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真题解读中考变化,让你更了解中考说明文的考向


结合真题解读中考变化,让你更了解中考说明文的考向


【中考变化解读】

1.目前中考对说明性文本阅读的考察以科普文与应用文为主,淡化传统的模式化阅读,强调考察实用性阅读能力。

2.科普文与应用文的选文涉及前沿科学、社会热点、生态环境、青少年成长以及和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无论是文本素材的选择还是题目的设置都越来越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3.2019年科普文与应用文阅读全部以非连续文本的方式考察(非连续文本另设一专题),预测2020年有可能会有所回归。

【2018·杭州真题】

“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

“漂亮的脸蛋能出大米吗?”曾是一句著名的电影台词。在刷脸支付时代来临的当下,每一张普通的脸蛋都有可能刷出钱来。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方式,刷脸支付采用了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风控技术,让用户在无需携带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凭借刷脸完成支付。

靠谱的刷脸技术

刷脸认证的靠谱程度到底有多高?准确度能与人眼识别相比吗?对此,有关专家举了个例子:像《碟中谍》里汤姆·克鲁斯那样采用人皮面具这招,已无法从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下蒙混过关,因为其识别准确率已达到99.99%。

刷脸支付具有以下特点:采用人脸检测技术,可防止用照片、视频冒充真人,有高安全性;人脸比对结果实时返回,有高实时性;采用海量人脸比对,有高准确率。例如某餐饮企业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会用3D红外深度摄像头进行检测,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照片、视频等,能有效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

尤其利好老年人

刷脸技术用于银行卡等的小额支付时,对老年人很友好。老年人一般记性会变差,各种卡的密码又不能设得太简单。刷脸支付,用户不必记住多个复杂的密码,降低了老年用户使用难度。

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身份证、社保卡等容易丢失或被盗的问题。在授权的应用程序上,用户刷脸完成身份核验后,就能领取电子交通卡、电子社保卡等,不再需要随身携带实体证件。部分人担心的因化妆等使容颜发生变化的问题,要看具体情况。机器可识别化妆,但若整容幅度过大,或脸部信息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则可能无法识别。不过,使用者只需去系统更新脸部照片就可解决。

进入“弱隐私”时代

刷脸支付就好比是一把“芝麻开门”的钥匙,开启系统进入应用过程中,大量用户的“人脸”信息被采集并储存。与之连通的商业机构等均有可能“正当”地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还有你的脸,甚至你不同的表情等。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这样精准翔实的“立体”资料,必将成为各方环伺围猎的目标。但并不是说,“人脸”被收录就必然指向泄漏,乃至被用来行骗牟利;只是刷脸技术的成熟,让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弱隐私”时代。加之行业内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标准,使得形势更为严峻。

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个人信息收录十分便捷的时代,如何看好我们的“脸”,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17.文中举汤姆·克鲁斯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答案】 具体说明刷脸认证准确度高,超过人眼。

【解析】 此题考查了对说明方法的作用的掌握。在文章开头段用汤姆克鲁斯采用人皮面具这招,已无法躲避目前人脸识别技术这个具体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刷脸认证准确度之高,已超过人眼。

【点睛】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做假设等。 运用说明方法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更清楚作者的意思,更能增强说服力,有时也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主题。

18.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①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这样精准翔实的“立体”资料,必将成为各方环伺围猎的目标。(“围猎”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①用“围猎”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各方对个人信息的争相抢夺。

【解析】 此题考查了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回答此题时要注意,应联系前后的文意来具体回答。一般词语的意思发生了改变,不要回答原意。“围猎”是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各方对个人信息的争相抢夺。

②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个人信息收录十分便捷的时代,如何看好我们的“脸”,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脸”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答案】 ②“脸”指代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你的脸、你的不同表情等。

【解析】 此题考查了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回答此题时要注意,应联系前后的文意来具体回答。一般词语的意思发生了改变,不要回答原意。 “脸”指上文的“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

