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溫州:“三治”推動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轉變

中新網4月29日電 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如何抓好城市治理,考量著地方政府的智慧。

浙江溫州:“三治”推動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轉變

溫州城市道路風景。溫州市綜合行政執法局供圖

浙江省溫州市正處於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轉型的窗口期。該市綜合行政執法系統以推動市域治理現代化為努力方向,實行共治、法治、智治“三治”聯手,推動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轉變。

溫州市綜合行政執法局黨組書記、局長曾恩偉表示,從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僅一字之差,卻需要從理念、方式、手段的全方位提升。

浙江溫州:“三治”推動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轉變

溫州城市風景。溫州市綜合行政執法局供圖

行走的力量:奏響“共治”之曲

近期,溫州市綜合行政執法系統全面開展“行走溫州,全員上街”城市管理大巡查活動,以“城管人”的行動,鼓勵更多幹部、群眾參與行走,凝聚成一股強大的行走力量,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激發城市治理的創新活力。

浙江溫州:“三治”推動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轉變

溫州市綜合行政執法局黨組書記、局長曾恩偉(右二)率隊上街巡查。溫州市綜合行政執法局供圖

曾恩偉介紹,大巡查活動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將力量下到基層,讓成果惠及百姓。

據瞭解,溫州市以建成區為重點劃分為若干片區,建立“片區、網格、道路”三級責任單元,各級綜合行政執法局領導班子、中層幹部、一般幹部一一對應責任捆綁。每週至少安排半天時間組織開展徙步巡查,重點對環境衛生保潔、市政設施維護、市容環境秩序、園林綠化養護等內容進行巡查、督導和落實。

“全員上街,把辦公室搬到路面上,我們的路面見員率上去了,案件處置效率也提高了。”綜合行政執法系統的幹部們熱情滿滿。

“用我們的‘辛苦指數’換取城市環境的‘整潔指數’,換取百姓美好生活的‘幸福指數’。”曾恩偉表示,大巡查不僅能及時發現一批市容環境、城市秩序等民生問題,解決一批市民關注的難點問題,還能糾正一批隊伍作風的突出問題,做到問題在一線解決,作風在一線轉變,形象在一線樹立。

浙江溫州:“三治”推動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轉變

大巡查中,幹部正在將共享單車排列整齊。溫州市綜合行政執法局供圖

法治保障:提升治理現代化、長效化

共建共治共享,是促進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轉變的重要力量;而要實現治理現代化、長效化,法治是關鍵。

曾恩偉認為,現階段,城市管理各種新問題層出不窮,因此要更加註重運用法規、制度、標準管理城市,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管理城市、治理社會。

強化依法治理,溫州抓好《溫州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溫州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溫州市養犬管理條例》等法規的貫徹執行,把法治化落實到城市管理的各個方面,形成嚴抓、嚴管、嚴治的常態工作機制。

強化嚴管重罰,溫州對違法建設、傾倒垃圾、噪音擾民等城市亂象,堅持嚴管重罰、依法治理,以嚴管重罰倒逼行業、市民良好行為習慣養成,使治理取得成效。

如該市以嚴格執法促進垃圾分類實效,2019年溫州市區垃圾分類立案數達2991起。目前,溫州市區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達85.99%、各縣(市)建成區達71.75%,農村垃圾分類覆蓋率達77.15%,城鎮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達39.7%。

浙江溫州:“三治”推動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轉變

溫州智慧城管。溫州市綜合行政執法局供圖

“智慧城管”:推進信息互通“一網統管”

在信息技術愈加發達的當下,大數據、互聯網等先進技術手段讓城市運行管理實行“一網統管”成為可能。

當前,溫州正在加快推進大數據在市政設施、市容秩序、環境衛生、城市排澇、停車誘導等領域的應用,打造城市智慧管理一張圖,並積極探索與基層“四個平臺”信息系統互通共享。

“用科技補足短板,有效激活城市管理的‘神經末梢’,達到城市治理效果,使城市管理和服務更加智能、精準、高效。”曾恩偉說道。

近年來,溫州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大力推進“智慧城管”建設,利用無線通訊網絡、GPS定位、GIS(數字地圖)、互聯網等技術,採用萬米單元網格管理法和城市事件、部件管理法相結合的方式。同時,利用無人機、視屏監控、車載視頻與人工巡查相結合方式,全天候採集城市管理問題,做到“第一時間發現問題,第一時間處置問題”。

溫州還先後搭建了城市照明遠程控制系統、城區易澇點智能水位監測系統、環衛作業一體化終端監控平臺等10多個信息化業務系統,涵蓋了市政公用、市容環衛、園林綠化、城市應急、停車誘導等方面,構建“一把閘刀管亮化、一張地圖描全景、一個平臺管全城”,提高了城管領域信息化水平,為城市管理精細化發揮重要作用。

下一步,溫州將加快推進智慧城管二期建設,建設以“市容環衛、市政公用、園林綠化、綜合執法、數字城管”為業務核心,數據管理、協同指揮、公眾服務、分析研判、動態展示為一體的“智慧城管”平臺,最終實現“一庫數據管理、一體協同指揮、一鍵預警分析、一端公共服務、一圖動態展示”。(潘沁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