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画家再现贺龙元帅长征路上的神来之笔

军旅画家再现贺龙元帅长征路上的神来之笔▲国画《乌蒙回旋》 陈芳桂作品。

1936年2月至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2、第6军团在云贵高原乌蒙山区开展了著名的历时23天的乌蒙山回旋战。在贺龙元帅的带领下,英勇无比和智慧无敌的红军从野马川开始,跳出敌人重重围追堵截,从此开始大踏步的踏上北上抗日征程。

这一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灵活用用兵、巧妙突围的著名战役,也是贺龙元帅军事生涯的神来之笔。

80年前,从湘潭走出去的“诗人”毛泽东用一句“乌蒙磅礴走泥丸”形象地描绘了乌蒙山回旋战的豪迈与大气;

80年后,同样从湘潭走出去的军旅画家陈芳桂用一幅巨幅国画《乌蒙回旋》再现了曾经的精彩与辉煌!

军旅画家陈芳桂:打一场艺术上的“回旋战”

——尹奇军

“乌蒙回旋战是红军长征中一首壮丽的史诗,是贺龙元帅在军事生涯中的神来之笔,当我握着画笔来表现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的时候,我的心中充满了崇高的美感,洋溢着澎湃的激情。”

军旅画家再现贺龙元帅长征路上的神来之笔▲陈芳桂讲述《乌蒙回旋》创作历程。

站在刚刚完成的巨幅国画“乌蒙回旋”面前,军旅画家陈芳桂侃侃而谈。画面上,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王震、肖克等红军将领伫立在一个山头,目光坚毅,神情各异,他们的身后,硝烟弥漫,战火轰鸣,二六军团的战旗迎风猎猎,一个侦察兵跑步前来报告,敌军被击溃,战斗胜利了。

“当我接到创作乌蒙回旋战的任务后,我感到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如何表达这一个重大战役的宏大场面,如何刻画出长征英雄的大无畏气概,如何解读这一历史题材的丰富内涵,如何让画面直锲心灵,让长征精神回旋在历史的天空,我进行了反复的思考,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准备。”

军旅画家再现贺龙元帅长征路上的神来之笔▲《乌蒙回旋》局部。

“首先,我搜集有关史料,请教研究长征的专家,充分把握这段风云历史。乌蒙回旋虽然只进行了一个多月,但对红军二六军团冲破十倍于己的敌军围堵,保存红军实力,最终实现与中央主力红军会师,意义十分重大。”

“可以说,八十年前的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是真正的血与火的考验,是二六军团的生死之战,是正义之战,也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之战,体现了工农红军不畏艰险、笑傲强敌,奔向胜利的英雄气概,既有史诗般的崇高壮丽,更有英雄颂歌的荡气回肠。把握住了这一个伟大的主题,也就定下了我创作的基调。”

“其次,我专程到了乌蒙山地区进行了系列写生活动,在险峻山岭上,在崎岖的山径中,我脑海里不停地播放着这一段历史的镜头,仿佛感觉自己穿越了时空,站在了英雄的队伍中,让自己身临其境,更让自己的心和红军战士的心一起跳跃,最后,我决定,选取一个战斗刚结束的画面。这个画面,可能是虚构的,也可能是真实的,在这样的画面中,更能彰显主题,更能抒发情感,传递豪情壮志。”

军旅画家再现贺龙元帅长征路上的神来之笔▲《乌蒙回旋》局部。

“在表现手法上,我既要追求与长征系列画的统一协调,又要释放自己的个性特点,在构图上,在人物造型上,在意境营造上,在线条色彩上,必须有自己的独特想法。比如表现贺龙元帅的形象,我首先画的是他端起烟斗在胸前,这是我们都熟悉的一个动作,但我想,既然是战斗胜利了,贺老总应是一个极度紧张后一个放松的心态,烟斗就可以垂下来,刻画关向应背着手的神志,传递着一种藐视敌人的豪情,这样更自然。”

“作品我是采取了平面构成和平面分割的手法,在每一个人物的刻画上下足功夫,表现出人物不同的风度和革命气概。画中的人物,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神韵,有的表情严肃,有的侧身沉思,有的眺望远方,有的目光坚毅,有的洒脱自在,不要多人一面的脸谱化表达,这样一群人物造型更能使画面立起来动起来。”

军旅画家再现贺龙元帅长征路上的神来之笔

▲《乌蒙回旋》局部。

“这一幅画作分为四个层面,一是贺龙、王震等将领雕塑般的形象;二是参谋、侦察兵、旗手等的个性形象;三是一群群战士向一个中心行军奔跑的造型;四是硝烟战火交织的背景烘托,这样整个画面形成一种强烈的纵深感。既要有大气磅礴的气势,也要有精致入微的细节,每一个情节都不重复,每一个局面又有故事感,工写结合,虚实相辅,主配搭档,既是力与美的精彩呈现,又是灵与肉的交织缠绵,让画面充满张力,让人遐思缕缕。”

“把山水画的笔法来表现人物,这也许是我最大的特点,人物与山峰有机地融为一体,让画面具有历史的沧桑与厚重,从而体现一份深远的寓意。英雄已走进历史,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刻。”

军旅画家再现贺龙元帅长征路上的神来之笔

▲陈芳桂在创作中。

“在创作中,我时刻想起了毛主席的三句诗词:一是‘天欲坠,赖以拄其间’,二是‘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三是‘乌蒙磅礴走泥丸’。在画面中,我还画了许多无名的战士,一个英雄的背后,总是站着一群英雄的战士。”

“著名与无名,都是历史的构成,因为是表现回旋战,就是与敌人进行周旋,牵着敌人的鼻子兜圈子,所以画面为了直观的表达,两边的战士向中心倾斜,展示出一种气韵与诗情,也表达一种历史的真实。”

“在背景设置上,我也煞费苦心,具体到整幅作品上,我把握了一个大的结构,主体的人物刻画是用线和传统的笔墨表现,到整体背景的时候用的是面,画了一下大坡之类的场景,这样的结构形成了强烈对比。再加上刻画的主体人物是站在一个大三角形的高地上,画的三角形有变化,因为三角形特别稳定以此来表现我们江山的千秋稳固。”

“弥漫着硝烟战火,又刻意留白,让一缕缕亮色穿插其中,这样形成一种革命浪漫主义的感觉。 “我的创作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让作品具有当代性,我的老师李宝林先生曾说‘笔墨当随时代’,让传统的中国水墨与当代的创作手法相糅合,相得益彰。刻画历史是为了启迪现在,回想昨天是为了走向明天。我想,这也是我们这次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型历史长卷创作的主旨。”

军旅画家再现贺龙元帅长征路上的神来之笔

▲《乌蒙回旋》第一稿。

“这次创作,我整整三个月全身心投入其中,三易其稿,一些局部的修改达几十上百次,画稿堆起来差不多就满一个屋子。对于我来说,既是一次自我突破的过程,也是一次灵魂洗礼的过程,增强了我对创作重大历史题材巨作的自信,和探索艺术新途径的果敢。近三年来,我创作了“长城组歌”“基石颂”等巨幅主旋律作品,每一次创作,都是我作为一名军旅画家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对话。”

“这一次创作,于我,也是打了一场艺术上的乌蒙回旋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