19.赵爷爷记性差,常常忘记银行卡密码,银行建议他办理刷脸取款业务。他担心别人会拿着他的照片去刷脸取款,自己皱纹增多难以识别,请你用文中相关知识帮助他消除顾虑。

【答案】 赵爷爷,您不用担心,刷脸技术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它采用人脸检测技术,可以防止用照片冒充真人的行为;皱纹增多没有关系,您只要去系统更新脸部照片就行了。

【解析】 此题考查了对文章的理解分析。 这个题目需要联系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老大爷有两个担心,第一是担心别人拿着他的照片去取钱。 第二皱纹增多难以识别。 针对这两个问题, 从文中就可以直接找到答案。

20.文章题目《“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隐含着哪些意思?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答案】 刷脸技术准确、便捷,刷脸时代的到来是必然的,我们要做好拥抱这个时代的准备;但刷脸的同时可能会泄露个人隐私,让我们进入一个“弱隐私”时代,我们要提高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

【解析】 此题考查题目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这就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去分析,刷脸技术既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不好的一方面,因此需要从两个方面答题。 好的方面是,刷脸技术准确、 便捷,刷脸时代的到来是必然的,我们要做好拥抱这个时代的准备。 不好一方面是,刷脸的 同时可能会泄露个人隐私,让我们进入“弱隐私”时代,我们要提高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


【重点难点】

说明性文本阅读考点详解

考点一 文章标题

【常见问法】

1. 你认为文章的标题好在哪里?

2. 请说说本文标题的含义。

3. 文章以“……”问题,有什么作用?

4. 给文章拟写标题。

【知识放送】

说明文标题的作用:①揭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②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解题技巧】

1. 看语言结构。看标题是短语还是句子,是陈述句还是问句。如果是短语,一般就是告诉了文章的说明对象;如果是完整的句子,往往就是告诉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如果是个问句,除了点明对象或说明内容外,还有设疑激趣,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2. 看语言特点。说明文标题语言一般比较平实,但也有生动含蓄的。若是生动含蓄的标题,则应结合文章内容思考其是否暗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说明对象,是否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3. 拟写标题。①文章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往往可以作为文章的标题。②事理说明文说明的事理——“所要说明的问题”即可作为文章的标题。③也可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等来拟写标题。

【答题模板】

1. 点明说明对象(是……)及其(……的)特征。

2. 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说明了)……。

3. 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二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常见问法】

1. 指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2. (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3.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特征?

4. 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5. 给某一事物下定义。

【知识放送】

1. 找说明对象

(1)区分类型。事物说明文中事物本身就是说明对象,并且往往可以从题目或首段中找出来。事理说明文中的说明对象则要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概括。

(2)抓关键句。一般段首中心句或段尾总结句能点明说明对象。注意千万不要把局部的说明对象当作整篇文章的说明对象。

2.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1)看标题。有些标题中限制性的修饰词往往体现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2)看首尾。一般总分总结构的说明文会在段首或段尾交代说明对象的特征。

(3)概括、提炼、归纳。有时文中没有明显交代事物的特征,有时交代的特征只是表面而非本质的,就需要概括、提炼来归纳说明对象的特征。

(4)归纳整合,对信息进行重组。可以采用摘引语句法。即摘引原文相关语句,回答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事物特征的。如文章中没有明确信息提示的文字,则需要按一定的要求进行概括。

3. 把握下定义的方式考查说明的特征

(1)下定义,要用简洁的语言科学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

(2)掌握下定义的方式。其格式多为“……(说明对象)是……的……(说明对象特征)”或“……(说明对象特征)叫……(说明对象)”。

考点三 文意理解与信息提取

【常见问法】

1. 概括某一段说明的主要内容。

2. 请简要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3. 选出信息提取有误的一项。

4. 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解题技巧】

1. 抓段落的中心句。一般说来,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2. 锁定答题区域。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有的可能涉及一段或几段乃至全篇。

3. 筛选有效信息。找准对应点,从语意重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正反方向等角度,发掘隐含信息,淘汰无关信息,挑选符合要求的信息。

