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產業園區如何站到新基建的“風口”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 王曉濤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受入駐企業經營困難、人員和物流交通不便等影響,園區面臨著諸多困難,其對產業園區的影響顯而易見。和君諮詢合夥人、國際註冊管理諮詢師宋旭嵐將這些影響歸納為七大類:一是園區收繳租金的壓力增大;二是園區管理的難度增大;三是園區服務體系受到影響;四是新客戶的招商工作停滯;五是新項目建設進度滯後;六是園區經營壓力加大,資金鍊緊張;七是園區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增加。

和君諮詢曾參與過很多園區諮詢項目,如位於北京海淀的中關村東昇科技園、中關村創客小鎮的戰略規劃。在後疫情時期,園區如何才能擺脫困境?宋旭嵐表示,產業園區在幫助入駐企業消除生產要素瓶頸,儘快恢復生產的同時,要加快“智慧園區”“虛擬園區”的建設,升級園區運營服務水平。她說:“疫情後的創新發展有三個趨勢:一是產業政策推動的三大紅利,即共享紅利、產業創新紅利、產產融合紅利,如人工智能與其他產業的融合,背後蘊藏著巨大的紅利。二是以要素市場化改革推動發展質量變革,數據和產業鏈作為基礎資源,會變成新的產業競爭目標。三是疫情催化數字經濟發展。從長期趨勢看,數字經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賽道,而產業發展中的產業生態建設則是大勢所趨。”

近期新基建的概念非常火熱,那麼園區如何才能站上新基建的“風口”呢?宋旭嵐強調,園區一定要抓住新基建這一新的機遇,因為“新基建是新工業革命在政府管理、企業生產經營和個體消費領域的普及推廣,新基建七大領域涉及諸多產業鏈,是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內的多種技術在更廣領域的交叉融合和突破,以及在各行各業的全面普及推廣應用。”

宋旭嵐建議園區要重視新生態建設,即將產業集群和產業生態作為發展模式、核心能力和資源整合的平臺。“各地必須認真研究目標產業的發展趨勢和痛點,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產業抱負,設計出一套有針對性的產業服務體系。”她強調,“只有把園區做成產業的一分子,產業才能成為園區的一分子。”園區要尋找產業王者和有平臺價值的企業,只有這樣,才可能帶來更多的企業,創造生態價值。

同時,宋旭嵐認為,在後疫情時期,園區要利用建設好新空間,即“智慧園區”“虛擬園區”“雲招商”“雲服務”“雲培訓”。“智慧園區作為產業升級轉型的重要載體,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智慧園區建設,要進行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數據收集工作,保證數據來源和準確性。園區基礎設施包括完善的通信、供電和管道管網,以及數據傳輸的通道,如光纖、WIFI和5G網絡、物聯網和數據平臺。”

對於園區如何做好新基建、新園區和新模式,中關村大數據聯盟秘書長助理、慧科集團工學結合事業部總經理鍾俊飛另闢蹊徑,提出了“產教融合”的思路。他認為,園區招商正在從“引資”向“引智”轉變,產業競爭激烈,而園區競爭歸根結底是對優秀人才的競爭。

按照鍾俊飛的設想,圍繞產教融合產業園,要重點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是導產業,即注入優質產業技術資源,吸引標杆大廠入駐園區。

二是育人才,即通過專業化的培訓能力培育本地人才,打造新基建數字化人才聚集區和高原地。據介紹,與慧科合作的高校中,有大量的地方高校和高職類院校需要實習實訓,2019年需要參加實訓的學生約5000人,與慧科合作的企業及其生態系統企業提供了豐富的就業機會,大量企業可提供生產性實踐項目,慧科集團培訓的學生累計已完成400多個案例。

三是出成效,即成為培養園區企業人才進階的訓練場。如貴州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委託慧科集團培養1500名大數據專項技能人才。通過構建產教融合項目交付中心,北京城市學院大數據學院與北汽集團洽談合作,為學生實習提供自動駕駛方向的數據處理項目。皓曄科技是醫療人工智能處理方面的新興企業,委託慧科與高校合作,採用工學結合的方式,定向培養數據工程師和人工智能人才。

鍾俊飛最後建議,園區可以搭建高質量快速交付的外包服務中心,如入駐名企提供數據源,數字標註工場提供數字標註服務,形成人工智能數據採集、標註的產業聚集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