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旅畫家再現賀龍元帥長征路上的神來之筆

軍旅畫家再現賀龍元帥長征路上的神來之筆▲國畫《烏蒙迴旋》 陳芳桂作品。

1936年2月至3月,中國工農紅軍第2、第6軍團在雲貴高原烏蒙山區開展了著名的歷時23天的烏蒙山迴旋戰。在賀龍元帥的帶領下,英勇無比和智慧無敵的紅軍從野馬川開始,跳出敵人重重圍追堵截,從此開始大踏步的踏上北上抗日征程。

這一戰,是中國戰爭史上靈活用用兵、巧妙突圍的著名戰役,也是賀龍元帥軍事生涯的神來之筆。

80年前,從湘潭走出去的“詩人”毛澤東用一句“烏蒙磅礴走泥丸”形象地描繪了烏蒙山迴旋戰的豪邁與大氣;

80年後,同樣從湘潭走出去的軍旅畫家陳芳桂用一幅巨幅國畫《烏蒙迴旋》再現了曾經的精彩與輝煌!

軍旅畫家陳芳桂:打一場藝術上的“迴旋戰”

——尹奇軍

“烏蒙迴旋戰是紅軍長征中一首壯麗的史詩,是賀龍元帥在軍事生涯中的神來之筆,當我握著畫筆來表現這一重大歷史題材的時候,我的心中充滿了崇高的美感,洋溢著澎湃的激情。”

軍旅畫家再現賀龍元帥長征路上的神來之筆▲陳芳桂講述《烏蒙迴旋》創作歷程。

站在剛剛完成的巨幅國畫“烏蒙迴旋”面前,軍旅畫家陳芳桂侃侃而談。畫面上,賀龍、任弼時、關嚮應、王震、肖克等紅軍將領佇立在一個山頭,目光堅毅,神情各異,他們的身後,硝煙瀰漫,戰火轟鳴,二六軍團的戰旗迎風獵獵,一個偵察兵跑步前來報告,敵軍被擊潰,戰鬥勝利了。

“當我接到創作烏蒙迴旋戰的任務後,我感到了一種沉甸甸的責任。如何表達這一個重大戰役的宏大場面,如何刻畫出長征英雄的大無畏氣概,如何解讀這一歷史題材的豐富內涵,如何讓畫面直鍥心靈,讓長征精神迴旋在歷史的天空,我進行了反覆的思考,也進行了多方面的準備。”

軍旅畫家再現賀龍元帥長征路上的神來之筆▲《烏蒙迴旋》局部。

“首先,我搜集有關史料,請教研究長征的專家,充分把握這段風雲歷史。烏蒙迴旋雖然只進行了一個多月,但對紅軍二六軍團衝破十倍於己的敵軍圍堵,保存紅軍實力,最終實現與中央主力紅軍會師,意義十分重大。”

“可以說,八十年前的這場艱苦卓絕的戰役,是真正的血與火的考驗,是二六軍團的生死之戰,是正義之戰,也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之戰,體現了工農紅軍不畏艱險、笑傲強敵,奔向勝利的英雄氣概,既有史詩般的崇高壯麗,更有英雄頌歌的蕩氣迴腸。把握住了這一個偉大的主題,也就定下了我創作的基調。”

“其次,我專程到了烏蒙山地區進行了系列寫生活動,在險峻山嶺上,在崎嶇的山徑中,我腦海裡不停地播放著這一段歷史的鏡頭,彷彿感覺自己穿越了時空,站在了英雄的隊伍中,讓自己身臨其境,更讓自己的心和紅軍戰士的心一起跳躍,最後,我決定,選取一個戰鬥剛結束的畫面。這個畫面,可能是虛構的,也可能是真實的,在這樣的畫面中,更能彰顯主題,更能抒發情感,傳遞豪情壯志。”