4. 权衡信息。将“筛选”之后的信息进行综合、归纳、概括,使之符合检测的目的和要求。

5. 整合答案。答案形成之后要与题干问法、分值进行对照,检查有没有漏掉要点。答题时,语言要准确简洁、要点全面。

6. 一般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的,最好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7. 以简答题或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若是选择题,其选项内容一般是改掉了原文语句中的个别关键词语,或者是对某段内容的概括性说明,或者是对全文各个方面的解说等。

考点四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问法】

1. 选文(第×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 分析第×段中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 第×段除了用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外,还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这种方法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技巧】

1. 抓住标志。说明方法都有一定的标志性词语。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就能准确地判断说明方法。如举例子中有“如”“比如”“例如”等词语;打比方中有“好像”“是”等词语;看到数据就要想到列数字;如从几个角度逐一解说,往往是分类别等。

2. 有时会有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分析说明方法时不要有遗漏;回答时注意题目要求,如要求回答“主要运用了哪种(或哪两种)说明方法”,则要选出最主要的说明方法作答。

【答题模板】

1. 举例子:举了……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内容、特征、道理等),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 分类别:分门别类地说明了……,使说明更有条理、更清楚。

3. 打比方:将……比作……,生动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特征、道理等),增强了说明的生动形象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 列数字:用具体数字,更准确、科学地说明了……(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准确,更具有说服力。

5. 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特征或道理),使说明更加具体深刻。

6. 下定义:对××进行简单明确的概括,准确简明地揭示了……的本质特征(必须概括本质特征),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 作诠释:对××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浅显易懂,概念清楚(不一定说明本质特征),让读者对××有进一步的认识。

8. 作引用(引资料):引用名言熟语、神话传说等,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特征或道理),使说明内容更具体生动,更有权威性。既增强了说服力,又增强了趣味性。

9. 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显得生动活泼。

10. 画图表:具体说明了……的特点,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考点五 说明顺序

【常见问法】

1. 本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2. ××段落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解题技巧】

1. 明确说明对象。一般事物说明文常用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事理说明文常用逻辑顺序。但也不能绝对化。

2. 寻找语言标志。时间顺序有表示朝代、季节、早晚等标志性词语;空间顺序的标志是方位词;逻辑顺序的标志有“首先”“为什么”“原来”“因此”等。

3. 分清主次,综合归纳。一篇说明文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以一种说明顺序为主,兼用其他说明顺序,一定要分清主要运用的是哪种说明顺序。

4. 判断说明顺序,可以采用排除法。如果既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那一定是逻辑顺序。

【答题模板】

1. 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具体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2.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或总分关系中分说与前文总说顺序相照应。(指出全文在结构上的特点作简要分析)

考点六 说明文语言

【常见问法】

1. “这”“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指代性词句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 “××”一词(限制性、修饰性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3. “××”一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为什么?

4. 加点词语有何含义和作用?

5. 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6. 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特点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解题技巧】

1. 指代的内容是上下文出现的词语或句子,且是最近的一句。注意有时候不是整句话,而只是其中一部分内容。

2. ①判断。一般是不能删掉(不能替换)。②解词。解释该词语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对文意的限制作用。③比较。比较删掉(替换)该词后文意发生的变化。④结论。若删掉(替换),句子意思就变了。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

3. 找出语言准确的语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性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4. 找语言生动形象的句子一般是找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等。

【答题模板】

1. 不能删去。原文“××”表……,意思是……。如果删掉,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过于绝对(不合文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

2. 不可以替换。“××”表……,意思是……。所换词语的意思是……,换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不符合实际(原意),“××”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

3. “××”(加点词语)准确(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或事理)。

考点七 文本解读

【常见问法】

1. 分析本文的结构,划分文章层次、结构。

2. 分析某段(首段、过渡段、尾段)的作用。

3. 文章以故事开头(在文中引用传说、史料)有什么好处?

