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孩子看病难更可怕的是,儿科医生正在消失……

当了妈后,儿科医生绝对是我最害怕见到的人。

因为见到他们,意味着伴随我的是痛苦哭闹的孩子、嘈杂窒息的环境、望着叫号牌左顾右盼的煎熬......

有一两次,窥见口罩上那双疲劳又克制的眼睛会想,每天活在这样的水深火热里,这些儿科医生们又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最近新出的纪录片《人间世》,把儿科医生的真实工作和生活,带到了像我这样对他们有着距离与好奇的普通人面前。

这期的主人公是国内顶级儿科医院之一,上海新华医院小儿急危重症医学科的朱月钮医生,这个看起来干练英气的女医生,今年44岁。

比孩子看病难更可怕的是,儿科医生正在消失……

一开头,她就说出了儿科最难的地方。

儿科又被叫作“哑科”。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成年人能说清楚自己的病情,但孩子做不到,他们不舒服了只能用哭闹表达。

所以儿科医生要像侦探那样,从现象推断出本质来。

比如这个小朋友,突然昏迷、呕吐、说胡话,朱医生需要从这样的症状里,立刻找到病根,拿出救命的方案来。

比孩子看病难更可怕的是,儿科医生正在消失……

任何的一点误判,这个小生命就可能从她手里溜走。

她先凭经验判断孩子是中毒,经过和家长的仔细沟通,暂时确定是同时服用几种感冒药让药剂过量,导致急性药物中毒。

于是马上开始对症用药、血液透析,这一次,她的正确判断让孩子几天后康复出院。

然而,这只是她每天要面对的工作里最普通的、带着点幸运的缩影。

煎熬的是,病房里每一个绑着机器,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孩子,也时刻绑着她的心。

她说,“每天手里拽着十几条人命”,让她从来也没法分清上班还是下班,工作还是休息。

我们普通人光是想想,都觉得如千斤压顶,喘不过气来。

为了抢救一个爆发性心肌炎的小女孩,朱医生即时上了ECMO(体外生命支持系统),为已经停止跳动的心脏赢得抢救时间。

比孩子看病难更可怕的是,儿科医生正在消失……

一个是不断变化的女孩自身的生命系统,另一个是需要不断调试的体外系统。

为了时刻保持这两个系统的平衡,朱医生守在她的病床前113个小时,整整4天半。

比孩子看病难更可怕的是,儿科医生正在消失……

小女孩的生命指征,像过山车一样上上下下。整个科室医护人员的心,也被揪得忐忑不安,机器的随时一声报警立刻惊得他们往病床边冲。

期间,朱医生对着自己重复了好几次,

“她和我女儿一样,也是10岁,上4年级。如果我把她救活,她就变成正常人了,就可以回去上学了。”

很难想象连续参与抢救113个小时,不分白天黑夜,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也许这句话就是支撑着她的信念吧。

比孩子看病难更可怕的是,儿科医生正在消失……

这一次,她又成功地从死神手里把人抢了回来。

但抢救结束后,她又大哭一场。

松开紧绷的心,看着这个被所有人围住关心的小女孩,想着同样10岁,正在期末考试却连妈妈都见不到的女儿,刚战胜了死神的她,却被喷涌而来的愧疚感击垮。

比孩子看病难更可怕的是,儿科医生正在消失……

“我觉得我儿女很可怜,她考试都没有人关心她。我能做的只是让阿姨给我女儿多做点好吃的,我什么也做不了。

我女儿也10岁4年级,她也只有一次人生......”

比孩子看病难更可怕的是,儿科医生正在消失……

工作、生活,你说我该怎么选?

这个每个职场妈妈都会遇到的问题,朱医生也在不停地问着自己。

只是她的选择,比我们普通人要棘手的得多。

一边是病房里翻江倒海的生死,一边是女儿一去不复返的童年。

选哪个,怎么解决?

