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枳殼.味蕾依舊年少時

春色關不住,枳殼花飄香。

在我的老家樟樹市,原名清江縣,枳殼是本地的特產,古稱商州枳殼,又稱清江枳殼,載入《本草綱目》。據史料記載,清江枳殼始於殷商,盛於唐宋,有著上千年的種植歷史。清江枳殼具有皮青、肉厚、色白、味香、口面翻卷、食之味苦酸澀之特點。記得小時候,常常赤著腳丫子,在枳殼樹下撿拾從樹枝上掉落下來的清綠色的小果,然後拿回家醃製或者辣炒,是一道當地很有特色的小吃。但是當其果實長大以後,由於其味苦、酸澀,自然就只能有入藥的份兒了。清江枳殼,以生長在袁河、蒙河兩岸的黃土崗、昌傅、洲上等鄉鎮的最為著名,現為國家地理標識產品和國家中藥保護品種。

清江枳殼.味蕾依舊年少時


袁河蒙河水映月,玉帶環繞燕輕盈。

袁河和蒙河像兩條清綠、柔美的玉帶,輕輕環繞著綿綿的青山與廣闊的田野。清澈甘甜的河水,不僅滋養和豐盛了兩岸的森林與莊稼,當然也不曾遺忘那些山花和小草,還有兩岸星羅其布的大大小小的城鎮與鄉村。這其中自然也就包括了我的老家,一個叫濯水埠的不大不小的村莊。只是嘩嘩流淌的河水,在以往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並沒能應有地富足村民們的生活,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在半飢半寒之中,唯有村前屋後稀稀稀落落的幾棵李子、桃子、柑桔、柚子和柿子樹等,竟然成為了我們小時候饞涎欲滴的符號與代名詞。記得在那時候,那怕就是想一想、看一看,那些掛在樹枝上的果子,都是一種幸福的味道與深情的遐想。

清江枳殼.味蕾依舊年少時


不見柑桔果,唯聞枳殼味。

當桃紅、李白、桔子花香時,少年的心思和眼球,就不曾真正離開過它們的滋潤與甘甜,在課堂上、在玩耍中、甚至在夢裡,時不時就會顫抖一下那根繃緊的神經。在這些果實還是青澀酸苦的模樣時,就成為了我們日思夜想和望眼欲穿的煎熬,常常設想在月黑風高的夜晚,可以逃過那隻黃狗的狂吠或主人的眼睛,藉著朦朧與模糊的光亮爬上樹,然後東模西扯、心慌意驚胡亂地摘一把,全不顧及果子的大小與生熟。

記得每次去偷摘,一跳下樹就趕緊跑,然後一邊跑、一邊拿著果子就在衣服上慌慌張張地擦一擦,然後迫不及待地大口、大口地啃,囫圇吞棗般趕緊把偷來的果子立馬消耗掉,原本計劃要好好品嚐、慢慢品味的想法,此時早已經是丟到了九霄雲外,生怕在身上多留一秒鐘,就會被抓個正著顯了原形,又得挨大人們的一頓臭罵、甚至可能還是捱揍。因為青澀、猴急和意亂,自然品不出果子原本該有的味道。

不管任何時候,生活是如何的清苦,那怕是吃不飽飯,誰也不會對那些掛滿枝頭的酸橙動一點點的心事。因此,一直以來,唯有那些黃黃綠綠的酸橙(枳殼),由於它們的酸、澀、苦,總是讓我們敬而遠之。

清江枳殼.味蕾依舊年少時


枳殼門前掛,柚子屋後香。

李子、桃子、柿子和柑桔,因為少年的惦記與饞涎,難免讓主人家感到困頓和憋氣,於是要麼生氣砍掉,要不從此不再栽種果樹。柚子還算好吧,不僅因為樹上有刺,而且吃著也是不太方便,誘惑就小了許多,依稀記得還能在樹上掛得住。唯有枳殼,無論生長在房前屋後還是在冷清的曠野,終究是沒有誰會去打它們的主意(除非小偷想偷了去賣錢,那當然是例外),所以直到果實金黃,也不必過於擔心它的安全。

清江枳殼.味蕾依舊年少時


坦然樹下果,數日盤中餐。

但是每年的春天,枳殼樹上剛剛結出的綠色小果,卻是小時候家家戶戶一道不可或缺的名菜(起碼在我的老家,應該差不多是這樣子)。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在枳殼掉小果的那些日子裡,有時候是路過枳殼樹下,有時候是特意跑去枳殼樹下,細心撿起那些掉落在樹下的一枚枚小小的綠色的果實,拿回家洗一洗再浸泡幾天,然後剁碎並用幹辣椒炒著吃。要不就配上姜、蒜、豆豉和辣椒粉等,置於罈子裡進行醃製,備用於佐餐或者早餐喝稀飯。味道香辣、略有苦味和淡淡的青澀,但是特別能開胃。


清江枳殼.味蕾依舊年少時


自從離開老家漂泊在外,也記不得已經有了多少年了,反正再也沒有吃到過辣炒或醃製的小酸橙果子了,慢慢的心裡好像也淡忘了其中的甘與苦。只是沒想到,近這兩年時間,因為有一個侄女從深圳回到了老家,因此又時常能吃到她從老家託人寄過來的枳殼醃菜,那種味蕾上的記憶和親切,彷彿又將我帶回到了兒時的光陰,青澀之中又盈滿希冀與夢想,清貧之中又不乏豐富與美好。一種淡淡的鄉愁,慢慢結滿心枝,在城市的水泥叢林中,悄悄地、悄悄地蔓延、蔓延......。


清江枳殼.味蕾依舊年少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