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國門的海洋空間規劃合作

走出國門的海洋空間規劃合作

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工作人員與柬埔寨高龍島管理部門討論規劃分區。國家海洋技術中心 供圖

近日,由中—柬聯合編制的《柬埔寨海洋空間規劃(2018~2023年)》已確定於今年正式移交給柬埔寨政府。據悉,該規劃被列為柬方首個海洋領域指導性法律文件,用於指導柬埔寨政府開展海洋資源管理、海洋環境保護和促進海洋經濟發展。這標誌著我國在持續推進海洋空間規劃國際合作上取得了新的進展。

2013年,我國開始與柬埔寨開展海洋空間規劃合作,開啟了我國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開展相關合作的大門。那麼,為什麼要開展海洋空間規劃國際合作?海洋空間規劃技術“走出國門”後情況如何?未來又將如何發展?

藍色規劃——管海護海的關鍵支撐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海洋在國民經濟發展和地緣政治中的地位顯著提升,海洋空間規劃已成為全球普遍關注的熱點研究課題。

海洋空間規劃是在一定時期內,統籌安排海洋空間開發、利用、整治、保護和修復活動的謀劃和部署,是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海洋空間資源有限,其管理日益為各國所重視。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海洋空間規劃體系不斷完善和發展,已有超過60個國家陸續開展了不同尺度和不同類型的海洋空間規劃。

我國有著遼闊的海域國土,海岸線長達1.8萬多千米。同時,還擁有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礦產資源、海洋能資源和遼闊的海洋空間資源。編制海洋空間規劃有利於合理開發利用海洋各類資源,加強各類海洋空間的生態環境保護,推進海陸統籌,對於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我國高度重視海洋空間規劃,也是最早編制海洋空間規劃的國家之一。目前,已建立了較完善的體系,先後實施了多輪海洋功能區劃,形成了國家、省、市(縣)三級海洋功能區劃格局,並明確了功能區用途管制、用海方式控制、海域整治、生態保護重點目標和環境保護等方面要求。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成為必然。

與此同時,一些“海上絲路”沿線國家正面臨著海洋資源開發和保護矛盾突出、海洋管理相對粗放等問題,很多缺乏海洋空間規劃能力的國家正尋求與他國技術合作。隨著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向中國表達了學習應用中國海洋空間規劃標準與方法的意願,推動我國海洋空間規劃技術“走出國門”已是大勢所趨。

關鍵一步——多國達成合作意向

2018年6月,在自然資源部指導下,由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主辦的“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及島嶼國家海洋空間規劃國際論壇”在浙江舟山成功舉辦,標誌著我國在開展海洋空間規劃國際合作上邁出了一大步。

此次論壇中,來自30多個“海上絲路”沿線及島嶼國家的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共同倡議,建立“海上絲路”沿線國家及島嶼國家海洋空間規劃合作交流機制。會上,基金會分別與泰國、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斐濟、馬達加斯加、圭亞那等國家的有關機構簽署了海洋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合作備忘錄,積極推進海洋空間規劃的國際合作。

同期,基金會還設立了“推行空間規劃,助力藍色經濟”的合作項目。“該項目通過資助和幫助絲路沿線國家編制海洋空間規劃、培訓海洋管理人員、建立海洋管理信息平臺、推介海洋經濟項目等,積極為我國與相關國家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提供支撐與服務,助推受助國海洋經濟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潘新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據介紹,該項目的特色是根據絲路沿線國家的資源環境、地理區位、人文社會的比較優勢,整體設計受助國的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以及濱海城鎮建設佈局等,這一舉動為各國治理、規劃海洋貢獻了“中國智慧”,也為推行海洋空間規劃國際合作探索出了新模式。

隨著合作的不斷深入,基金會還與巴拿馬等國以及太平洋島國發展論壇區域組織簽署了諒解備忘錄,並經過協商,與摩洛哥、莫桑比克、毛里求斯、斯里蘭卡、東帝汶、柬埔寨等國達成合作意向,積極推動著我國海洋空間規劃技術在更多國家的應用和實踐。

多點開花——中方規劃技術獲廣泛認可

我國編制的《佛得角聖文森特島海洋經濟特區規劃》已正式移交佛方;中國和斐濟雙方完成海洋空間規劃合作協議簽訂……近年來,我國在開展海洋空間規劃國際合作的道路上成果豐碩,多方合作進入“快車道”。