即使她已经这么努力了,还是难得寻不到答案。

对选择了儿科医生这个职业的她来说,难的事情还不止于此。

工作、生活上的事情,努努力,总能想得通扛得过去。还有一些更严肃的问题,是她更怕面对的。

她说选儿科的初衷是,觉得和小朋友们打交道,会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但看到那么多提前枯萎的小生命,她很难快乐。

有时候,她能做的只是去轻抚浑身被插满管的孩子,或者找一个好一点的拍照角度,让孩子看起来没有可怜,给重症监护室外守着的父母一点安慰。

比孩子看病难更可怕的是,儿科医生正在消失……

现代医学至今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客观事实是,人类只有5%左右的疾病是能通过医生完全根治的。

纪录片里,有个孩子医治无效离开了。虽然抢救时进行了隔离,可仍有其他孩子感受到了。

有个小女孩恐惧地喊着,我就是在家疼死,都不想在这里呆着了。

正忙到晕头转向的朱医生,听到后俯下身来,温柔地对她说,

一起拿着玩具猴子准备送回去时,他说了一句话:

“你很害怕,对不对?他们是得了很不好的病,你和他们不一样的。

你看看树上长了很多叶子,有的叶子得了很不好的病,他们是会落下来。这就像天会冷会热,都是自然现象。

但是,你记住,你是那个长在树上的叶子,你不会落下来。你相信阿姨吗?你相信医生吗?等病治好了,你就可以回家了。”

比孩子看病难更可怕的是,儿科医生正在消失……

是啊,医生能做的是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除了内心的煎熬,还有一些外在的状况,好像也很难解开。

比如,朱医生正在抢救一个命悬一线的孩子时,因为对另一个孩子的家属说话少了耐心,她被投诉到医院医务处和上海市民热线。

短暂的委屈后,她只能开始解决问题。花了整整大半天时间,去医务处解释、写保证书、和家属座谈......

比孩子看病难更可怕的是,儿科医生正在消失……

朱医生最痛心的倒不是受委屈,而是这花费掉的本该医治患儿的时间。

新华医院作为国内最有前途的儿科科室,4年里,朱医生的重症儿科已经主动辞职了5位医生。

而且招不到新的儿科医生,别的科室招2个人,8个人报名。

他们的科室招8个人,只有1个人报名。

比孩子看病难更可怕的是,儿科医生正在消失……

和全国大部分的儿科一样,他们顶着难以想象的压力,在进行超负荷运转。忙到没有时间喝水、吃饭、上厕所,是他们的常态。

近年的数据,中国约433个成人配比一位医生,约2000个儿童才配比一位儿科医生。

儿科医生对医术要求高、压力大,但待遇却是所有科室里最差的。

比孩子看病难更可怕的是,儿科医生正在消失……

又因为太忙,他们没有时间做科研写论文,评不上职称,待遇更涨不上去,持续恶性循环。

就像2005年就已经读完博士的朱医生,直到2018年12月底才晋升副主任医生,而很多和她同年龄的同行同事,早已是主任医生甚至已经是研究生导师了。

比孩子看病难更可怕的是,儿科医生正在消失……

中国目前一共只有约10万名儿科医生,但近3年,我国儿科医生流失人数为14310人,占总数的10.7%。

正在消失的儿科医生,并不是夸张的说法。

那位投诉朱医生的家属,听完解释后,看着早中晚饭都没来得及吃的朱医生,问出了一个我们都想问的问题?

“是什么让你还继续坚持在这里?”

片子的最后,朱医生的一段话,或许是最好的回答,

“人的一生,绝不只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它在隐藏着忧伤、尴尬、伤痛、苟且。

但我相信,医生这个职业,会比别的更容易找到人生存在的意义。”

比孩子看病难更可怕的是,儿科医生正在消失……

和出院孩子合影

比孩子看病难更可怕的是,儿科医生正在消失……

从死神手里抢来的孩子回来看望她

我想,体制垢弊与资源缺位撒下的医患阴霾,终究是要靠真正的对症下药才能驱散浓雾。

比孩子看病难更可怕的是,儿科医生正在消失……

但朱医生们的“光”,是埋藏在这浓雾里最闪亮的星火。

而我们这些普通妈妈能做到的,大概就是从多一些了解开始,去多一些理解与善意。

在每一次就诊的时候,也为这难得的“光”,增加一点点温度。

很多时候,我们和孩子的鼓励和笑脸,就是他们存在的意义与最好的奖赏。

-End-

产科女医生生娃痛求剖腹,围观的我们却笑了

孩子脱臼了我竟然不知道,医生说这比感冒发烧还常见

更多资讯信息请关注公众号ID:dsfkg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