軍旅畫家再現賀龍元帥長征路上的神來之筆▲《烏蒙迴旋》局部。

“在表現手法上,我既要追求與長征系列畫的統一協調,又要釋放自己的個性特點,在構圖上,在人物造型上,在意境營造上,在線條色彩上,必須有自己的獨特想法。比如表現賀龍元帥的形象,我首先畫的是他端起菸斗在胸前,這是我們都熟悉的一個動作,但我想,既然是戰鬥勝利了,賀老總應是一個極度緊張後一個放鬆的心態,菸斗就可以垂下來,刻畫關嚮應揹著手的神志,傳遞著一種藐視敵人的豪情,這樣更自然。”

“作品我是採取了平面構成和平面分割的手法,在每一個人物的刻畫上下足功夫,表現出人物不同的風度和革命氣概。畫中的人物,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神韻,有的表情嚴肅,有的側身沉思,有的眺望遠方,有的目光堅毅,有的灑脫自在,不要多人一面的臉譜化表達,這樣一群人物造型更能使畫面立起來動起來。”

軍旅畫家再現賀龍元帥長征路上的神來之筆

▲《烏蒙迴旋》局部。

“這一幅畫作分為四個層面,一是賀龍、王震等將領雕塑般的形象;二是參謀、偵察兵、旗手等的個性形象;三是一群群戰士向一箇中心行軍奔跑的造型;四是硝煙戰火交織的背景烘托,這樣整個畫面形成一種強烈的縱深感。既要有大氣磅礴的氣勢,也要有精緻入微的細節,每一個情節都不重複,每一個局面又有故事感,工寫結合,虛實相輔,主配搭檔,既是力與美的精彩呈現,又是靈與肉的交織纏綿,讓畫面充滿張力,讓人遐思縷縷。”

“把山水畫的筆法來表現人物,這也許是我最大的特點,人物與山峰有機地融為一體,讓畫面具有歷史的滄桑與厚重,從而體現一份深遠的寓意。英雄已走進歷史,歷史將永遠銘記這一刻。”

軍旅畫家再現賀龍元帥長征路上的神來之筆

▲陳芳桂在創作中。

“在創作中,我時刻想起了毛主席的三句詩詞:一是‘天欲墜,賴以拄其間’,二是‘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三是‘烏蒙磅礴走泥丸’。在畫面中,我還畫了許多無名的戰士,一個英雄的背後,總是站著一群英雄的戰士。”

“著名與無名,都是歷史的構成,因為是表現迴旋戰,就是與敵人進行周旋,牽著敵人的鼻子兜圈子,所以畫面為了直觀的表達,兩邊的戰士向中心傾斜,展示出一種氣韻與詩情,也表達一種歷史的真實。”

“在背景設置上,我也煞費苦心,具體到整幅作品上,我把握了一個大的結構,主體的人物刻畫是用線和傳統的筆墨表現,到整體背景的時候用的是面,畫了一下大坡之類的場景,這樣的結構形成了強烈對比。再加上刻畫的主體人物是站在一個大三角形的高地上,畫的三角形有變化,因為三角形特別穩定以此來表現我們江山的千秋穩固。”

“瀰漫著硝煙戰火,又刻意留白,讓一縷縷亮色穿插其中,這樣形成一種革命浪漫主義的感覺。 “我的創作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就是要讓作品具有當代性,我的老師李寶林先生曾說‘筆墨當隨時代’,讓傳統的中國水墨與當代的創作手法相糅合,相得益彰。刻畫歷史是為了啟迪現在,回想昨天是為了走向明天。我想,這也是我們這次紀念長征勝利八十週年大型歷史長卷創作的主旨。”

軍旅畫家再現賀龍元帥長征路上的神來之筆

▲《烏蒙迴旋》第一稿。

“這次創作,我整整三個月全身心投入其中,三易其稿,一些局部的修改達幾十上百次,畫稿堆起來差不多就滿一個屋子。對於我來說,既是一次自我突破的過程,也是一次靈魂洗禮的過程,增強了我對創作重大歷史題材鉅作的自信,和探索藝術新途徑的果敢。近三年來,我創作了“長城組歌”“基石頌”等巨幅主旋律作品,每一次創作,都是我作為一名軍旅畫家與歷史對話,與時代對話。”

“這一次創作,於我,也是打了一場藝術上的烏蒙迴旋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