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期貨“歷史性貼水”說明供應鏈“靈敏有效”

董少鵬《證券日報》副總編、人大重陽高級研究員

4月20日,具有標杆意義的美國西德州輕質原油期貨5月份WTI價格,不僅創下了歷史新低,而且史無前例收於負值,結算價為-37.63美元/桶,日跌幅高達305.97%。這說明石油供應鏈是靈敏有效的,也釋放出全球經濟步入危機的重要信號。

一段時間以來,對全球經濟是否發生重大危機,可謂爭論不休。原油價格在歐佩克與俄羅斯達成減產協議之後,仍然出現暴跌,石油生產商甚至願意“倒貼錢”讓買家把採出來的石油拉走,可見需求萎縮到了何種程度。在此之前,人們寄希望於減產、擴大儲存能力、發動局部戰爭來刺激石油消費,現在看來,只能服從市場規律了。石油期貨價格暴跌是全球供應鏈顯著放緩的標誌,提示我們務必合理修復全球經濟活動,恢復石油供應鏈常態速率。

這次爆發石油供應鏈風險,表面看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所致,但從根本上說是全球經濟危機的顯性化。從2008年下半年美國發生金融危機開始,主要經濟體投資需求、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就一直十分突出。不少國家在採取了一輪輪刺激政策後,跟隨美聯儲加息步伐,逐步降低和去除刺激政策,但經濟增長並不穩定和持續。作為經濟運行燃料的石油,需求萎縮是一個難以逆轉的事實。

筆者認為,美國一些政客不斷挑動局部地區安全矛盾,時而對外採取軍事行動,同時藉著“美國第一”的國內民意破壞全球既有貿易體系,其根本目的是提振國內需求。因美國經濟體量大,供應鏈產業鏈延伸軌跡長,其逆全球化動作對於全球經濟穩定具有極大破壞作用。在全球需要同舟共濟穩定經濟增長之時,遵循世界貿易組織機制,加快多邊磋商談判進程,才是正路。不幸的是,世界貿易組織在美國破壞下陷於癱瘓,全球貿易陰霾籠罩。從目前全球抗疫進程看,美國的一些作為更加劇了全球性分裂。世界衛生組織不斷遭到美國的威脅和攻擊。這也不利於全球經濟恢復。

原油生產商願意貼錢讓買家把貨拉走,至少說明石油還是有去處的。而一旦大中型油田停產,則意味著全球經濟至暗時刻的到來。二十國集團應急機制應當開啟,主要國家應儘快開展協商,扭轉少數政客用極端政治行為干擾全球經濟合作的不良局面。抗疫當前,美國那些政客應當聚焦救人生命、恢復經濟。何況,公共衛生服務本身也是經濟運行的一部分。

只有國際經濟合作展現出亮光,石油價格、石油需求才能夠逐步恢復常態。疫情時間再長,相對於持續不斷的經濟活動而言,也是短暫的。總結此次原油期貨暴跌的教訓,重回全球化合作的正道,應是主要經濟體維護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穩定的惟一選擇。(責任編輯:高霈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