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天,紐約如何從1例漲到23萬例?

這裡的工人每天都顯得十分繁忙,他們忙於挖深坑,埋棺材。

“這裡”是一個叫做哈特島的陰森荒島,位於紐約東北的哈特島是一個面積只有50個足球場大小的狹長小島,從19世紀末啟用為公共墓地。哈特島已安葬了一百多萬紐約人,包括美國內戰的士兵、1918大流行受害者、艾滋病患者……如今,還要加上新冠病毒的受害者,由於死亡人數多,壕溝不得不挖寬挖深,寬到一排可以擺下六副棺材,深到可以疊上三副棺材……

50天,紐約如何從1例漲到23萬例?

工人在哈特島挖掘壕溝。圖據 新週刊

據路透社19日統計,全球已有超過220萬例確診,超15萬人死亡。全美新冠肺炎確診人數近73萬,34726人死亡。紐約州病例佔全美的32%,確診人數超23萬,13362人死亡。其中,紐約市確診人數超過了13萬人,8632人死亡。

無論是確診數據還是死亡數據,美國都居高不下。而有著“帝國州”之稱的紐約州,無論是確診數據還是死亡數據,也遠遠高於全美其他州,也超過了除美國外的所有國家。

讓人們更關心的是,紐約何以成為“疫情中心”?是因為紐約人口密度高?當地人習慣扎堆?國際遊客大量過境?還是其他更深層原因?紐約情況的獨一無二或只是一個開始,美國各大媒體紛紛聚焦紐約並憂心忡忡。

紐約在3月1日發現第一例確診病例,到現在約50天。3月中旬開始,疫情迅速蔓延,新冠病患呈幾何級數增長,死亡率不斷攀升,紐約州在一週之內成為全美疫情最嚴重的地區。CNN曾總結出幾個原因:大量高密度人群,超過800萬人的紐約市有著全美最大最密集人口,2010年美國人口調查顯示,紐約市平均每平方英里人口超過27000人,是其他美國大城市諸如芝加哥和費城密度的兩倍以上,是洛杉磯人口密度三倍以上。這樣的人擠人也加劇了病毒傳播,主要體現在地鐵上擁擠的通勤人群,密集緊湊的公寓建築群,還有龐大的公共交通系統,將5個區相當數量的“無車紐約人”日常連接起來。

交通發達的大城市為大量窮人和流浪漢提供了容身之處,疫情襲來後他們成了最受傷的人。據報道,紐約感染者最集中的地區就是皇后區,這裡居住著大量低收入工作者,包括環衛工人、貨車司機、雜貨鋪店員、地鐵與公交車司機等。紐約地鐵因人手短缺,出現大量晚點和取消班次。負責運營地鐵的紐約大都會運輸署有72000名員工,其中超過6000人感染或隔離,至少41名乘務員死亡。

面對公眾和媒體,紐約市長Bill de Blasiociqian還無不幽默地說:“我們習慣了擁擠,習慣了排隊,紐約人習慣緊靠彼此。”而紐約州長Andrew Cuomo卻擔憂地補充道:“這種空間上的親密讓我們更加脆弱。”

這種擔憂不無道理,因為在他眼裡,紐約除高人口密度,城市文化也佔據一定因素。《舊金山紀事報》分析,相較於西海岸,紐約市擁有更年輕的群體,他們夜夜笙歌——紐約酒吧普遍比舊金山要多營業2小時。“當然紐約也許只是開始”,紐約市Weill Cornell醫學院教授Kent Sepkowitz在3月就這樣預測,接下來數週其他大城市如新奧爾良和底特律或面臨疫情爆發。

對愈來愈嚴重的“紐約現象”,CNN的分析顯得與眾不同,他們認為紐約有如此多確診“是因為州政府更加重視疫情”,相較於其他州府,紐約一直在推進病毒檢測。3月13日紐約就通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許可讓28個公共和私有實驗室開始檢測病毒,不僅是全美第一個採取此行動的州,也是全美第一個檢測超過10萬人的區域。

由《大西洋》雜誌建立的COVID新冠追蹤項目統計也間接支持CNN的科學分析:截至4月19日早間,全美已檢測370萬人,排在首位的紐約檢測近60萬人,其後是加州和佛羅里達州各都檢測了25萬人,目前美國日均檢測近15萬人。

儘管大量檢測是關鍵,《紐約時報》3月底還指出,病毒早在第一個病例發現之前便開始傳播。不僅如此,紐約也著重檢測城市裡的高風險人群——老年群體,這也是確診數字較高的原因之一。但仍然不夠,哈佛大學有專家估計“美國日均檢測至少要達到現在3倍以上,才能考慮恢復正常生活”。

50天,紐約如何從1例漲到23萬例?

3月30日,中央公園的一塊草坪上人們在忙碌著,他們搭建的帳篷遠遠望去和聚會活動的餐飲帳篷外觀接近,這裡正在搭建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的臨時醫院,設有68張病床,於次日開始收治病患。圖據 中新社

除去密度和檢測數量,CNN稱,作為一個世界聞名的不夜城,也導致紐約疫情與眾不同。州長Cuomo特別提到紐約擁有美國最多外來遊客到訪,“我們有來自全世界各地的遊客,我從不懷疑紐約會成為病毒最先到訪的地方。”

綜合起來看,紐約城的“慘烈”似乎是事出有因且無法避免,《紐約時報》也認為“看起來州政府任何措施都無法阻止疫情擴散”。但也有媒體不買賬,美國熱門在線雜誌《Slate》近日發文稱,“關於紐約疫情,沒有什麼是無法避免的”。

3月13日,紐約留學生Elplaneta在日記中提到,其學校已經有教授確診,同一棟樓的學生也確診了。遺憾的是,即使在3月13日進入全國緊急狀態後,聯邦與各州配合時依然出現了同樣的問題,尤其是在呼吸機採購過程中。三月底,紐約州長Andrew Cuomo吐槽說,美國50個州都在競價購買呼吸機,一個比一個出價高,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Fema)不但沒有介入協調,還參與競標抬高價格,“就像在ebay上和50個州競拍”。

不用和其他國家相比,僅僅在美國本土,紐約採取措施的時間並不算早。流行病學家Nicholas Jewell研究表明,如果提前兩週實行社交隔離政策美國可以避免90%的死亡病例。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前主任Tom Frieden稱如果紐約能提早一週“封城”,早些關閉店鋪和工廠等,可減少50%-80%的死亡人數。

截至美國當地時間4月18日,加利福尼亞州新冠確診患者已超過3萬例,並造成1147人死亡。相比紐約,加州更早採取行動,雖然“封城”僅比紐約早幾天,但對於制止疫情擴散是很有效的。除了家中隔離令,加州也更早採取其他指令如禁止大規模聚集和建議遠程辦公。

歸根到底,當災難來臨之際,能活下來的往往是有準備的一方。如果長遠地看,加州能更早採取行動也不是偶然,1918年流感大流行,當時的加州算是推廣佩戴口罩的先驅,其他州和城市紛紛跟隨。百年後疫情來襲,他們依然能記起有效的方法,2020年也讓該州政府意識到,迅速響應是拯救生命的關鍵。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古人誠不欺我。

紅星新聞簽約作者 伊恩

編輯 趙瑜

(紅星新聞V6.8全新上線,歡迎下載)

50天,紐約如何從1例漲到23萬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