紂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何史書把他寫的那麼不堪?

生活一直向前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在中國歷史上,紂王是被罵得體無完膚的一個君王。執政者說其

"無道“,史學家評論說"虐政",花間騷客調侃"淫泆“,而巷閭市人便直呼其"暴君"了。其實紂王原名叫帝辛,是帝乙少子,紂是諡號。有意思的是周文王取了"紂“這個字把帝辛蓋棺論定了,紂的本義是指車輪,引申為賤的意思,後人解釋為"賤仁多累”和"殘義損善”就叫"紂",帶貶義,和隋朝楊廣的諡號“煬"字同工異曲,而取字的人正是代替煬帝位置成為大唐開國皇帝李淵,歷史總跟後人開玩笑。那麼紂王到底做了什麼?而背千年罵名呢?

帝辛(商紂王)

一提到紂王,就想到酒池肉林,炮烙之刑,七竅之心,牝雞司晨這幾個最有名的歷史典故,也是拉黑紂王最有力的論據。實際上做為一代君主,紂王還是做了許多事情,比如變更用人制度,提拔非世官大族左疆,費中,飛廉等參與政事;加強對外控制,舉行軍事演習,十祀徵夷方,從而平定夷方;推行法律改革,削弱貴族勢力,用嚴刑峻法鎮壓貴族反抗等等。紂王在任君之初還是做了許多有利於國家的事情,到後來居功自傲起來,商人愛喝酒(從出土的青銅酒具看),有美女相陪,便耽於酒色之中荒於政事也極有可能,加之他多時用兵,征討四方,國庫空虛。在壓制貴族的問題上刑法嚴苛,使得民怨官恨。給武王徵商留下可乘之機,埋下了商王朝滅亡的種子。牧野一戰,陣前倒戈(多為刑徒(奴隸),商朝便改朝換代了。後來史家多貶損帝辛,有這麼幾個原因:

周武王畫像

一是缺少文字記載,僅憑出土的青銅銘文,片言隻語來臆猜商王朝的整個活動,顯然是不全面的。而大部分事件都是口口相傳,年代久遠傳的味兒也就變了。

二是周武王姬發的檄文成了後世史家、評論學貶損紂王的佐證:"今殷王紂乃用婦人之言,自絕於天,毀壞其三正,離逷其王父母帝,乃斷棄其先祖之樂,乃為淫聲,用變亂正聲,怡說(同悅)婦人。"武王討閥總得師出有名,無名則為篡逆,弒君則為逆天,誰都不願承擔千古罵名,總要有充足的理由為自己辯解,這是慣例。

三是對先秦歷史的記載主要依據是孔子編寫的《春秋》,《史記》也是附和《春秋》說法,但比較客觀。越往後推紂王形象愈抹愈黑,如唐代史學家司馬貞評:"帝辛淫亂,拒諫賊賢"。西晉文學家夏侯湛評:"紂亂太熟爛矣,武王乃往伐之“。周施行仁政,重禮樂,追求”大一同"世界,自然拿前代紂王說事,"欲揚先抑","暴政淫亂"成了刻畫紂王形象的首選詞語。這和唐朝人評前朝楊廣一脈相承,不同之處因有文字記錄,傳言少了許多。否則和紂王是一樣的下場,至少紂王沒有弒君的把柄。

第四、河南汲縣出土了大批竹簡,經整理後編成《竹書紀年》,裡面記載了這樣一段話:"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大家都知道堯把帝位"禪讓"給舜的故事,而《竹書》卻說舜囚了堯,連兒子丹朱也不讓見。強調一下,《竹書》是戰國時期寫的,早於孔子編《春秋》的時間,孔子應該知道其中的原委而未記載。這就不難理解美化武王而貶損紂王的事情了。