【知识放送】

1. 分析说明文的结构要抓住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2. (1)首段的作用:①引出说明对象;②增加说明的文学色彩,激发阅读兴趣;③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2)文中段的作用:①结构上,承上启下;②内容上,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③设置悬念。

(3)尾段的作用:①总结全文;②与开头呼应,使结构更严谨;③提出一些希望、展望、预测等。

3. 引用故事或传说的作用:①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使文章避免呆板;②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③使文章内容更加翔实。

考点八 拓展运用

【常见问法】

1. 阅读链接材料,获取信息谈感受。

2.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大胆的想象。

3. 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现象进行解释或谈认识和看法等。

4. 对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

5. 为文章补写空缺的语句。

【解题技巧】

1. 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要善于从文章中寻找有用的信息,不能脱离文本。

2. 偷梁换柱,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

3. 联系现实,提出的方案、建议等要具有可行性,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切忌无用的空想主义。

4. 追求独立的见解、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语言要准确、简洁、流畅。

5. 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谈感悟,要求平时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科技发展的前沿成果,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的发展。

书信的阅读

一般说来,书信往往是写信者与收信者之间思想感情的交流或交锋。它要求文字通畅,内容准确,措词适当,以求收到良好的效果。

鉴于书信的这种特点,书信体文本的阅读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语文试题中,如何对书信体文本进行准确的解读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书信的分类,做到胸有成竹

从内容上书信可以分为家书类书信、吊慰类书信、规劝类书信、绝笔类书信、问候类书信、邀约类书信、情书类书信、庆贺类书信、致谢致歉类书信等等。在试题中出现的书信主要以前四种居多,因为这四种类型的书信声情并茂,能让人从中受到教益。如家书往往是家庭成员内部之间的询问、求教或叮咛、嘱托,但如果写信者在信中所谈内容超出了家庭内部的日常生活层面,而关涉到人生、社会、历史、哲学等方面,又内蕴着通信者之间那种天然而真挚的情感的话,则其大多可以进入公众领域作为文学作品流传。如众所周知的《傅雷家书》,傅雷把成年的儿子当作一个知心的可以交谈的朋友,用真挚感人、朴实无华的文字一方面让海外的儿子不至于淡漠了中国文化,另一方面以这样的方式慰抚空虚和孤独的灵魂。再如斯巴达克思的绝笔信,则在悲壮的誓言里流露出英雄的温情,同时让我们了解英雄宁肯死去也不愿意出卖朋友的高贵品质。总之,了解了书信的类型,可以让我们给它的主要内容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准确定位,从而胸有成竹地进行其他问题的剖析。

二、掌握书信的特点,以便有的放矢

写信总有一定的目的或动机,总要抒发一定的感情,总会采取一定的表达方式,也总要在行文过程中采用一定的表达技巧。我们在阅读分析时就要注意书信体文本的这些特点。

1.书信把真情实感作为核心

有人说书信是消除误解的桥梁,是探讨问题的平台,是传递情感的纽带。书信往来,能够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书信能够反映人的真性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中国散文史上第一篇正面袒露襟怀、抒发怨愤的书信。这封信诉说了他遭李陵之祸的经过和受宫刑后屈辱、愤懑的心情以及他发愤著书的理想。写信者流露的感情是我们在阅读书信体文本时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它关系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2.书信借语言风格表明态度

每一封书信都具有情理交融、文笔生动、富有感染力的特点,但有时因写作对象、写作目的不同,会选取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不同的语言风格:或言辞恳切,饱含深情;或娓娓而谈,通俗易懂;或生动形象,充满寓意;或多用反语,讽刺辛辣。如雨果在谴责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强盗行为的一封信中用辛辣的反语谴责了侵略者的行径,称他们这次干得“更彻底,更漂亮”,是“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说他们是“文明人”,以此对他们的强盗行为表示强烈的抗议。最后,作者将这种谴责和抗议说成是“全部赞誉”,再次表达了尖锐的讽刺,十分有力地嘲弄了侵略者的可耻行径,增强了感情的深度和力度。因此,我们在阅读书信体文本时要关注书信的语言风格,这是准确把握书信的写作动机和感情等问题的关键。

