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枳壳.味蕾依旧年少时

春色关不住,枳壳花飘香。

在我的老家樟树市,原名清江县,枳壳是本地的特产,古称商州枳壳,又称清江枳壳,载入《本草纲目》。据史料记载,清江枳壳始于殷商,盛于唐宋,有着上千年的种植历史。清江枳壳具有皮青、肉厚、色白、味香、口面翻卷、食之味苦酸涩之特点。记得小时候,常常赤着脚丫子,在枳壳树下捡拾从树枝上掉落下来的清绿色的小果,然后拿回家腌制或者辣炒,是一道当地很有特色的小吃。但是当其果实长大以后,由于其味苦、酸涩,自然就只能有入药的份儿了。清江枳壳,以生长在袁河、蒙河两岸的黄土岗、昌傅、洲上等乡镇的最为著名,现为国家地理标识产品和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清江枳壳.味蕾依旧年少时


袁河蒙河水映月,玉带环绕燕轻盈。

袁河和蒙河像两条清绿、柔美的玉带,轻轻环绕着绵绵的青山与广阔的田野。清澈甘甜的河水,不仅滋养和丰盛了两岸的森林与庄稼,当然也不曾遗忘那些山花和小草,还有两岸星罗其布的大大小小的城镇与乡村。这其中自然也就包括了我的老家,一个叫濯水埠的不大不小的村庄。只是哗哗流淌的河水,在以往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没能应有地富足村民们的生活,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在半饥半寒之中,唯有村前屋后稀稀稀落落的几棵李子、桃子、柑桔、柚子和柿子树等,竟然成为了我们小时候馋涎欲滴的符号与代名词。记得在那时候,那怕就是想一想、看一看,那些挂在树枝上的果子,都是一种幸福的味道与深情的遐想。

清江枳壳.味蕾依旧年少时


不见柑桔果,唯闻枳壳味。

当桃红、李白、桔子花香时,少年的心思和眼球,就不曾真正离开过它们的滋润与甘甜,在课堂上、在玩耍中、甚至在梦里,时不时就会颤抖一下那根绷紧的神经。在这些果实还是青涩酸苦的模样时,就成为了我们日思夜想和望眼欲穿的煎熬,常常设想在月黑风高的夜晚,可以逃过那只黄狗的狂吠或主人的眼睛,借着朦胧与模糊的光亮爬上树,然后东模西扯、心慌意惊胡乱地摘一把,全不顾及果子的大小与生熟。

记得每次去偷摘,一跳下树就赶紧跑,然后一边跑、一边拿着果子就在衣服上慌慌张张地擦一擦,然后迫不及待地大口、大口地啃,囫囵吞枣般赶紧把偷来的果子立马消耗掉,原本计划要好好品尝、慢慢品味的想法,此时早已经是丢到了九霄云外,生怕在身上多留一秒钟,就会被抓个正着显了原形,又得挨大人们的一顿臭骂、甚至可能还是挨揍。因为青涩、猴急和意乱,自然品不出果子原本该有的味道。

不管任何时候,生活是如何的清苦,那怕是吃不饱饭,谁也不会对那些挂满枝头的酸橙动一点点的心事。因此,一直以来,唯有那些黄黄绿绿的酸橙(枳壳),由于它们的酸、涩、苦,总是让我们敬而远之。

清江枳壳.味蕾依旧年少时


枳壳门前挂,柚子屋后香。

李子、桃子、柿子和柑桔,因为少年的惦记与馋涎,难免让主人家感到困顿和憋气,于是要么生气砍掉,要不从此不再栽种果树。柚子还算好吧,不仅因为树上有刺,而且吃着也是不太方便,诱惑就小了许多,依稀记得还能在树上挂得住。唯有枳壳,无论生长在房前屋后还是在冷清的旷野,终究是没有谁会去打它们的主意(除非小偷想偷了去卖钱,那当然是例外),所以直到果实金黄,也不必过于担心它的安全。

清江枳壳.味蕾依旧年少时


坦然树下果,数日盘中餐。

但是每年的春天,枳壳树上刚刚结出的绿色小果,却是小时候家家户户一道不可或缺的名菜(起码在我的老家,应该差不多是这样子)。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在枳壳掉小果的那些日子里,有时候是路过枳壳树下,有时候是特意跑去枳壳树下,细心捡起那些掉落在树下的一枚枚小小的绿色的果实,拿回家洗一洗再浸泡几天,然后剁碎并用干辣椒炒着吃。要不就配上姜、蒜、豆豉和辣椒粉等,置于坛子里进行腌制,备用于佐餐或者早餐喝稀饭。味道香辣、略有苦味和淡淡的青涩,但是特别能开胃。


清江枳壳.味蕾依旧年少时


自从离开老家漂泊在外,也记不得已经有了多少年了,反正再也没有吃到过辣炒或腌制的小酸橙果子了,慢慢的心里好像也淡忘了其中的甘与苦。只是没想到,近这两年时间,因为有一个侄女从深圳回到了老家,因此又时常能吃到她从老家托人寄过来的枳壳腌菜,那种味蕾上的记忆和亲切,仿佛又将我带回到了儿时的光阴,青涩之中又盈满希冀与梦想,清贫之中又不乏丰富与美好。一种淡淡的乡愁,慢慢结满心枝,在城市的水泥丛林中,悄悄地、悄悄地蔓延、蔓延......。


清江枳壳.味蕾依旧年少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