《竹書紀年》

"偶來洹水憶帝辛,統一神州肇此人"郭沫若研究殷墟遺蹟時發出這樣的感嘆,證明帝辛使中原文化逐漸向東南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對華夏民族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基礎,客觀地說帝辛是中國歷史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過渡時期,一個分水嶺式的人物,人的思想從崇拜神的作用逐漸迴歸到人的"本性"上來的時代,他所承擔的"詬病”是後世許多人無法理解的。

太史公(司馬遷)


雨送黃昏669


商紂王,原名子受,是殷商第三十一位天子,其父帝乙以其母生子受時已經是王后,所以子受出身比其他王子高貴,就把子受定為君嗣,子受的哥哥微子出生時與子受相同的母親,但那時還不是王后,子微身份就低了。子受自小按史記說“資辨捷疾,聞見甚敏”,也就是智情商高,能言善辯,反應敏捷,等成人後更是“長巨姣美,筋力超勁,手格猛獸”,力大驚人,筋骨強壯,能“倒曳九牛,撫梁易柱”是一個一等一的勇士!

子受即位後後號稱帝辛,繼位時30歲,在位30年,足以證明帝辛治國有方,歷史上想來能在位30年的君王還真不多,帝辛在國防方面,一改前面殷商天子以防北方為主的做法,對西面周西伯侯姬昌以懷柔為主,以商王女嫁之,把主要軍事力量放在對付東面江淮地區以及海濱地區的東夷。

帝辛的這種戰略佈局,造成了一得一失兩種結果,其一得,擴展了殷商在東部的疆域,打敗了江淮以及海濱的人方、夷方,甚至到達了山東半島,同時將中原文化傳播到東部地區,加大了民族團結!其一失,就是由於致力於東面,對西面的周人未加以約束,周人得以發展壯大,在牧野之戰中大敗帝辛,導致殷商最後為周人所滅!

在治理國家方面,能夠力克各種阻力,包括王族親貴,如比干丞相、微子、箕子,該殺、該困、該逐,絕不手軟,削弱貴族勢力,力治沉痾,大力發展農桑業,提高國民經濟總產值。大膽啟用奴隸出身的勇士飛廉、惡來父子領兵征討,戰功赫赫!後來赫赫有名的大秦王朝就是飛廉、惡來的後代建立的。

如此說來,帝辛應該是應該一代梟雄,怎麼最後亡國了,而且落了個暴君的惡名?

原因有下列幾方面,

一,殷商到帝辛已經傳了三十一代,就帝辛坐了三十年,已經有許多沉積的弊端,歷史發展的規律,尤其王族,既有優越感,又有惰性!帝辛再努力,已成強弩之末了!

二,西周強大起來,相對殷商是新生事物,許多殷商人物都叛逃西周,而帝辛東征,軍隊力量損失慘重,徵用的奴隸軍隊又臨陣倒戈,再面對強大起來的西周,已經無力對應!由此牧野大戰殷商大敗而歸!惡來也死於牧野之戰,最終帝辛自焚朝歌鹿臺!

三,殷商亡國後,歷史是由勝利者周天子寫的,為了體現以周代商的正義性,周史官以不盡其極的詞語貶化帝辛,把殷商寫夏桀全套的詞語搬來用在帝辛身上,就連做的惡事,都是夏桀做過的,甚至費盡心思選了一個“紂”字來叫帝辛,所以帝辛才被稱為“紂王”。

四,文學作品的演義醜化帝辛,《封神演義》雖然是明朝作家許仲琳寫的,但關於姜子牙封神的故事傳說,歷來已久,神話故事,頌揚西周,貶低殷商,其實從西周就開始有了!久而久之,人們心目中的帝辛就是一個暴君,甚至有“助紂為虐”的成語,可見紂王暴君的形象一時是改變不了的!