3.书信凭表达方式实现写信目的

书信最大的特点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书信里表现为说理和抒情的结合,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综合运用。如李密的《陈情表》是一封写给皇帝的信,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欲先尽孝后尽忠是这篇文章的主旨。李密处处围绕这个主旨摆事实,诉真情,讲道理,将事、情、理巧妙穿插,事真情浓理切,写得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这样各种表达方式巧妙结合,使原本普通的书信变得丰满而饱含张力。所以,了解书信的表达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甚至可以由此感受到作者感情的变化。

因书信属于散文的范畴,所以它在结构上也具有层次井然、前后照应等特点;在感情的表达上方法多变而又运用自如,有时正反对比,有时征古以证今,有时层层推延衬托,有时正面倾吐诉说,有时又借对客观的心理生理状态的描述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精神状态;在语言上句子或长或短,或以排比、对偶穿插其间,丰富而生动。因此,解读散文时使用的方法、答题的思路在解读书信体文本时也同样适用。

【2018·绍兴真题】

阅读两封信,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人际交往”的两封信

【甲】

青春热线编辑:

你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自己的人际交往很不自信。我很怕别人忽略我、讨厌我。每当我和别人打打闹闹或者开玩笑时都很开心,但是之后我又在想,他们会不会觉得我太疯了?有时我会遇到心眼儿多、圆滑的人,他们其实只是占了点小便宜,但我总感觉他们要害我。我有时也会怀疑,是不是我把自己看得太重了,但就是始终无法放下戒备心。和别人接触我总是提心吊胆,把他们说过的话翻来覆去地想。

我害怕与别人接触。接触过后我又很自卑,怕别人讨厌我,我总感觉我的性格有问题,但是我的好朋友都说我的性格很好,我又觉得他们在骗我。我好恐惧,好焦虑,你能帮帮我吗?

沉思

【乙】

沉思:

你好!认真读完你的来信,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你在与人交往时内心的纠结和困扰。这样的矛盾情绪让你感到很恐惧、很焦虑,也很迷茫、很无助。我能理解你的感受和心情。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在心理学上叫做“自我同一性探索”的关键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人会非常强烈地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并以此为参照来对自己评价和定位。在自我同一性探索完成后,随着成长以及心理能量的不断积累,我们的关注点就会慢慢从外部转移到内部,也就是从关注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转变为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可。到这个时候,我们对别人的评价就会有“批判接受”的能力,可以平静地接纳善意的、有改进意义的评价,而不理会那些不公平的或不切实际的评价。

从你来信的叙述中,我基本可以推测你的心理发展正处在自我同一性探索尚未完成的阶段,所以会格外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感到“提心吊胆”,生怕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这种状态本身并没有问题,只是心理发展并走向成熟的一个阶段,你也不需要过于焦虑。但是,如果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调整,会极大地有利于积极、顺利地完成这个成长任务。

自我调整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进行,一是学会悦纳自己并好好地爱自己,二是建立并明确自己的心理界线。学会悦纳自己是在自我同一性探索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因为对周围人际关系的种种担心和猜疑,折射出的正是我们对自己的不满意。如果潜意识里有一个不舍理的信念,认为自己不值得别人喜欢,不值得被爱,现实中我们往往会把这种信念投射到周围人的身上,认为别人会讨厌自己,对自己有看法。但如果我们能够从内心真正接纳自己,愿意无条件地去爱那个真实但不完美的自己,就会发现“别人觉得我不好,我就一定不好”这个不合理信念的荒唐之处,就能够淡定豁达地做最好的自己,从而达到由内而外的身心和谐,实现自我同一性的圆满状态。

