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产业园区如何站到新基建的“风口”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 王晓涛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受入驻企业经营困难、人员和物流交通不便等影响,园区面临着诸多困难,其对产业园区的影响显而易见。和君咨询合伙人、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宋旭岚将这些影响归纳为七大类:一是园区收缴租金的压力增大;二是园区管理的难度增大;三是园区服务体系受到影响;四是新客户的招商工作停滞;五是新项目建设进度滞后;六是园区经营压力加大,资金链紧张;七是园区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

和君咨询曾参与过很多园区咨询项目,如位于北京海淀的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中关村创客小镇的战略规划。在后疫情时期,园区如何才能摆脱困境?宋旭岚表示,产业园区在帮助入驻企业消除生产要素瓶颈,尽快恢复生产的同时,要加快“智慧园区”“虚拟园区”的建设,升级园区运营服务水平。她说:“疫情后的创新发展有三个趋势:一是产业政策推动的三大红利,即共享红利、产业创新红利、产产融合红利,如人工智能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红利。二是以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数据和产业链作为基础资源,会变成新的产业竞争目标。三是疫情催化数字经济发展。从长期趋势看,数字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赛道,而产业发展中的产业生态建设则是大势所趋。”

近期新基建的概念非常火热,那么园区如何才能站上新基建的“风口”呢?宋旭岚强调,园区一定要抓住新基建这一新的机遇,因为“新基建是新工业革命在政府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和个体消费领域的普及推广,新基建七大领域涉及诸多产业链,是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内的多种技术在更广领域的交叉融合和突破,以及在各行各业的全面普及推广应用。”

宋旭岚建议园区要重视新生态建设,即将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作为发展模式、核心能力和资源整合的平台。“各地必须认真研究目标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痛点,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抱负,设计出一套有针对性的产业服务体系。”她强调,“只有把园区做成产业的一分子,产业才能成为园区的一分子。”园区要寻找产业王者和有平台价值的企业,只有这样,才可能带来更多的企业,创造生态价值。

同时,宋旭岚认为,在后疫情时期,园区要利用建设好新空间,即“智慧园区”“虚拟园区”“云招商”“云服务”“云培训”。“智慧园区作为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载体,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智慧园区建设,要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数据收集工作,保证数据来源和准确性。园区基础设施包括完善的通信、供电和管道管网,以及数据传输的通道,如光纤、WIFI和5G网络、物联网和数据平台。”

对于园区如何做好新基建、新园区和新模式,中关村大数据联盟秘书长助理、慧科集团工学结合事业部总经理钟俊飞另辟蹊径,提出了“产教融合”的思路。他认为,园区招商正在从“引资”向“引智”转变,产业竞争激烈,而园区竞争归根结底是对优秀人才的竞争。

按照钟俊飞的设想,围绕产教融合产业园,要重点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是导产业,即注入优质产业技术资源,吸引标杆大厂入驻园区。

二是育人才,即通过专业化的培训能力培育本地人才,打造新基建数字化人才聚集区和高原地。据介绍,与慧科合作的高校中,有大量的地方高校和高职类院校需要实习实训,2019年需要参加实训的学生约5000人,与慧科合作的企业及其生态系统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大量企业可提供生产性实践项目,慧科集团培训的学生累计已完成400多个案例。

三是出成效,即成为培养园区企业人才进阶的训练场。如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委托慧科集团培养1500名大数据专项技能人才。通过构建产教融合项目交付中心,北京城市学院大数据学院与北汽集团洽谈合作,为学生实习提供自动驾驶方向的数据处理项目。皓晔科技是医疗人工智能处理方面的新兴企业,委托慧科与高校合作,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定向培养数据工程师和人工智能人才。

钟俊飞最后建议,园区可以搭建高质量快速交付的外包服务中心,如入驻名企提供数据源,数字标注工场提供数字标注服务,形成人工智能数据采集、标注的产业聚集效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