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人性”只是遮羞布:納粹想造出原子彈,其實根本沒戲

今天咱們來討論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二戰德國到底有沒有可能造出原子彈;如果有可能,那麼納粹離原子彈究竟有多遠?


所謂“人性”只是遮羞布:納粹想造出原子彈,其實根本沒戲


如今,人們對二戰德國沒有造出原子彈大概有如下幾種解釋:其一,德國科學家有良知,故意錯誤地引導原子彈的研究方向;其二,德國高層並不怎麼重視原子彈,相對原子彈而言,高層更迷信巨炮和遠程導彈;其三,德國根本就沒有製造原子彈的條件,所謂“二戰德國無限接近原子彈”這個命題,根本就是後人腦補出來的。除了這三大傳聞外,各種版本更是層出不窮。

奧本海默曾說,他們先於德國人幾個月造出了原子彈,換言之便是德國科學家也已無限接近。事實究竟如何?要解決這個問題,咱們就要先搞清楚,二戰德國的原子彈研究工作進展到了哪一步。


所謂“人性”只是遮羞布:納粹想造出原子彈,其實根本沒戲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雖然身為猶太人的愛因斯坦、利奧·西拉德等一批大佬紛紛出逃,但德國依舊不缺這方面的專家。早在1939年,醉心於侵略的納粹高層就出面促成了一個所謂的核物理俱樂部,實際上就是原子彈的研發部門。該部門陣容豪華,領頭人之一便是量子力學的主要創始人沃納·海森伯格。被委以重任時,他時年僅40歲。

除此之外,核裂變的發現者之一,德國物理學家奧托·哈恩是項目組的另一位主力,其助手斯特拉斯曼同樣是豐碑級人物。除了這些主力,“輔助”陣容同樣令人炫目,其中囊括了量子力學先驅馬克斯·普朗克、蓋革計數器的發明者漢斯·威爾赫姆·蓋革等等一大堆如雷貫耳的名字。有說法稱納粹因自己的暴行而把全世界一半的頂尖科學家都拱手讓人,實際上從另一面來看,另一半仍在納粹的控制之下。


所謂“人性”只是遮羞布:納粹想造出原子彈,其實根本沒戲


乍一看,納粹德國已然是具備了研製原子彈的“軟件”,那麼硬件水平又如何呢?簡單地說,在這方面德國同樣有個十分理想的開頭。首先,德國看上去不缺生產材料:納粹德國的佔領國比利時擁有歐洲最大的鈾礦;早在1942年,德國人就搞出來了離心分離機,湊足了提煉濃縮鈾的兩樣必備品。同時,在原子彈計劃負責人希姆萊提交給納粹高層的文件中提及:包括海森伯格在內的部分專家確定,他們在原子彈研發的理論上已取得關鍵突破,一切看來造出原子彈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諸多“完美”之中處處都是不足。

德國人掌握的離心分離機是個“小傢伙”,它根本不足以為納粹提煉出足夠的濃縮鈾,甚至都沒多少實用價值,這是其一;要製造這種精密設備就必須準備大量的特種鋼材和稀有金屬,還需買進大量的原料。眾所周知,研發這類國之重器都是燒錢的活兒,沒點錢根本不可能實現,然而項目組手中掌握的資金並不多。根據《真理報》刊文:二戰德國花費在遠程火箭上的研發經費超過5億馬克,而到1943年以後,原子彈計劃的年經費僅有100~200萬馬克。不僅如此,科學家們要求的電力保障等等,德軍方面向來消極應付。另外,德國位於挪威的重水反應堆於1943年遭英軍破壞,此事也沉重打擊了德國原子彈計劃的進程,考慮到當時的戰局,這一打擊對原子彈項目來說幾乎是致命的。


所謂“人性”只是遮羞布:納粹想造出原子彈,其實根本沒戲


還有說法稱納粹高層一早就認為量子物理是猶太人的“偽科學”,根本瞧不上,不過這種說法可信度值得商榷。當決定研發原子彈時,希特勒讓希姆萊、戈林兩大心腹親手抓,還多次特批資金用以支持,足見至少一開始,納粹高層對原子彈還是很感興趣的。不難想象,海森伯格等專家一早就立了flag:搞原子彈不難,假以時日就能搞個七七八八;而希特勒也眼巴巴地等著用這種被誇得神乎其神的大殺器,然而左盼右盼就是盼不來真東西,在戰局漸漸被扭轉的情況下,叫停原子彈計劃並將資源勻給其他項目,這種推論完全合理。