建立并明确自己的心理界线是我们照顾好自己感受的一个重要保证,也是自我同一性完成的一个标志。举个例子来说,你信中提到的一个场景,当遇到心眼儿多、圆滑的人时,知道他们只是要“占点小便宜”,那么要忍让接受还是拒绝反抗呢?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心理界线来作评估:如果是无关痛瘁的事情,自己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面对且不会造成困扰,那就可以接受;如果是触碰到了自己的心理底线,忍让会令自己内心很不舒服,那么就要毫不犹豫地拒绝。你所提到的戒备心,其实也是这个层面的问题,你并不需要完全放下戒备心,更不需要违背自己内心的感受去信任或迎合别人,只需要依据自己的心理界线去把握戒备的分寸,既不草木皆兵,也不开门揖盗。

当然,这两个方面的调整说起来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也需要你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和耐心。但我相信,只要你愿意,一定能够凭借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完成发展任务,照顾好自己的感受,自信、乐观地经营好自己的人际交往,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理正能量。

小月儿

(选自《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心箱》2015年6月30日,略作删改)

10. “沉思”来信有何目的?你觉得“沉思”看了“小月儿”的回信会有哪些启发?

11. 选出下列表述与材料相符一项。( )

A. “沉思”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拒绝与人交往。

B. “小月儿”认为人在自我同一性探索完成后,依旧非常强烈地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C. “小月儿”建议“沉思”要无条件接纳真实但不完美的自己,努力实现自我同一性的圆满状态。

D. “小月儿”结合“沉思”的来信内容,分析了戒备心的危害,并指出如何依据自己的心理界线去把握戒备的分寸。

12. 根据对象选择得体的语言才能达到劝说的效果。以【乙】文画线句为例,结合加点词分析“小月儿”劝说的效果。

13. “心箱”是有关青少年心理咨询的知名栏目,走过了十五六个春秋,可是近两年这个栏目停办了,很多读者大呼可惜,强烈要求继续开办,你赞同吗?结合这两封信和生活经验阐述理由。

【答案】

10. “沉思”描述自己人际交往的困惑,是为了寻求帮助,解决心理问题。启发:不要过分地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自我调整(学会悦纳自己并好好地爱自己,建立并明确自己的心理界线);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和耐心。 11. C

12. “小月儿”用“本身”“过于”等词,从心理发展规律上,客观而科学地指出“沉思”的这种心理状态是正常现象,宽慰她(他)不用特别紧张焦虑;“只要你愿意”鼓励“沉思”主观努力,“我相信”“一定能够”等词,充满鼓励期许之味。“小月儿”这样的劝说语言,让“沉思”更好地认同接受自己的建议,从而达到劝说的目的。

13. 赞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这个栏目方便他们咨询心理问题,并能得到专业的解答;如果自己也有类似的心理问题,也会深受启发;我们从这些专业的解答中,获得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学习劝说的方法,提高劝说的能力。

不赞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纯属个人隐私,公开刊登在报纸上不太合适;这个栏目的停办一定也有某种客观的原因,如大量信件的处理,回复信件的专业人员不够等;现代传媒的飞速发展,这种书信体的传统栏目需要改版创新。

【解析】

【10题详解】从“沉思”的来信中的“我对自己的人际交往很不自信”和“我好恐惧,好焦虑,你能帮帮我吗”可以看出“沉思”在信中描述自己人际交往的困惑,目的是寻求帮助,解决心理问题。“小月儿”的回信给“沉思”的启发,需要到“小月儿”的回信中筛选、整合信息作答。注意从不要过分地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第②段“处在这个时期的人会非常强烈地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并以此为参照来对自己评价和定位”);学会悦纳自己并好好地爱自己,建立并明确自己的心理界线(第④段“自我调整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进行,一是学会悦纳自己并好好地爱自己,二是建立并明确自己的心理界线”);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和耐心(结尾段“也需要你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和耐心”)三个角度进行概括。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常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从“小月儿”回信的第三段中的“这种状态本身并没有问题,只是心理发展并走向成熟的一个阶段,你也不需要过于焦虑”可以看出A项“‘沉思’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拒绝与人交往”说得过于严重,是错误的。从“小月儿”回信的第二段中的“在自我同一性探索完成后,随着成长以及心理能量的不断积累,我们的关注点就会慢慢从外部转移到内部,也就是从关注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转变为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可。到这个时候,我们对别人的评价就会有‘批判接受’的能力,可以平静地接纳善意的、有改进意义的评价,而不理会那些不公平的或不切实际的评价”可以看出B项“自我同一性探索完成后,依旧非常强烈地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是错误的。从“小月儿”回信的第五段中的“你并不需要完全放下戒备心,更不需要违背自己内心的感受去信任或迎合别人,只需要依据自己的心理界线去把握戒备的分寸,既不草木皆兵,也不开门揖盗”可以看出D项“分析了戒备心的危害”是错误的。

