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從來不是靠單打獨鬥,而是靠平臺和借力,撬動財富!

電影《1942》裡,張國立演的地主在逃荒路上說了一句話:“我知道咋從一個窮人變成財主,不出十年,你大爺我還是東家,那時候咱再回來……”

雖然電影沒有講地主後來有沒有東山再起,但是往往事實就是如此。起點相似的人,思維不同,結果也不同。

因為,真正決定窮富差距的是“思維”。

富人從來不是靠單打獨鬥,而是靠平臺和借力,撬動財富!

我認為,想要擺脫“窮人思維”,建立“富人思維”。首先你得知道,這兩種思維的本質差別是什麼?

《富爸爸窮爸爸》一書指出,窮人和富人最大的區別在於:窮人為錢工作,富人讓錢為自己工作。

在同樣的條件下,窮人會不停地打工賺錢,然後消費掉。接著又去為錢工作,慢慢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而富人剛開始也會努力工作,但在錢不多的時候,就懂得節儉,然後用節省下來的錢去幫自己賺錢,從而產生一個滾雪球的效應......

這也是“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的根本原因。

當然,並不是說只有窮得家徒四壁,才會有“窮”的思維。比如:努力學習,是為了找到一份安穩的工作或職業;勤勞工作,是為了“掙工資”,還賬單;總是害怕被解僱,害怕錢不夠,害怕重新開始等等......以上這些,其實就是大多數人都會有的一些“窮人”思維。

所以我們要改變“窮人”思維,建立“富人”思維。生活中,你是否曾聽過這樣的話?“我要加薪、我要能升職就好了”;“我想去考研,這樣才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我要辭職了,因為我找到了一份工資更高的工作”等等......

我們以為,能幫自己掙到工資、還清賬單的工作就是自己的事業了。

但事實上,類似上面的這些想法,都是圍繞著工資收入轉。而這些工作,只是你的職業。

富人從來不是靠單打獨鬥,而是靠平臺和借力,撬動財富!


職業和事業,有很大的區別。

真正屬於你自己的事業,圍繞著的應該是你的資產,而不是你的收入。只有你把額外的收入用來購買可產生收入的資產,你才能獲得真正的財務安全。

所以,當我們說關注自己的事業時,真正的意思是建立自己牢固的資產項目。

我們知道,購買“資產”項目,能產生大量的現金流。但前提是你要擁有足夠的知識,能夠識別出來,併購入資產。

“一生能夠積累多少財富,不取決於你能夠賺多少錢。而取決於你如何投資理財,錢找人勝過人找錢,要懂得錢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錢工作。”

學會借力!借別人的力,借工具的力,借平臺的力,借系統的力!

因此,當你找到一個值得你去奮鬥一生的平臺,你便找到了槓桿的著力點,去撬動整個世界!

富人從來不是靠單打獨鬥,而是靠平臺和借力,撬動財富!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這是柳絮的借力。“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這是桃花的借力。“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這是帆船的借力。借力,也是一種了不起的能力。

一個小男孩在院子裡搬一塊石頭,父親在旁邊鼓勵:“孩子,只要你全力以赴,一定搬得起來!”但是石頭太重,最終孩子也沒能搬起來。

他告訴父親:“石頭太重,我已經用盡全力了!”父親說:“你沒有用盡全力。”

小男孩不解。父親微笑著說:“因為我在你旁邊,你都沒有請求我的幫助!”

富人從來不是靠單打獨鬥,而是靠平臺和借力,撬動財富!

其實一件事情達成,誰又規定只能用自己的力量呢?

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有時候借用別人的力量,是為了在不完美的條件下,也能夠達成自己的心願。

如果我們是不會飛的花瓣,等一場風來才能借力飛翔,成就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