無鹽三妹


紂王是商王朝最後一個王,也是歷史上著名的暴君形象。

第一,紂王是有魄力的一個君主

紂王是帝乙的兒子,又稱為受辛,後來被稱之為紂王。在古代諡法裡,“紂”意指“殘忍捐義”或“殘義損善”。與夏桀一樣,作為亡國之君,商紂王也因為政治原因被大大丑化,關於商紂的種種傳聞,許多是子虛烏有的。

在說紂王的暴行之前,要說說紂王的另一面,他是個有魄力的君主。荀子稱商紂“天下之傑也”,他天資聰穎、雄辯滔滔,思維敏捷,行動果斷,武藝高強,可以赤手空拳與猛獸格鬥。這些優秀的品質出自司馬遷《史記》的記載。

在紂王上臺前,商王朝氣數已衰,特別他父親帝乙時,史書稱“益衰”,就是更加衰敗。但紂王登基後,便以雷霆手段重樹朝廷的權威,令地方諸侯為之恐懼。

第二,紂王的事業:削地方諸侯之權,重樹朝廷權威

紂王上臺後,雄心勃勃,他的理想就是重振王室的威權。當時地方諸侯中,以西伯姬昌權勢最重,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紂王決定採取明升暗降的方式,打擊地方諸侯。首先,他提拔周侯、九侯、鄂侯三位地方實力派諸侯為三公,把他們從封國調到京城,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

後來,紂王找藉口殺掉三公中的九侯、鄂侯,把西伯姬昌逮捕下獄,關押達七年之久。要削平這些地方實力派的同時,紂王對外大舉用兵,鎮壓東夷的叛亂,並出兵討伐不臣的諸侯蘇氏。蘇氏戰敗,其首領將女兒獻給紂王,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妲已。

第三,酒池肉林、醉生夢死的奢侈生活

上臺後不久的紂王,應該說是比較積極進取的,地方諸侯不敢與朝廷爭鋒,連西方霸主姬昌都不得夾起尾巴做人。這時,紂王就覺得老子天下第一,越發不可一世,以為天下之事盡在掌控,便過起酒池肉林、醉生夢死的生活。紂王之惡行,也是從這時開始的。

他發明了酒池肉林的遊戲,強迫宮裡的男男女女光著身子追逐嬉戲,飲酒尋歡。但是有一個妃子卻拒絕這種無聊的遊戲,此妃子正是九侯的女兒,紂王一怒之下,竟然把她殺了。同時,紂王還發明炮烙之刑,這種酷刑,史書是這樣描寫其過程:“膏銅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輒墮炭中。”此時的紂王,已經從一代英明之主,淪落為嗜殺的暴君。

第四,紂王究竟有哪些暴行呢?

紂王是一個著名的暴君,這點是無可置疑的。據史書所載,他處死地九侯的女兒、九侯、鄂侯、關押西伯姬昌,熱衷於酷刑等,還有一件為後世所詬病的惡行:殺了名臣比干。比干是紂王的叔父,由於時時進諫忠言,每每牴觸紂王,紂王大怒,最後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竅,是不是真的呢?”當時比干被認為是聖人,紂王說,我倒看看你的心是不是真的七竅。比干之死,也意味著殷商最後一根支柱倒了,最後紂王被新興的周武王推翻,商朝的歷史亦隨之終結。

不過,有一點我們還是要值得注意。關於桀、紂的許多惡行,實際上後人杜撰的。早在東漢時期,東漢應劭在《風俗通》便指出:“世之譭譽,莫得其實。審形者多,隨實者少,或至以有為無。故曰:堯舜不勝其美,桀紂不勝其惡。”就是大家把什麼壞事都扣在桀、紂頭上。到了宋代時,史學家羅泌又指出:“凡事出於千百年之上,不幸而不知其詳,則宜疑以傳疑,不得妄為之說。大抵書傳所記,桀紂之事,多出仿模。”明確指出,傳說中的桀紂故事,很多隻是以訛傳訛。

近代學者陳登原分析史料中桀、紂的故事,發現有三十四件是相同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就是後人把各種惡行,不管三七二十一,統統加到桀、紂身上,還添油加醋。我們不否認桀、紂確實是暴君,但是歷史人物並不是扁平化的標籤式人物,這是讀史者所應戒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