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借俄發揮”為強化太空軍力建設找理由

據美媒報道,俄羅斯近期試射一枚代號“努多爾河”的反衛星導彈。這是繼今年2月俄兩顆衛星對美間諜衛星實施“抵近觀察”後,俄在反衛星能力建設上取得的又一重大進展,引發美軍高層高度關注。作為全球首個擁有成建制太空作戰力量的國家,美極力渲染俄反衛星威脅,無疑是在為強化自身太空軍力建設鋪路。此舉在激化大國太空軍備競賽的同時,也為國際社會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前景蒙上一層陰影。

渲染俄反衛星威脅

作為一支“全球部署、全球攻防”的現代化作戰力量,美軍高度依賴衛星提供加密通信、導航定位和情報支援服務,這也使得美軍對其主要競爭對手的反衛星能力保持高度警惕。在俄試射反衛星導彈後,美太空司令部發表聲明稱,將致力於保衛美國及其盟友的利益不受太空敵對行為的侵害。美太空軍司令約翰·雷蒙德表示,美國及其盟友的太空系統正面臨“真實、嚴重且日益增大”的威脅。他還譏諷俄太空軍備控制提案是企圖單方面限制美太空能力的“虛偽”之舉。

事實上,俄在反衛星方面的舉措“長期且持續”,美對此心知肚明。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蘇聯切洛梅伊設計局就開始研發“衛星殲擊機系統”,並於1972年正式裝備蘇聯國土防空軍。此次試射的“努多爾河”反衛星導彈,也是該型導彈自2014年以來的第10次試射,且俄方在系列發射活動中從未將真實衛星作為試驗靶標。與此相比,美方“過度渲染”顯然另有所圖。

欲蓋彌彰,隱藏反衛星能力

美國對反衛星能力重要性的認識由來已久,並於1959年成功實施全球首次反衛星試驗,正式開啟反衛星作戰的“潘多拉魔盒”。自此以後,美逐漸形成陸、海、空“三位一體”反衛星能力,整體作戰實力雄厚。

陸基方面,美憑藉新版歐洲“分階段適應性反導計劃”,賦予陸基“宙斯盾”系統反衛星作戰的巨大潛力。海基方面,美海軍在2008年實施代號“燃霜”的反衛星試驗,成功試射一枚“標準-3”型攔截彈,使海基反導平臺向反衛星作戰平臺轉換成為可能。空基方面,美空軍在上世紀80年代利用F-15戰機成功發射AMS-135型反衛星導彈。此外,X-37B空天飛機能憑藉超長在軌運行時間和機動變軌能力,扮演衛星“追蹤者”與“捕獲者”的角色。

伴隨技術進步,美更是在攻防兩端“雙向並舉、同步發力”。在防禦端,美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預計將在2021年發射太空機器人,承擔在軌衛星維修工作,抵禦敵方航天器發起的反衛星行動。此外,美計劃通過太空星座組網能力,加速推進衛星“小型化、隱身化與分散化”進程,使敵方難以對目標進行有效識別與攻擊。在進攻端,美軍以“太空清潔作戰能力”建設為牽引,設想通過航天器攜帶的機械臂對敵方衛星實施拆解與破壞。

多重考量值得關注

美方之所以刻意渲染俄反衛星威脅,主要是為自身太空軍力建設尋找恰如其分的理由和依據,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為太空軍建設尋求資金支持。在2021財年國防預算中,太空軍獲得約154億美元的建設資金。對於一支新近組建且亟需從作戰支援力量向作戰力量過渡的軍種來說,持續獲得高額資金投入相當重要。

另一方面,搶佔國際道義制高點,為美俄長期競賽做準備。通過渲染威脅,美將自身塑造成“受害者”與“被侵犯者”的角色,意圖營造於己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同時憑藉自身技術優勢,在未來太空競賽中佔據主動。

美渲染俄太空威脅的做法,不僅會激化兩國本已緊張對立的地緣政治分歧,還將加速大國太空軍事化進程,並與國際社會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主旨精神背道而馳。(季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