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遊江淮請您來】大通剪紙 | 瀾溪八景

【春遊江淮請您來】大通剪紙 | 瀾溪八景
【春遊江淮請您來】大通剪紙 | 瀾溪八景

關注我,讓我成為你的專屬小太陽吧

【春遊江淮請您來】大通剪紙 | 瀾溪八景

剪紙,又叫刻紙,是一種鏤空藝術。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大通剪紙傳統藝術發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歷經四代,2016年獲批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通瀾溪八景古往今來另人心馳神往,有些現在已經不復存在了,不妨來看看這樣的瀾溪八景。

【春遊江淮請您來】大通剪紙 | 瀾溪八景
【春遊江淮請您來】大通剪紙 | 瀾溪八景

羊山磯位於大通北面,相距五華里,以形似得名。

據說,羊山磯是龍山之尾,兩個磯頭(俗稱大磯頭,二磯頭),雄峙江東,宛如兩個勇士,摩肩並立,俯瞰著磯下回旋激盪,生姻走霧的滔滔江水。大磯頭上有磚塔一座,高約六丈,始建年代無考,重修於雍正初期。倚亭俯視,山腰間建有大院,院內外林廕庇日,鳥語鶯喧,環境幽美。綠蔭深處,有關帝廟,上下兩進,依坡建立,錯落有致。院門前方,四米長石橋橫跨山澗,橋下泉水淙淙,澗底卵石,黃白相間,別添情趣。順石級而下,有太平橋,出入磯口的風帆舟楫到此,就已越過漩渦急流,化險為夷。

“七·七”事變後,不波亭,廟宇連同林木,都毀於日本侵略軍的炮火。

【春遊江淮請您來】大通剪紙 | 瀾溪八景

紅廟,位於大通北面,相距四華里,襟江傍山,面向九華山。廟宇—進三間,整潔清靜,佛殿上鐘鼓並列,銅磐高懸。

抗日戰爭前,《九華山朝聖路線示意圖》起自紅廟,小小紅廟因而被號稱頭天門。江、浙一帶以及東南亞香客,常在地藏王生日或秋收之後爹組成“百子”(百人)、“雙百子”(兩百人)為一隊,也有一家數口結伴或獨自成行,乘坐香船前往九華山朝聖。但不論船舶大小,都停靠紅廟棄舟登陸。在嗩吶吹奏聲中、呼神喊佛者的引導下,進紅廟拈香禮拜,以示虔誠。每逢此時,紅廟香火旺盛,暮鼓晨鐘,信士弟子絡繹不絕。

【春遊江淮請您來】大通剪紙 | 瀾溪八景

梅冶,全稱“梅根冶”,始置於晉。明《嘉靖池州府志》縣境圖示:梅根河口在縣境東北,康熙末期《讀史方興紀要》記載:“梅根冶在梅根港東五里”。方位所示似當今梅埂(位於大通西南、約距二十華里)。

唐代這裡是銀和銅的冶煉基地之一,故稱“梅冶”。古時梅冶的礦石資源,主要來源於銅官山,來往的風帆舟楫必經大通,或疾駛而過,或泊港過夜,江上繁忙景象盛極一時。每當旭日東昇或夕陽西下,天上雲霞瑰麗,江上波光粼粼,江鷗低旋,風帆片片,鳥語聲聲……。縱目遠眺,江上自然風光,充滿詩情畫意,令人陶醉。

【春遊江淮請您來】大通剪紙 | 瀾溪八景

“南湖風光好,雞頭玉珠圓”。

南湖,原名河南湖。當年地勢低凹,其邊緣地帶,鄰近大通的湖面即現今的河南嘴。湖中菱荇叢生,間有大面積雞頭米葉如華蓋平鋪水面。每值七八月間,雞頭米圓,菱角肉飽,岸畔笑聲起伏,湖中歌聲飄揚,青年男女,手持扎有鐮刀,彎鉤的長竿,割雞頭,拉菱禾荇藕菜,滿載而歸。江南秋景,別具風韻。故鄭板橋留下“最是江南秋八月,雞頭米賽玉珠圓”的佳句。

