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贾府姑娘们长大后不怎么上学了?

游弋的比目鱼


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不读书丝毫不丢人,你看看《红楼梦》里王熙凤那么古灵精怪,却是个准文盲,李纨识字也不多。在林黛玉刚进贾府时,贾母问黛玉念什么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虽有谦虚的成分,说明读书对当时的女人来说确实无关紧要。实际上,作为名门望族的小姐们,未成年时能读几天书已经很幸运了,一般人家姑娘是没有这么好的运气的,你看看祝英台就知道有多艰难了,当然祝英台的家庭也不算一般人家,父亲好歹是个员外。

古代女子受封建礼教制约,一生需要做的事情无非就是相夫教子,针织女红,“仕途功名”与她们无缘,《女驸马》里奇女子冯素贞为了考个状元还要女扮男装,被识破后差点丢了脑袋。所以女子根本没有读书的动力,就算是读过书认识字的,主要学习的一般也不是男人读的四书五经,而是读的“女四书”,(《女诫》、《女训》、《女论语》》、《女范捷录))以及《孝女经》《烈女传》等。巧姐读的就是这类书,其他姑娘也差不多。古代社会要求女子三从四德,不允许女子从事做官、经商等工作,所以在女子的教育上,就要求她们顺从、知礼,以上书目就成了“样板教材”。

贾府姑娘们虽然读书不被重视,但女红却应付不得。那是她们的“必修课”,技艺上要讲究精益求精,不然是要被嘲笑的。林黛玉看似“弱柳扶风”,手工技艺却很高超,书中有句子赞美,“宝玉已见过这香囊,虽尚未完,却十分精巧,费了许多工夫”,贾宝玉身上好多东西就是林黛玉的“作品”,如荷包、香袋儿、通灵宝玉的穗子等。林黛玉有时还替别人做些“义务工”。不过身体实在太差,做一个香袋竟花了一年的功夫。

除了林黛玉,湘云,宝钗,迎春三人在“针黹家计”方面都身怀“绝技”,探春尤其擅长做鞋,并且给贾宝玉做过几双。由于做的太出色,被贾政说是“虚耗人力,作践绫罗”,意思是“腹内草莽”的贾宝玉不配穿这么好的鞋。而且被赵姨娘知道后,跑去找探春大吵大闹,说是亲兄弟不给做,竟给了异母兄弟。本来是闺阁雅兴,却演变成了“政治风波”。不过由此可见贾府姑娘们大部分时间就是用来做针线活的,读书只是业余爱好而已。


绿叶小杏


你好,我是眉画张敞,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你的感觉是对的,贾府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书读多了既没用,也不好,所以贾府的姑娘们到了一定年纪,读过一些书后,便不让上学了。


一、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贾府姑娘们的上学情况?

  1. 《红楼梦》第三回中,黛玉初进贾府时,为了迎接黛玉,有这样一段描写:

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众人答应一声,便去了两个。

这里既然提到上学,可见是有人教她们的。

2. 在《红楼梦》中,有多处贾府的姑娘们吟诗作对的描写,可见贾府的姑娘们大都是识字的,而且有些文学水平还很高。

这里面没上过学的有王熙凤,但是王熙凤也认识到不识字的难处,通过自学也认识了一些文字。

3. 贾府也有自办的家塾,由贾代儒任教,允许贾家的子弟和亲属到家塾中上学,宝玉与秦钟就曾到家塾上学。

但是我们也看到家塾中全是男学童,并且文中也从没有贾府小姐到家塾读书的相关记述,所以贾府的姑娘们并不是到家塾中上学的,应该都是像林黛玉那样延请的是私人教师。

4 . 林黛玉是父亲林如海聘请贾雨村任启蒙老师的。

据黛玉自称,她才读了一年书,可见她在诗词方面的才能一则是因为天赋,再则就是自学成才了。

贾宝玉第一次见到秦钟,曾经说到:

“我因业师上年回家去了,也现荒废着呢。家父之意,亦欲暂送我去温习旧书,待明年业师上来,再各自在家里读。”

可见宝玉请的是私塾先生,那么贾府的其他几位小姐应该也请的是私塾先生。

二、为什么贾府的姑娘们长大后不怎么上学了?

