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黃帝內經》漫談(6)

隨筆|《黃帝內經》漫談(6)

讀經典,長智慧。


親近自然,迴歸傳統。


以德潤身,以文化人。


隨筆|《黃帝內經》漫談(6)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對於這八個字,大家應該耳熟能詳吧?


春夏秋冬,生長收藏。


這是道,是自然規律。


往聖先賢早就在諸多經典中告訴我們,對於道,對於自然規律,我們不應該違反,而應該順從。


順從道,則為德。此所謂道德。


只是,除了以一年為度的順應養生之道外,我們其實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規律。


那就是從一生,以一輩子為度,來看待這個規律,然後了悟自己的人生。


年少時,是春天;青年時,是夏天;中年時,是秋天;老年時,是冬天。


可以這樣分階段,是不是?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這一生,我們在人生的春夏秋冬應該怎樣度過?這個問題大家是否想過?


就像栽種莊稼一樣,我們這一生想要撒下什麼種子,想要結什麼果?這個問題,是不是應該在春夏就想好,並且實施?


換言之,我們的志向是不是應該在青少年時就應該立下?或者,從當下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然後找到問題的答案?


我們這輩子是來幹嘛的?


我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個問題,一定要明悟知悉。否則,無目標無志向的活著也只是糊里糊塗的活。


如果我們立下了志向,想清楚了這輩子的目標,那麼就算播下了人生的種子。


接下來,我們只管給種子澆水、施肥、鬆土、培土,只管揮汗如雨,只管為之努力,等到秋天,或是該結果的時候,它自然會結出甘甜的果實,結出我們想要的果實。


春夏,我們或許看不到任何收穫,但不要氣餒,不要著急。畢竟,一棵在秋天才能結果的樹,無論如何也不會在夏天結出果實。而秋天結出果實的好壞,則取決於春夏時的種種努力。


當然,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起伏,或許會因為天災人禍而導致志向無法了達,但努力過,我們也就沒有遺憾了。


問題的關鍵則在於:那顆種子,我們是否已經找到?


隨筆|《黃帝內經》漫談(6)


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每個人都是有慾望的。


你有,我有,聖賢也有。


首先,對於慾望的存在,我們應該接受。接受了才會心安,而非忐忑。


只是,在接受了慾望本就存在的這一事實之後,我們要做的是如何正確對待慾望,對待慾望應該持一個怎樣的態度。


是壓制嗎?


是放縱嗎?


須知,壓制過了頭,慾望就會從另外一個地方迸發。放鬆過了頭,就成了墮落。中間那個度,是我們需要把握的——“萬事有度,過則為災”。


曾仕強教授是易學大家,他常常強調兩個字:“合理”。再有三個字:“憑良心”。


我認為,合理和憑良心就是自我感知如何把控慾望的標準和槓桿。


合理的慾望應該得到滿足,不違背良心的慾望可以得到滿足。


同理,對待“願”也一樣。


合理的心願應該得到滿足,不違背良心的心願也可以得到滿足。


反之,不合理、違背良心的“欲”和“願”則應當捨棄。


隨筆|《黃帝內經》漫談(6)

春夏秋冬,各從其欲,皆得所願。從某種角度來看,那個“欲”和“願”其實可以和“志向”掛鉤,等同於那顆在春夏選擇並撒下的“種子”。


那麼,以一生的緯度來看待自己的“欲”和“願”,也就是那個“志向”,那顆在春夏選擇的“種子”,它也一定是合理的,一定是憑良心的,不違背內心的良知。


更需要注意的是,志向絕非物質錢財,錢財只是我們實現目標的工具。追求財富並沒有錯,畢竟,大概只有像馬雲這樣的人才會視金錢為糞土,還未拿起,又如何談放下。但我們要成為錢財的主人,而絕非錢財的奴隸。


我們要向馬雲學習:為富而仁,而非為富不仁。


如果非要給那顆“種子”加上些許框架,那大概是:


利益大眾,進德修業。


最終德全,走向圓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