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棺材是什麼時候才有的嗎?

你知道棺材是什麼時候才有的嗎?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這是蘇軾為亡妻所作的悼亡詞,想來他在妻子去世之後也會不時地到墳前對亡妻訴說內心的思念和哀傷。在這裡還是要慶幸一下宋代可以修建墳墓,如果是在商周時期,蘇軾可能就找不到亡妻到底葬在哪了。這是為什麼呢?原來西周那會兒,講究的是“墓而不墳”。“墓”指的是埋葬死者的穴,“墳”指的是墓穴上的封土。“墓而不墳”就是埋葬逝者後不作任何標誌。如果一個人外出幾年,很有可能就找不到自己的親人到底葬在哪裡了。

提到墳墓,就不得不說用來安置死者遺體的棺材。遠古時期,人們的生產力水平低下,對屍體只能採取簡單的掩埋方式。《周易·繫辭下》記載:“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從中可以看出,古代的殯葬,只是用柴草層層覆蓋在屍體上,上面既不堆土,也不植樹。到後來,聖人改變了原來的殯葬方法,開始使用棺材。不過《周易·繫辭》中並沒有說明究竟是哪位聖人提出的“易之以棺槨”。到了堯舜禹時期,開始出現了簡易版的棺材,劉向《說苑·反質》中記載:“昔堯之葬者,空木為櫝,葛藟為緘。”意思是人們掏空樹心做成箱子,用麻布捆紮屍體。棺材經過夏、商的發展,到周朝形成了制度。《禮記·檀弓上》記載:“有虞氏瓦棺,夏后氏堲周,殷人棺槨,周人牆置翣。”“瓦棺”是指人們在地下挖好墓穴後,將柴草放入穴中點燃,墓穴四周經高溫後形成堅硬的泥壁,這就是“瓦棺”了。“堲周”就是用磚砌成的墓穴。到了商朝人們才使用棺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