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会好么?

今天是2018年10月24日,打开微信,发现很多人刷屏”程序员节”。

随意搜索了一下互联网,我却发现今天这个日子确实是很有意思的一天,摘录其中几条最重要的事件,似乎都可以和2018年秋天的迷茫有着某种对应关系。

这个世界会好么?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迎来了它的“黑色星期四”。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这一天是那场有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影响力最大的全球性经济的一个开端。

相比之下,2018年9-10月的全球股市波动或者中国市场的所谓“惨跌”,好像变得根本不值一提。

这个世界会好么?

1860年10月24日清帝国钦差大臣奕沂与大英帝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北京签订关于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中英《北京条约》。条约共9款,除确认《中英天津条约》仍属有效外,英国又扩大了如下对华权益:(1)《中英天津条约》中规定的赔款增为800万两,外加恤金50万两;(2)增开天津为商埠;(3)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4)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南九龙半岛,其面积为11.1平方公里)给英国。

相比之下,2018年夏秋之际开始的贸易战,以及与此相关的可能的妥协和争端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个世界会好么?

1927年10月24日,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召开,爱因斯坦,波尔,普朗克,海森堡,泡利,洛伦茨,薛定谔,德布罗意等人参加,量子力学第一次被大范围讨论(波尔与爱因斯坦的论战)并开始为科学界普遍接受。这次会议也为世界留下来一张至今无法被超越的物理全明星合影。(与会的29个人中有17人先后获得诺贝尔奖)。没有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等本世纪初开创的基础科学理论,今天的世界现代化几乎无法成立,原子能,计算机,互联网…全都不知从何说起。

相比之下,2018年我们谈论的玄之又玄的,区块链,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好像也变得不那么伟大了。

这个世界会好么?

过去的几个月,朋友圈似乎弥漫着一种比较焦虑甚至悲观的气氛,资本市场如何如何了,中美关系如何如何了,全球科技又如何如何了。

其实,很有可能,这一切都没有如何如何,只是,我们太年轻了。

1929年的经济危机最终还是过去了,虽然间接引起了世界大战,但从此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好像变得理性了一些,马克思对它的诅咒变得有点不靠谱起来。

1860割让的九龙半岛一百多年后也光荣“回归了”,并且从一个不毛之地变成了东亚奇迹之一。

1927年的物理学家们吵得不可开交,但世界却沿着两位大师开创的道路发现了新纪元。

我们每个人的一切,其实是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所塑造的,也就是所谓的三观。在任何时候,做一个谨慎的乐观主义者,总是会过的比较容易一些。

哪怕,世界依旧残酷,我们还是可以选择活在希望里。

希望世界和平,希望社会有自我纠偏机制,希望经济继续繁荣,希望人性向善…

离开这些假设,等于“做空”(Short)了自己的世界,将会变得非常痛苦。虽然在一定的时间刻度下,这个结果判断或许是对的,但那又如何呢?

这个世界会好么?

“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 of things,and no good things ever die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