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論:個人行為如何能影響宏觀走向?

個人行為如何影響宏觀走向的呢?從本質上來說,有這麼三種情況:

一是個人無論怎麼選擇,都對社會整體結果沒有影響。

二是個人的利益最大化選擇,導致了社會整體福利的下降。

三是看上去並不極端的個人偏好,卻導致了極端的社會結果。

接下來,我們具體來看看這三種情況都是怎麼發生的。

博弈論:個人行為如何能影響宏觀走向?

1、個人選擇不影響社會整體

先來看一種最簡單的情況,就是個人無論怎麼選擇,都對社會整體結果沒有影響,既不能增進整體福利,也不會降低整體福利。

我們舉一些例子來看。小時候估計大家都玩過一種遊戲,搶凳子。10個人,只有9個凳子。不管每個人是爭先恐後,還是每個人都特別佛系,最終的結果是一樣的,就是一定會剩下一個人站著。其實,這是一種事先規定了的概率在起作用。無論怎麼努力,總有人會輸,這是無法改變的結果。在這裡,概率的客觀規律是顯而易見的。接下來,再舉一個不那麼明顯、稍微有點燒腦的例子,同樣是概率決定的,你看看能不能想明白。

這是一個關於男女比例的問題,題目是這樣的:假設生男生女的概率為各50%,不能在孩子出生之前選擇孩子的性別。每對夫妻都希望至少有一個男孩,大家都採取這樣一種生育策略:如果頭胎是男孩,就不再生了;如果頭胎是女孩,那就生二胎,如果二胎是男孩,就不再生了,如果二胎是女孩,再繼續生,直到生出男孩為止。那麼現在問你:整個社會中是男孩多還是女孩多?

正確答案是,男孩女孩一樣多。為什麼呢?你想,不管每個家庭採取什麼生育策略,所有的頭胎孩子,都是男孩女孩各一半;所有的二胎孩子,也是男孩女孩各一半;所有的三胎孩子,也是一樣,以此類推。所以,只要不能在孩子出生之前選擇性別,男女出生比例就是各50%,這個概率是事先決定了的,不受每個家庭生育策略的影響。

博弈論:個人行為如何能影響宏觀走向?

好,這個例子搞明白了,下面我們再來個更燒腦的例子。題目是這樣的:你面前擺著兩杯酒,一杯紅酒,一杯白酒,兩杯酒一樣多。現在你拿一把勺子,先從紅酒杯裡舀一滿勺紅酒到白酒杯裡;接著,再從這杯白酒裡舀一滿勺放到紅酒杯裡。現在請問,是白酒杯裡的紅酒多,還是紅酒杯裡的白酒多?

你是不是蒙了一個和剛才相同的答案,一樣多?恭喜你,蒙對了!為什麼呢?你想,每杯酒前後的體積是不變的,這就意味著,不管紅酒杯裡摻入了多少白酒,都有等量的紅酒被替換出來,摻入了白酒杯。所以,白酒杯裡的紅酒,和紅酒杯裡的白酒,肯定是一樣多的。這跟勺子的大小沒有關係,跟往回舀之前,白酒杯裡的紅酒有沒有搖晃均勻也沒有關係。

如果還沒想明白,你可以在心裡做一個小遊戲。左邊10顆紅豆,右邊10顆綠豆。你先從左邊抓3顆紅豆到右邊的綠豆裡,再從右邊隨便抓3顆放到左邊,你數數看,紅豆裡的綠豆數,和綠豆裡的紅豆數,是不是一樣多?

上面這幾個例子告訴我們,社會系統中有一些隱蔽的客觀規律,它們的結果不受我們個人選擇的影響。就好像是,孫猴子無論怎麼翻,也翻不出如來佛祖的手掌心。

博弈論:個人行為如何能影響宏觀走向?

2、個人選擇導致社會福利下滑

除了上面所說的第一種情況,個人選擇對社會整體的影響,還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個人的利益最大化選擇,提升了社會福利;另一種是個人的利益最大化選擇,降低了社會福利。

對前面一種情況,我們很好理解,這不就是經濟學上說的“看不見的手”嗎?不過,看不見的手”原理,也就是隻要人人自私自利,就可以增進社會整體福利的情況,其實只是博弈論中的一個特例。更常見的情況,是反過來的:我們每個人都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結果降低了社會整體福利。

想象一下這樣一個場景。在一個劇場裡看演出,坐前排的觀眾對後排觀眾的視野稍微有點阻擋。對你來說,如果前面的人坐著,你的最優選擇是站著,這樣可以看得更清楚;如果前面的人站著,那麼自己就更得站著,否則就什麼都看不到。當然你肯定不會首先站起來,這樣顯然不文明。

但是,假如這時候旁邊有個人率先站起來,擋住了他後面的觀眾,那麼他後面的觀眾就不得不站起來;這樣會擋住更多的觀眾,於是會有更多的人站起來;你一看,當然也會跟著站起來。最後,所有觀眾都站了起來,甚至包括第一排的觀眾,因為他們怕有不守規矩的人會繞過椅子站到他們前面。

這就出現了一個什麼情況呢?所有觀眾都站著,跟所有觀眾都坐著,大家的視野被遮擋程度是一樣的,但是所有人都不得不站著看完演出。站著看比坐著看累,每個人都付出了成本,卻沒有獲得任何收益。更糟糕的是,一旦都站起來了,就很難倒回去了。這是一個穩定均衡,個體沒辦法改變這種情況,每個人心裡都會想,如果只有我坐下了而別人不坐下,我就什麼都看不到了。

博弈論:個人行為如何能影響宏觀走向?