1.贾府认为女子读书有助于治家理财、相夫教子,不能完全不读书。

贾母初见黛玉时有这样的对话: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几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另外,除了贾母初见黛玉时问黛玉读的什么书,王熙凤见黛玉也问“可也上过学”,就连宝玉见了黛玉也问“妹妹可曾读书”。

可见贾府倒不是不让女孩儿读书,而是不喜欢女孩读很多书。

王熙凤在书中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她因为不读书、不识字,需要请人记账,甚至有些机密之事还有求到宝玉和黛玉,大为不便,也影响到王熙凤管理才能的发挥。

所以不管是贾母还是王夫人,再到王熙凤,都认为女子还是需要读些书、认点字的。

2.贾府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影响。贾府虽然对读书有所重视,但是还是认为针黹女红才是女子安身立命和修身养性的根本。

《红楼梦》中宝钗和黛玉曾有一段对话,宝钗这段话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踏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宝钗这段话就连叛逆意识较强的林妹妹都没有反驳,可见宝钗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占据统治地位的。

正因为感受到贾母对女孩过多读书的反对,冰雪聪明的林黛玉在宝玉又问到读书这个问题时,马上口风大变: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贾府的长辈反对女孩儿读太多的书,认为女孩儿家女红针黹才是要紧的。

在《红楼梦》第九十二回中,巧姐给贾母请安,恰巧宝玉也在,当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宝玉道:“你认了多少字了?“巧姐儿道:“认了三千多字,念了一本《女孝经》,半个月头里又上了《列女传》。”话说到这里,在旁边听他们说话的贾母马上就对贾巧姐说,“女孩儿家认得字呢也好, 只是女工针黹倒是要紧的。”

贾母在贾家地位尊崇,所以贾母的思想在贾家是占主流地位的,这也影响到贾府姑娘们的教育状况。

三、贾府反对女孩读太多的书,跟家族的历史也有极大的关系。

贾家以武起家。贾家的祖上贾源是开国元勋,通过征战建功立业,贾源才被封为荣国公,贾府才成为荣国府,而贾母正是贾源的儿媳妇,亲眼见到了贾家发达的经过,贾母本身也没有文化,所以才认为女孩儿家读书没多大用处。

王熙凤出身的王家的先祖是武官。王子腾的官职先是“京营节度使”,后来又升为“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所以王家的出身让他们也重武轻文,导致王熙凤没有读书,不识得几个字,同样出身王家的王夫人应该也是不识字的。

而林黛玉、李纨的家庭是文官家庭,就比较重视文化教育。所以二人的文化水平就比较高,像李纨在书中就担任了指导贾府姑娘们读书的角色。


综上所述,因为受封建“女子无才便是德”思想和家族历史的影响,认为针黹女红才是女孩家的主业,所以贾家反对姑娘们读太多的书,在她们略微读一些书后便不让她们上学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让您满意。


眉画张敞


为什么感觉贾府的姑娘们长大后不怎么上学了?。这里有个概念要搞清楚,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教育与現在的教育,大不相同。封建社会孩子的启蒙教育,既没有公立的幼儿园,也没有現在的小学(这在过去叫洋学堂),而封建社会孩子的启蒙教育,主要靠“私塾”和“义塾”。“私塾”好理解,也就是有钱人就单独请个有“学问”的先生来家,教子女“识文断字”。例如,林如海请贾雨村教林黛玉,大概就是属于这种性质。

“义塾”也叫“义学”,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有个电影叫“武训传”,就是讲武训办“义学”的故事,其中武训有句名言“俺出力,你出钱,办个义学不费难”,后来这个电影遭到批判。实际上“义学”应该靠官款,地方公款,或地租,族中公摊费用,设立的“蒙学”。招生多为贫寒子弟,当然也是免费的教育。大多都是识字教育,并沒有什么高深内容。据说“义学”起源于宋朝,由范仲淹创办,而发展至民国初期。

《红楼梦》第九回,也曾提到“义学”并指出“原是始祖所立,恐族中子弟有贫穷不能请師者,即入此中学。凡族中有官爵之人,皆供给银两,按俸之多寡帮助,为学中之费。特举年高有德之人为塾掌,专为训课子弟”这大概就是贾氏族人出资办的“义学”。贾宝玉和秦钟闹学堂,就出在贾氏“义学”之中。

封建社会讲究“男女授受不親”自孩童始,男女教育并不像現在在一起,男孩可上“义学”。而女孩,穷人家大多沒有受教育的机会,如果父母识几个字,可传授其女,不识字,文盲也就延续了下去。富人家真正为女孩而请个“私塾”师傳又有几位?。

为什么几千年流传下来“女子无才便有德”,封建社会轻視女孩子的教育,也是延续了数千年的恶习,女孩真正识字有才者也寥寥无几。贾府姑娘,必竟也是女儿,因此伴随贾府姑娘成长,无学可入,也是正常的。姑娘们的深受其害,应归结于贾府封建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