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民族祭祖的意義——《詩經·商頌·烈祖》講義。

​應邀講解《詩經·商頌·烈祖》一篇,現將講義整理出來,分享給大家。


詩經·商頌·烈祖

嗟嗟烈祖!有秩斯祜。申錫無疆,及爾斯所。

既載清酤,賚我思成。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鬷假無言,時靡有爭。綏我眉壽,黃耇無疆。

約軧錯衡,八鸞鶬鶬。以假以享,我受命溥將。

自天降康,豐年穰穰。來假來饗,降福無疆。顧予烝嘗,湯孫之將。

華夏民族祭祖的意義——《詩經·商頌·烈祖》講義。

嗟嗟烈祖!有秩斯祜。申錫無疆,及爾斯所。

嗟:感嘆詞。

烈:本指火。烈祖:光明偉大的祖先。

有秩:《毛詩傳箋》雲:"有秩即形容福之大貌。"

祜hu,福。

申:再三。

錫xi:同"賜"。

及爾斯所:《詩毛氏傳疏》:"及爾斯所,猶雲‘以迄於今’也。"

句意:讚歎偉大我先祖,大吉大利有洪福。永無休止賞賜厚,至今恩澤仍豐足。

按:古人認為祭祀祖先,會得到祖先從上天降福給子孫。


既載清酤,賚我思成。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清酤gu:清酒。注:古人在隆重祭祀中有八種酒,即五齊三酒。其中三酒是:事酒,清酒,昔酒。

賚lai:賜予。

思:語助詞。

羹geng。:肉湯。重要的祭祀中有“大tai羹”,是一種沒放什麼佐料,就用肉煮出來的羹。因為古人認為什麼味都表達不好內心的誠敬,所以就不放了。


戒:齊備。

句意:祭祖清酒杯中注,佑我事業得成功。再把肉羹調製好,五味平和最適中。

鬷假無言,時靡有爭。綏我眉壽,黃耇無疆。

鬷:古代的一種釜。也就是鍋。

假:這裡是“大”的意思。

鬷zonɡ假:比喻集合大眾祈禱。(因為大鍋煮肉一般只有在祭祀時才會有)。

靡:無,沒有。

按:完備的祭祖禮,是當天洗好祭祀用的犧牲,現殺、現割,現煮。

綏sui:安撫。


眉壽:高壽。一般越年長,眉越長。

黃耇ɡou:《詩集傳》雲:"黃,老人發白復黃也。耇,老人面涷梨色。"義同"眉壽",比喻人長壽。

句意:眾人禱告不出聲,沒有爭執很莊重。賜我平安得長壽,長壽無終保安康。

約軧錯衡,八鸞鶬鶬。以假以享,我受命溥將。

軧:車轂兩端有紅色皮革裝飾的部分。

衡:馬車前面用來固定馬和車的衡木。

鸞:通"鑾",一種飾於馬車上的鈴。

鶬鶬qiānɡ:同"鏘鏘",象聲詞。

假ɡe:同"格",至也。

享:祭。

溥pu:大。

將:《經義述聞》釋為"長"。

句意:車衡車軸金革鑲,鑾鈴八個鳴鏗鏘。 來到宗廟祭祖上,我受天命自浩蕩。

華夏民族祭祖的意義——《詩經·商頌·烈祖》講義。

自天降康,豐年穰穰。來假來饗,降福無疆。顧予烝嘗,湯孫之將。

穰rang。顧:光顧,光臨。指先祖之靈光臨。

烝嘗:冬祭叫"烝"。秋祭叫"嘗"。

湯孫:指商湯王的後代子孫。

將:奉祀。

句意:平安康寧從天降,豐收之年滿囤糧。先祖之靈請尚饗,賜我大福綿綿長。秋冬兩祭都登場,成湯子孫永祭享。

按:古人祭祖求福的一大願望就是糧食豐收。

傳統祭祖,其實就是秉承“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理念,面對祖先的神主(牌位),像禮敬一位活著的祖先,老人一般,獻上食物。所以“來假來饗”。

這首詩,《毛詩》說是祭祀商湯的玄孫太戊,也有說是祭祀商朝的開國君主成湯。

商人自稱殷,殷是商都所在的地名,那個地方叫殷原。相應的是,周人所居為周原。

商都在商代稱為大邑商或天邑商,這是近代從甲骨文中解讀出來的。周滅商後,為弱化商人的政權意識,以地名代之,故周人稱商為殷,改大邑商為朝歌。

在古代,尤其是先秦時期,祭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春秋》講:“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就是祭祖,戎是指戰爭。古人認為這兩件事決定著國家的存亡。沒有戎,遇到外敵就無力抵抗,以至亡國。沒有祭祀祖先,國家就不會團結。所以在《春秋左傳》中,曹劌談戰時,魯莊公給曹劌做出“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的承諾,曹劌認為這樣魯莊公才能能到國民的信任,從而一戰。

孔子認為,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在於民眾對國家的信任。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論語·顏淵》

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老百姓信任統治者。”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麼在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那麼這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那麼國家就不能存在了。”