作為我國首例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編制的海洋空間規劃,中國—柬埔寨海洋空間規劃獲柬方高度認可。自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以下簡稱“技術中心”)與柬埔寨智慧大學簽署《海洋科學與技術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以來,海洋空間規劃技術合作成為雙方的重要合作領域。如今,雙方合作已開展了近7年,共同交上了一份優異的答卷。

“目前,技術中心為柬方研發的海洋空間規劃輔助決策系統已經上線,將大大提高柬埔寨政府部門的海洋和海岸帶管理效率和決策水平。”技術中心副研究員滕欣說。同時,中—柬聯合編制的《柬埔寨海洋空間規劃(2018~2023年)》,已被柬埔寨政府確定為首個國家級海洋領域的指導性法律文件。

2019年4月27日,技術中心與柬埔寨環境部自然保護管理司在北京簽署了《海洋空間規劃合作協議》,進一步深化了雙方在海洋空間規劃方面的合作。

與此同時,在基金會資助和支持下,技術中心與孟加拉國的合作也逐漸升溫。技術中心編制的《孟加拉國海洋和海岸帶發展建議報告》得到了孟加拉國相關部門的高度認可,雙方簽署了海洋空間規劃合作諒解備忘錄,合作走向深入。

“截至目前,中孟雙方已合作編制了孟加拉國海洋空間規劃實施方案,並啟動了孟加拉國海岸帶生態、人類活動遙感解譯等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實質性的成效。”滕欣說。

泰國是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國家,在中國—東盟合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海洋空間規劃合作領域,中泰雙方積極開展了海洋、海島、海岸帶空間資源可持續利用以及陸海統籌管理研究等工作,我國海洋管理理念在絲路沿線國家得以推廣。

2017年6月和2018年1月,受基金會委託,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一所”)先後兩次組織開展了對泰國蘭島的生態本底綜合調查,首次對蘭島的基本概況、人類活動以及島陸與周邊的生態環境要素構建起了較為系統的認識。

隨後,在第三次中泰海洋空間規劃工作組研討會上,中方項目組將編制完成的泰國蘭島海島及周邊海域空間規劃相關研究成果移交泰方,得到了泰方專家組及同行的一致認可,雙方均表達了繼續加強合作的意願。據統計,截至目前,項目共組織現場踏勘調查4次,撰寫專題報告3部、發明專利1項,發表相關論文3篇,召開合作研討會6次,舉辦培訓班1次。

此次,泰國蘭島海洋空間規劃方案也成為首個具有法律效力的使用我國技術方法的規劃方案,成為中泰雙方深化合作的“提速器”,為我國開展海洋空間規劃國際合作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未來可期——國際合作走向深入

業內專家指出,我國海洋空間規劃技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道路還很漫長,在開展海洋空間規劃上還存在著諸多不盡完善的地方。但是,隨著與各國合作的不斷深入,我國開展海洋空間規劃國際合作的經驗和信心也會越來越足。

“在與孟加拉國開展海洋空間規劃合作方面,將繼續促進雙方長效合作機制,共同開展孟加拉國海洋空間規劃聯合踏勘以及海岸帶現狀分析與問題識別,推動孟加拉國海洋空間規劃落地實施。”滕欣說,中心將與孟方共建海洋空間規劃聯合研究機構、促進產業落地和提升海域監測能力,使海洋空間規劃為孟加拉國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等作出貢獻。

同時,進一步深化中泰兩國海洋空間規劃交流與合作。據介紹,項目組將總結前期工作經驗,在開展小區域海洋空間規劃編制的基礎上,按照從地方到國家的工作思路,協助泰國海洋與海岸司構建適用於不同層級的海洋空間規劃體系,併為其國家層面的海洋空間規劃提供技術支持,促進區域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和藍色經濟的發展。

“基金會將繼續努力推進‘推行空間規劃,助力藍色經濟’合作項目在絲路國家的實施,積極推廣海洋治理中國方案,加快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助力絲路國家人才培養和經濟發展。”潘新春說。

紮實謀劃,未來可期。下一步,我國將更加科學定位海洋空間規劃,搭建陸海統籌管理平臺,堅持陸海空間多維統籌,構建完整的海洋學科教育體系。同時,繼續以海洋空間規劃國際合作為重要抓手,進一步強化成果共享,實現共同發展,不斷開展海洋空間規劃體系的有益實踐,積極探索沿海發展中國家治理海洋的新路徑,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記者 孫安然

通訊員 李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