這其實就是博弈論中的“軍備競賽”模型。這個狀況家長們肯定很熟悉,現在,家長跟孩子補課就是這麼個局面,那競賽真是從小學就開始白熱化了。如果別的孩子都不補習,那自家孩子最優策略肯定是補習啊,因為這樣可以帶來競爭優勢,等於提前搶跑;如果別的孩子都在補習,那自己當然也必須補習,這樣才能保證不落後,不然豈不是輸在起跑線上。

這樣的結果是,所有孩子都在補習。每個孩子都犧牲了玩耍的時間,卻沒有人因此獲得競爭優勢。而且,雖然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但沒有人會率先放棄補習,因為這樣會導致競爭劣勢。

軍備競賽是一種典型案例,個人利益最大化選擇導致了社會整體的福利下降。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典型案例,就是公用地悲劇。這通常是指大家不加節制地使用公共資源,結果導致公共資源的枯竭,給每個人都帶來了負效用。比如每個人都開車上班,導致大堵車,結果每個人都遲到;再比如,不加節制地捕魚,造成漁業資源枯竭,最後每個人都無魚可捕。

博弈論:個人行為如何能影響宏觀走向?

3、個人偏好導致極端結果

最後,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個人並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根據個人偏好來做出選擇,不極端,很溫和。但是,這樣的選擇卻意外導致了極端的社會結果。

有一次,一位教授受邀去做一場學術報告。當他來到報告大廳時,發現現場800名觀眾滿滿當當地擠在從第13排到最後一排的座位上,而前12排空無一人。教授以為是主辦方做了什麼特殊安排,結果主辦方告訴他,根本沒做任何安排,這是現場觀眾自願就座的結果。整場報告下來,教授感到很無奈,因為隔著12排座位做演講,就好像跟河對岸的人喊話,整場講下來,又沒法跟觀眾互動,還特心累。

事後分析,究竟是現場觀眾什麼樣的奇怪偏好,導致了這樣極端的座位分佈?一種最容易想到的情況是,所有人都喜歡坐得離講臺儘可能遠,最先到達的人坐在最後一排,其次是倒數第二排,以此類推,結果就形成了前12排空無一人。但是,這不太可能啊,來聽報告的,多少對教授都感興趣,一個願意離得近點兒的粉絲都沒有嗎?都喜歡坐最遠的位置,這個情況有點極端。

那該怎麼解釋呢?事實上,還有幾種看上去不那麼極端的偏好,也可能造成這種座位分佈。比如,每個人都不喜歡暴露在人群的最前面,而不管是坐第幾排。第一個來到會場的人碰巧坐在了第13排,而後面來的所有人都不想坐到他前面去,於是就造成了前12排沒人。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現場觀眾只是想扎堆坐,坐到其他人的旁邊。最先來的幾個人碰巧坐到了會場靠後的位置,後來的人都緊挨著他們坐,這樣也可能會造成前12排沒人。

博弈論:個人行為如何能影響宏觀走向?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現場觀眾的真實偏好也許並不極端,他們只是不想暴露在最前面,或者只是想挨著別人坐。但是,根據這種溫和偏好所作出的選擇,卻造成了前面12排空無一人的極端情況,這是誰也沒有料到,也是誰都不願意的。如果主辦方要求觀眾集體前移12排,所有人應該會更加滿意。

你可能會覺得,出現這樣的座位分佈是偶然事件,不具有普遍性,說服力不強。不過,經常參加講座的朋友說,前12排都沒人確實誇張了點,但前三、四排沒人是很常見的事。可見,偶然中也帶有一定的必然性。

更重要的是,類似的過程,可能會發生在重要的社會領域,成為一種社會現象,這就值得重視了。比如有一項著名的研究,在學界被反覆引用,是關於美國社區的種族分離過程的。

美國廢除種族隔離已經有很多年了,但是,美國的大城市裡卻並沒有出現想象中的種族融合:你很容易找到全是白人或者全是黑人的社區,卻很難找到種族融合的社區,比如白人或黑人的比例不超過社區全部人口的3/4。即使有這樣的社區,也很難長期保持種族融合狀態。如果每隔十年去考察一次城市社區的人口比例,會發現美國社區總是傾向於種族越來越分離,白人和黑人各自抱團。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不能武斷地認為,美國的大多數城市居民仍然是種族主義者。對此,研究者做了一個簡單的推演。想象一下,現在有一個九宮格,我在中間那個格子裡,周圍有8個格子,代表8個鄰居。我並不是種族主義者,但我也並不希望自己成為絕對少數派。我只要求,8個鄰居當中,至少有1/3的鄰居膚色和自己一樣。如果達不到這個要求,我就搬家。這不算過分吧?

博弈論:個人行為如何能影響宏觀走向?

但是,如果一個社區裡,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要求,不滿意就搬家,那麼一開始黑白融合的社區就會變得越來越分離,最後變成了美國社區現在這種黑白分明的模式。你看,僅僅是要求1/3的鄰居膚色和自己一樣,這種溫和的偏好竟然會導致完全的種族分離,這樣的極端結果是誰都沒有想到的。這就是我們討論的第三種情況,看上去並不極端的個人偏好,卻導致了極端的社會結果。

可以發現,不管我們主觀上是不是想改變這個世界,實際上我們每個人的每次選擇,最後都可能影響到這個世界。我們每個人,對這個世界都是負有責任的。另一方面,類似美國社區分離的例子也提醒我們,世界很複雜,當看到一種宏觀行為時,不要急於下結論,不要草率地去反推每個人的微觀動機,因為很有可能會出錯。複雜系統中,個體相互影響的結果並不是顯而易見的,這也正是博弈論的魅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