在先秦時代,百姓對國家的信任,最重要的是君主守不守禮,而守禮的重要表標準,是君主是否認真的祭祀祖先及孝敬父母。古人認為這二者是一體的。

孟子講過一個關於商湯的故事。

成湯居住在毫地,與葛國相鄰,葛伯(也就是葛國的君主)放縱無道,不祭祀先祖。湯派人詢問他們說:“為什麼不祭祀?”葛伯說:“沒有牲畜來做祭祀用的犧牲。”湯派人送給他們牛羊,葛伯把牛羊吃了,還是不用來祭祀。湯又派人詢問他們說;“為什麼不祭祀?”葛伯說:“沒有穀物來做祭品。”湯派毫地的民眾去為他們耕田,年老體弱的人去送飯時,葛伯帶領著他的民眾,攔截那些帶著酒食米飯的人並搶奪,不肯給的就殺死。有個孩子帶著米飯和肉,遭到殺害而被奪走了食物。成湯因為葛伯殺死了這個孩子而去征討他,四海之內都說:“這不是貪圖天下的財富,是為平民百姓復仇。”

這件事的起因是葛伯不祭祀祖先,所以得到商湯的聲討,足見在那個時代,祭祖是人的根本。

對於貴族來說,祭祖可以凝聚人心。當隆重的祭祖儀式進行時,會使參禮的子孫們由衷的感到對祖先的認同,從而團結現實的宗族子弟,重視祖先傳流傳的文化。中國的厚重的傳統文化,也正是因為重視祭祖,才一代代的得到傳承,所直至今天。

對於底層的百姓來說:“不敬鬼神,則陋民不悟”。民眾需要有精神的寄託,否則就無所適從。看今天世界上,還有許多人信各類宗教,我們會發現,越是知識水平不高,經濟條件不好,有無法克服困難的人,信宗教越虔誠,正是如此。

華夏民族祭祖的意義——《詩經·商頌·烈祖》講義。

現代有信人認為。都認為西式的在靈前或墓前獻花就很好,中國人獻食物,就是“迷信”。

關於這一點,一百多年前的辜鴻銘先生,早就解讀過。

辜鴻銘先生學貫中西。有一次,他當著英國朋友的面舉行傳統中式祭祖儀式。英國朋友在一旁冷眼旁觀,說:“我想看看你們的祖先到底什麼時候會來吃這些食物”。辜鴻銘先生從容、幽默的回答:就在你們的祖先去聞花香的時候。

《禮記》中,有正統的解釋:“鬼神享德不享味”。意思是祖先接收到的,是祭祀人員的德性,孝心,而不在於食物的美味。“豈知神之所饗,亦以主人有齊敬之心也。”所以祭祖,不管祖先是否真的能收到,關鍵在於現實中的人,真的是以“事死如事生”的孝敬之心,表現出來的形式。“夫祭者,非物自外來也。自中出,生於心者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

中國人傳統的道德:仁義禮智信,其基石就在於孝道,而孝道的延伸就是祭祀祖先。我們可以讀一下《孝經》,裡面對孝道的解讀非常的廣博深遠。“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從橫向來看,因為孝敬父母,所以不會得罪於其他人。古代罵這個人素質低,就說是:沒教養。沒教養:其實就說他父母沒把他教好。

從縱向來看,每個人都尊敬自己的父母,父母的父母,就是爺爺輩,爺爺還有父母。一代一代的追溯上去,就是敬祀祖先。

古代人的奮鬥,不僅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光宗耀祖。因為古人認為,一個人的生命跟自己的祖先、家族是聯繫在一起的。祖先就好比是樹的根,自己是樹上發出來的枝葉。因為注重光宗耀祖,注重孝道,所以古人很注重自己的德行。注重自己跟周圍人能不能睦鄰友好,若與鄰有矛盾,那就是有辱祖宗了。

所以不要說中國人沒信仰,傳統中國人的信仰就是:敬天法祖。敬天,就是敬重大自然,敬重自然規律,自然之道。法祖,那就是效法祖先,就是學習繼承祖先傳承下來的文化。

古人又注重:“非其鬼而祭之,諂媚也”。也就是說不是自己的祖先,自己卻要去祭拜,那是諂媚。“非其鬼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無福。”不是自己的祖先,自己卻要祭拜他。那是亂祭拜。亂祭拜是得不到福祿的。

祭祀祖先得到的這種福祿。不是那種玄的看不見的,說你祭祀祖先的,就買彩票中個大獎,那是不可能的,古人也不會相信。華夏自古就是實幹的民族,“不問蒼生問鬼神”,是受到智者的批判的。

那麼,祭祀祖先可以得到什麼呢?

一:別人對你人品的認可。因為一個人。孝敬父母,敬祀祖先,則這個人的人品肯定不會太差,這是古人的思維模式。

二,敬重祖先,就會注重團結子孫,注重家族榮譽,從而跟周圍的人都能和睦相處,鄰里關係相處的都比較和睦。所以古代的基層,家族間很少有矛盾發生,在這種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生活都很和睦,那自然這就是一種福氣了。

所以古人講祭祀祖先得到的福祿,就是《易經》中講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而且這種福祿是現實中可以看得到的。並且會隨著家族的繁衍,一代一代的傳給子孫。這是我們現實中也可以觀察到的,因為一個人有德行,人品好,那麼就人緣好,那麼自然得道多助,這就是他的福祿。

華夏民族祭祖的意義——《詩經·商頌·烈祖》講義。

華夏民族祭祖的意義——《詩經·商頌·烈祖》講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