的全新體驗。

《圓夢巨人》,解讀夢境般的童話故事,斯皮爾伯格式的童真表達

童話般的人物塑造和情節轉換使影片打上斯皮爾伯格烙印

影片的人物相對簡單,只有蘇菲和好心眼兒巨人兩個主要角色,這就需要背景建構的真實化,以此來凸顯人物形象的生動飽滿,藉此表達正邪對立主題的現實屬性。對於斯皮爾伯格來說,從他1982年的《外星人ET》就能看出他對於此類題材人物的信手拈來。

在當時,CG技術仍不成熟,ET更多考驗的是斯皮爾伯格的想象力,拍攝ET時仍然採用了真人實境拍攝的方式。但在人物塑造上,外星人和人類接觸的場景與蘇菲和好心眼兒巨人的相遇是何其相似。兩個在體型、環境、思維都完全不同的物種產生了溝通,甚至產生了蝴蝶效應般的連鎖反應,這背後起決定作用的正是斯皮爾伯格的影片風格。

斯皮爾伯格對於審美要求的高標準決定了人物呈現的真實性。在影片中主要通過人物呈現和情節轉換這兩種方式完成。

《圓夢巨人》,解讀夢境般的童話故事,斯皮爾伯格式的童真表達

  • 勇敢而孤獨的蘇菲VS善良而懦弱的好心眼兒巨人

蘇菲是一名孤兒,但卻擁有堅強勇敢的性格,在絕境中體現求生的本能是斯皮爾伯格的看家本領,在緊張氛圍中引導觀眾關注人物的內心是影片的使命。蘇菲的人物形象是完全戲劇化的,她具有勇往直前的勇氣和百折不撓的信心,然而孤獨卻是她內心中的傷疤,她渴望與人交流,這成為她走進好心眼兒巨人內心的開端。

與蘇菲相比,好心眼兒巨人更是同伴們眼中的異類,他儘管身材高大,但在族群中卻矮小的可憐,這種比較的差異化讓好心眼兒巨人成為被欺負和孤立的形象,他的內心如同蘇菲一樣渴望交流,於是兩顆心彼此走進,相互攙扶地共同前行。

《圓夢巨人》,解讀夢境般的童話故事,斯皮爾伯格式的童真表達

  • 豐富色彩對比場景地點的三次轉換,預示生命中的愛與關懷

情節轉換伴隨著地點的遷移,斯皮爾伯格採用豐富的色彩對比來展現情節的走向。在孤兒院時,四周漆黑一團,有種恐怖陰暗的孤獨氛圍,這也是孤獨心境的一種真實還原。而當來到巨人國時,產生了“格列佛遊記”或“愛麗絲夢遊仙境”般的奇幻色彩,如同一個美麗的夢境,兩人的心靈碰撞讓點燃了沉寂多年的熱情,最後在女王宮殿時,富麗堂皇、開闊明亮的宮殿成為了愛與希望的化身,隨著環境的變化,蘇菲和好心眼兒巨人的心境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預示著未來生活中充滿了愛與關懷。

在結尾處,斯皮爾伯格沒有千篇一律的將好心眼兒巨人完美化,這恰恰是典型的斯皮爾伯格風格,在聯合部隊的幫助下迎來的幸福結局讓好心眼巨人正視內心的夢想,這正是每個孩子童年中留有的遺憾和未曾實現的夢想,與其說這是獻給孩子的一部影片,更像是斯皮爾伯格對於自己童年記憶的一種懷念。

《圓夢巨人》,解讀夢境般的童話故事,斯皮爾伯格式的童真表達

童話故事如何走入人心?解讀《圓夢巨人》類童話電影的後現代屬性

本片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除了惟妙惟肖的技術手段外,更值得關注的是其新穎的表現手法和價值構成,這也是此類童話電影共同的“通用模板”,體現出童話電影的後現代屬性,值得其他影片的學習借鑑。

  • 顛覆

用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傳統童話的基本要素,通過現代化的表現手法“新瓶裝老酒”。《好心眼兒巨人》小說敘述線較為淡薄,正常的講述方式是好心眼兒巨人感化蘇菲,進而達到拯救人類的目標。但影片卻沒有選擇這種常規路線,而是讓蘇菲成功打開了好心眼兒巨人的心房,兩人共同克服了畏難的心理障礙,這無疑就是通過形式的個性來表達對美好人格的期許。

《圓夢巨人》,解讀夢境般的童話故事,斯皮爾伯格式的童真表達

  • 幻想

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是童話故事的標配,幻想的魅力在於另闢蹊徑,讓童話電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特質。在山的那邊居住著巨人國,與人類“和平共處式”的共存本身就是想象力的延伸,而在巨人國出現了一個只吃大鼻子瓜的異類,唯獨喜歡吹夢,用美好的夢造福人類,讓影片呈現出無與倫比的想象空間,符合人們對於奇幻世界的想象好奇心。

《圓夢巨人》,解讀夢境般的童話故事,斯皮爾伯格式的童真表達

  • 驚豔

驚豔分為視覺震撼和心靈碰撞兩個層面。影片在小說的基礎上運用了CG和動作捕捉技術,將“夢”這個抽象的概念表現為五顏六色的“流星實體”,這其實就具有極強的幻想屬性,蘇菲和好心眼兒巨人比例的極大反差特寫更彰顯出這種想象的巨大張力,讓好心眼兒巨人具有和蘇菲一樣純真的心靈引發觀眾情感上的共鳴。

《圓夢巨人》,解讀夢境般的童話故事,斯皮爾伯格式的童真表達

  • 沉重

童話並不總是輕鬆自在的,要讓觀眾感受到童話故事中隱含的人生真諦必然會觸碰到觀眾心中最柔軟的那塊區域。影片開頭提到在蘇菲之前曾經有一個男孩,不幸被巨人們吃掉了,但是在影片中並沒有具體展現吃人的場景,這一帶而過的提及就是一種負重前行,在明知有可能葬身巨人國時,蘇菲依然選擇重返巨人國,表現出視死如歸的勇氣,更令人值得欽佩。

《圓夢巨人》,解讀夢境般的童話故事,斯皮爾伯格式的童真表達

  • 童真

用兒童的視角去講述,發現生活之美,視角上的轉變更容易讓觀眾看到生活中不尋常的美。影片中好心眼兒巨人的視角其實就是兒童視角的另一種呈現,每個巨人可能都是一個未長大的孩童,這種觀點本身就具有童真效果,吸引觀眾探究其中的奧秘。

《圓夢巨人》,解讀夢境般的童話故事,斯皮爾伯格式的童真表達

在《圓夢巨人》中,斯皮爾伯格嫻熟地處理了油畫般的視覺效果和低調敘事之間的平衡,通過CG技術和夢境解析讓觀眾領略到蘇菲和好心眼兒巨人的感人故事,這種童真視角的展現並沒有說因為簡單的故事而片面化、低齡化,而是如同一位滿頭白髮的老人在溫馨的爐火旁為我們講述著那個充滿童趣的童話故事:一個吹夢巨人,每天捕捉著美麗的夢,吹進孩子們甜美的夢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