【春遊江淮請您來】大通剪紙 | 瀾溪八景

龍山,即長龍山。“脈自銅官迤邐而南四十里,止於大通鎮,識者謂其如驤龍翥風,渴飲於長江”。傳說大通最高處(鐘樓所在地)是“龍頭”,頭部南側半坡和山下的兩口古井是龍眼,水深可汲,冬暖夏涼,終年不涸。有一隻古井至今仍保存完好,此井建於嘉慶年代,井圈索痕累累。

“龍腹”部林蔭幽深,青蓮庵座落其中:“龍脊”有五里亭,供行人休憩。每當夕陽西下,舟行江上,只見夕照中的龍山蔥蘢起伏,連綿不斷,分外壯觀。

【春遊江淮請您來】大通剪紙 | 瀾溪八景

鵲渚,是鵲水中一塊小小的陸地——和悅洲。鵲渚源於縣北十里的鵲頭山。相傳鵲頭山以上五十里水域都稱鵲水。每當東方泛白,大地甦醒,四射的晨曦,如剛出浴少女;而每逢雨驟風狂,從早到晚,江上濁浪排空,四面驚濤拍岸,彈丸沙洲,砥柱中流,彷彿又是一個堅強不屈的戰士。然晨曦更多地給人以希望和美。你看:每當金色的晨曦染紅了這個四緣環水的綠洲之際,這裡的男女菜農們便手提肩擔著瓜果蔬菜,湧向渡口,爭先進入大通早市。飛金流翠的人流,迎著初升的太陽,滿懷著希望,揭開了一天的生活序幕。

【春遊江淮請您來】大通剪紙 | 瀾溪八景

瀾溪,原是青通河的旁系支流,一泓溪水,因圈圩養漁早已不復存在,而瀾溪這一古名仍流傳至今。

南宋以來,大通水域盛產魚蟹,長江內河以及湖泊沼澤地帶,捕魚工具如鏟罾、撒網、放鉤、放卡、魚籠、蟹籃……真是不勝枚舉。而魚類資源豐富,產量極高。近代,考鎮至大士閣這段青通河水面上,每年深秋還是置攔河罾、手罾,捕撈出湖入江的魚蟹。

聚居在河南嘴的漁民世家,深識魚性,每逢出魚季節,則不分男女老幼,不梳洗,不塗抹,全力以赴,夜以繼日,進行捕撈。尤其是露凝霜重季節,老鎮以下的攔河罾,層層封鎖,出湖入江的魚蟹順流而下,漏網者寥寥無幾,呈現出一片動人的繁忙捕魚景象。

【春遊江淮請您來】大通剪紙 | 瀾溪八景

新洲,是指和悅洲初生期。三百多年前,洲上蘆葦叢生,人煙極少,經過開發,到清時期,形成集鎮。嗣後魚鹽成市,百業俱全,商賈雲集,日趨昌盛,港內帆檣林立,舟楫爭流。入夜,泊港大船桅燈高懸,猶如點點繁星,小船燈火,忽明忽暗,彷彿流螢掠水;加之,江邊路旁,街市巷衢的電燈,把整個江面照得通明。每當風平浪靜,江中倒影,恍如海市蜃樓,又如風動微波,閃金爍銀。勝景天成,美不勝收。

張孜淑

【春遊江淮請您來】大通剪紙 | 瀾溪八景

張孜淑是大通剪紙傳統藝術的第四代傳人,她善於在剪紙中融入原住民的生活風貌,把水運、鹽業、漁業和佛教文化等各種物象組合起來,採用“以象寓意”、“以意構象”的手法來造型,描繪淳樸的風土人情,謳歌幸福生活,表達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張孜淑的作品多次榮獲省、市比賽的金獎,獲得很高評價。

來源:部分網絡

圖片:景區綜合部

編輯:楊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