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衝土鍋子,冬季的最好慰藉

騰衝土鍋子,冬季的最好慰藉

寒冷冬季,昆明也開始飄雪,吃一個熱騰騰騰衝土鍋子的想法每每煎熬著我,最難將息。

騰衝風味中的一絕——土鍋子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它不同於普通火鍋,火鍋是用金屬做的,而土鍋子是用騰衝當地的一種陶土“烤制”。土鍋子的烹製也有特色,用雞和鮮排骨或筒子骨熬成底湯,鋪陳上豐富的底菜:芋頭、山藥、白蘿、胡蘿、油炸臭豆腐、黃筍 (或黃花菜)、黃條、酥肉、泡皮等等十幾種植物食材和動物食材,按照一定的程序安放燉煮。土鍋子造型美觀,食材碼放誘人垂涎,而且保持原汁原味,營養全面。

騰衝土鍋子,冬季的最好慰藉

做“鍋子”是一道比較繁瑣的過程,大部份的材料需要提前幾天就開始預備。比如“泡皮”:把平時攢下的豬皮刮洗之後曬乾貯存。還有筍片,更是早在開春時節便要加工下的,把竹筍一層層剝開,曬乾防腐之後以備常用。這兩種食物加工方法差不多,取出後先於冷水中浸泡一夜,第二天“發”了後便撈出來在熱水裡刨開,一片片放在氈板上,用刀削成薄片,一層層取下,越薄越好,易熟及儘早入味。

難度最大最講究手藝的是蛋卷,把雞蛋打至起沫,將熱鍋四周用油抹一遍,然後拿勺子盛起蛋液,隨即動作飛快地把蛋液在鍋中遍撒一圈,撒得越簿越高級,而且中央不能剩下,否則會厚薄不均,更不能有一絲漏隙,不然包好的肉餡會露餡兒。呈固狀後就把手帕樣的蛋皮取出涼卻。取精肉剁成餡,均勻地鋪在蛋皮上約一公分厚,再按三公分寬度捲成長條,再切成小段即可。

其它用料比較簡單,一早到菜市購些青菜和芋頭,再買幾斤豬腿骨,幾斤花肉。回來用骨頭熬下一鍋清湯,把青菜芋頭洗淨切開在湯中煮至六成熟後隔火備用。再把花肉切成四公分見方一片,用適量麥面和著雞蛋調成糊狀.將肉片放下去裹一遍,然後進油鍋用文火炸至色澤金黃,這樣“酥肉”也做成了。

全部的料備好後,便要取出煮菜用的土鍋。開始先把煮好的湯菜加入鹽巴、味粉、草果面等這些調料後,放進土鍋裡,接著依次按“酥肉”、筍片、芋頭、山藥、“黃皮”這樣的順序在鍋腹內一層層均勻地鋪開,最後把蛋卷放上去,再切幾段蔥花點綴一下。

騰衝土鍋子,冬季的最好慰藉

通常在家弄鍋子要煲三個小時左右,中間火式要平穩。小了不行,芋頭咬不動;大當然也不行,芋頭會更咬不動!另外,若把原汁燒乾後再加湯就等於前功盡棄了。

騰衝土鍋子,冬季的最好慰藉

關於土鍋子,還有個故事:傳說元朝末年,朝中派一位大臣到騰衝守關。來到邊陲後,看到每天送到邊關給戰士的餐食都變冷了,於是這位大臣就想怎麼才能讓守邊的戰士能吃熱乎乎的菜飯。他叫當地工匠燒製成土鍋子用來煮食,既方便,又省事,遙遠的路程都能吃到熱乎乎的飯食。從此以後,土鍋子就成為騰衝的名菜之一。

騰衝土鍋子,冬季的最好慰藉

很多吃過"騰衝土鍋子"這道菜的朋友對土鍋子都充滿了好奇,很多人都問它的來歷及製作過程。其實,土鍋子的真正秘密在於它的入味(這和宜興的紫砂壺應該是同一原理),這是它和那些銅鍋最本質的區別所在。

騰衝土鍋子,冬季的最好慰藉

在騰衝,剛燒製出來的土鍋子是不能直接就拿來用的,要用大油煉製數遍才可用來製作鍋子菜。剛開始用煉製過的土鍋子製作鍋子菜時,沒有幾個小時的熬煮,燒製出來的菜品味道是不正的。而那些用過數年的土鍋子,鍋子菜只需熬煮數十分鐘,味道就很純正了。

也正是這個原因,當家裡要請客而土鍋子數量不夠要向鄰居們借用他們家的土鍋子時,大人們都會一再叮囑自己家的小孩,對借來的土鍋子要非常小心,就怕把它們弄破了,而那些用了數十年的土鍋子一旦被弄壞了,用金錢是根本彌補不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