【12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得体。要求结合加点词语分析“小月儿”的劝说效果。“劝说”的意思是说服,讲道理使人听从。劝说是一门艺术。要注意:根据对象和场合,说话要委婉,不揭人短,不伤人自尊;语气要平和;要以理服人。“小月儿”用“本身”一词,说明“沉思”所处的是心理发展并走向成熟的一个阶段,现在的这种心理状态是正常现象。“你也不需要过于焦虑”中的“过于”一词,宽慰“沉思”不用特别焦虑;“只要你愿意”鼓励“沉思”主观努力,“我相信”“一定能够”,对“沉思”充满期许。“小月儿”这样的劝说语言,符合劝说对象的实际情况,平和并且以理服人,充满鼓励与期许,能让“沉思”更好地认同并接受自己的建议,从而达到劝说的目的。

【1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需要结合这两封信和生活经验阐述理由。如果赞同继续开办,理由可以从“心箱”这个心理咨询栏目的咨询与解决心理问题的功能与学习这个栏目的劝说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如果不赞同继续开办,理由可以从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纯属个人隐私,不宜公开;栏目本身遇到发展瓶颈等方面进行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2019·杭州下城区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黑洞”照片让我们看见了什么

余建斌

①【甲】在遥远的宇宙深处,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存在着一个质量为太阳65亿倍的天体,它具有的超强引力使得光也无法逃脱其“手心”。在距离这个天体5500万光年的一颗行星上,人类用巨大的望远镜接收到长途跋涉而来的天文信号,从而勾勒出这个被称为黑洞的天体模样。

②“我们捕获到了黑洞的首张照片”,北京时间4月10日21时,“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在全球多地同时召开发布会,天文学家们欣喜地公布了人类首张黑洞照片——这个被直接“看”到的黑洞,位于室女座星系团超巨椭圆星系M87的中心,它的确像一片阴影,被一个明亮程度不一的光环所环绕。在科学家眼中,模糊而简单的暗影十分迷人,它是最接近黑洞本身的图像,透露着黑洞的许多本质。

③“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批‘看见’黑洞的人类,真幸运!”继人类在2015年通过引力波探测“听到”了两个黑洞的“合体”之后,首张照片成为黑洞存在的直接“视觉”证据。就像一位研究黑洞20多年的科学家所评论的,这张看起来有点模糊的照片意义非凡,它再次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对黑洞的预言是对的,并将进一步帮助科学家解答星系演化等一系列宇宙本质问题。【乙】

④首张黑洞照片,是对人类好奇心和探索欲的褒奖和回馈。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不断催生着人类的探索事业。从100多年前黑洞预测的提出到50年前“黑洞”一词的流传,从100年前两支科学探险队前往非洲海岸和巴西,通过1919年的日食观测光是否会因太阳引力而弯曲,到如今“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派遣团队前往世界上最高和最偏僻的射电观测台站,去再一次检验对引力的理解,对黑洞的寻找是一场跨越百年的好奇心之旅。将照片“洗”出来,让所有人都看见黑洞,不仅能让人们欣赏到自然之美,打开对宇宙的新视角,同时也将进一步拨动探索的心弦、激起好奇心的涟漪,形成穿越时空的力量。