希特勒特別鍾愛大炮,他親自下令研發出800毫米口徑的古斯塔夫列車炮,一說射程達37公里,射高45公里,一發炮彈重達7.1噸,僅炮管就有小半艘驅逐艦那麼長,相比原子彈這種概念性的東西,納粹高層似乎更喜歡把錢扔到古斯塔夫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大傢伙上。總而言之,阻攔納粹德國獲得原子彈的因素太多了,於是在1943年底,在海上通道阻斷、鈾礦獲取量極其有限的情況下,納粹高層毫不猶豫地將剩餘的1200噸鈾轉而用在了製造硬芯彈上。


所謂“人性”只是遮羞布:納粹想造出原子彈,其實根本沒戲


雖然這些困難聽起來個個致命,但對於“十分接近原子彈”,八字就差一撇的德國來說,他們難道就沒有辦法一鼓作氣地克服嗎?從一些被忽略的細節來看,二戰德國在整個原子彈計劃上,其實頂多也就挪了一小步。

在德國史學家羅伯特·容克筆下,海森伯格是位君子。雖然他接受了納粹政府的任命,但據海森伯格自己所言,他面臨著艱難的道德抉擇:消極怠工無疑是不敬業,但幫德國造出原子彈又是助紂為虐。最終,他毅然選擇放棄了身為科學家的驕傲而選擇人性。有野史稱,德國科學家們對原子彈的設計中存在著一個十分明顯的錯誤,但一眾學界權威愣是“沒發現”,人們稱這是這群有良知的科學家故意所為,因此大加歌頌。另根據歷史學家馬克·沃克的觀點,德國造不出原子彈就是因為沒錢,然而,這些恐怕都不是真相。

實際上,偉大的海森伯格對原子物理理論的自信是有些盲目的。我們不妨抽象地形容一番:菜譜誰都能從網上搜到,但只有很少人可以成為大廚。同理,德國科學家們掌握了原子彈的基本原理,同時也計算出臨界質量,但實際操作卻又是另一碼事。例如在過程中,即便按照程序把原料聚集在一起,操作哪怕出現一絲誤差,那麼原料就會自行分解而不會爆炸,這個過程極快且無法控制,僅這一點來說,這是當時的德國科學家在他們既有的條件下無法克服的,他們甚至都沒走到這一步。


所謂“人性”只是遮羞布:納粹想造出原子彈,其實根本沒戲


廣島事件發生後約一週左右,海森伯格按照自己的算法給出了答案:一顆原子彈需要40千克的鈾235——這比如今人們所熟知的實驗值52千克還相差不少。而有趣的是,就在德國戰敗前夕,海森伯格把納粹原子彈計劃的許多細節都模糊化了。那會兒的他身份是納粹戰犯,後來才提出了“故意不讓德國製造出原子彈”這樣的說辭為自己開脫。

檔案表明:1945年5月7日以後,英軍將10位德國精英科學家轉移到了劍橋鎮。英國人在他們的居所中佈滿了竊聽器,將科學家們的對話全都錄了下來。從這些錄音中,英國人首先聽出了德國科學家的傲氣——他們始終堅信自己所掌握的技術跟盟軍那邊是平齊的,而他們落後的唯一因素就是條件差。有趣的是,這群科學家認為造原子彈不難,但想要提煉出濃縮鈾235是基本上沒辦法做到的。由此來看,之前提交給希姆萊的說辭可能只是這群科學家的自尊和對納粹當局的敷衍,說白了就是“面子問題”。至於所謂的“道德抉擇”,那都是海森伯格等人後來提出的。


所謂“人性”只是遮羞布:納粹想造出原子彈,其實根本沒戲


基於這些資料,我們不妨看出德國原子彈一事背後藏著這樣一種有趣的可能:“人道主義”也好,盟軍的阻撓也罷,這些都不是阻止德國科學家搞出原子彈的真因;問題恰恰出現在他們自己身上。如今流傳的有關“故意的錯誤”這樣的說辭,實際上是杜撰出來的遮羞布。當然,我們不能由此而否認海森伯格等人的偉大,對於人性而言,即便此事從頭到尾真是一場烏龍,它也足夠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