⑤来自遥远宇宙的信号像雷声中的蝉鸣,仅有好奇心还不足以分辨,还需要科学的智慧和执着的努力。这次观测是个难以想象的大科学计划:全球超过200名科学家参加,包括中国参与的全球13个合作机构支持,智慧地利用分布于火山、沙漠、南极点等全球8个高海拔地区的射电望远镜,组成一个口径如地球直径大小的虚拟望远镜,每年只有大约10天的短暂观测时间,需要无比精准的同步观测和超级计算机对海量观测数据的分析,以及长达两年的“冲洗”……人类历史上的首张黑洞照片,无疑是人们用智慧和汗水在探索蓝图上画下的完美图案。

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就像有人形容:当黑洞照片上的光被射出时,人类的先祖还与猿猴一样在树上游荡,还不知道群星是何等的美丽,当这些光线抵达这个蓝色星球时,它们依然还是它们,而我们已经张开了探索的眼睛。看似渺小的人类,用探索之心总可以发现新的世界、做出伟大的壮举。【丙】只要像打造地球望远镜一样汇聚人类共同的力量,那些关于宇宙奥秘的新窗口将一扇接一扇地被打开。

(《人民日报》2019年04月15日05版,有删改)

12.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 第②段中,科学家认为暗影“迷人”是因为作为最接近黑洞本身的图像,模糊看不清更给人以无限遐想。

B. 第③段中认为“幸运”的原因是人类第一次看到了通过望远镜和引力波探测合成的黑洞照片。

C. 第④段举了预测黑洞、观察日食、“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等多个事例,是为了体现科学理论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D. 第⑥段首句引自苏轼的《前赤壁赋》,意思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间,渺小得如海中的一颗谷粒,用于此更凸显了人类的渺小。

13. 阅读文中画线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1)……它具有的超强引力使得光也无法逃脱其“手心”。(“手心”一词在文中指什么?)

(2)这次观测是个难以想象的大科学计划:……(列举了许多具体数据,有何作用?)

14. 下面这句话应该放在【甲】【乙】【丙】中的哪一处?请简述理由。(4分)

“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将继续伴随未来更多的科学探索。

15. 除了黑洞的天体模样,“黑洞”照片还让人们看到了什么?请根据文意,分点概括,至少两点。(4分)

【答案】12. D 13. (1)黑洞(天体)的范围。

(2)参与机构和科学家多、观测点分布广、观测时间短、分析精准、分析时间长等内容强调了该科学计划的复杂性,突显了科学家的智慧和执着努力。

14. 放在【丙】处。因为爱因斯坦话,重在强调科学探索永无止境,且说的是“将伴随未来更多的科学探索”,与文末对未来提出希冀相契合。

15. (1)人类以往的好奇心(探索欲)是会得到褒奖的;(2)科学家执着努力是有回馈的;(3)未来,人类用探索之心必能发现新世界、做出伟大壮举的信心。(答出2点即可)

【解析】

【12题详解】A错误,科学家认为暗影“迷人”是因为它是最接近黑洞本身的图像,透露着黑洞的许多本质。表现天文学家们欣喜之情。B错误,“幸运”是因为天文学家们“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批‘看见’黑洞的人类。C错误,体现人类好奇心和探索欲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13题详解】(1)根据“这个完全黑暗的神秘天体就像是一块阴影,隐藏在发光气体形成的明亮光环内。在距离这个天体5500万光年的一颗行星上,人类用巨大的望远镜接收到长途跋涉而来的天文信号,从而勾勒出这个被称为黑洞的天体模样。”可推至“手心”指的是天体的范围。(2)本题考查列数字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参与机构和科学家多、观测点分布广、观测时间短、分析精准、分析时间长等数据,结合整个句子来看,作者通过举这些数据,来具体强调了该科学计划的复杂性,突显了科学家的智慧和执着努力。

【14题详解】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与探究。文中的句子是为文段内容服务的,因此的句子位置确定,要根据句子含义与段落之间的衔接连贯来判断。爱因斯坦的话说明探索生活中的未知事物是科学家们不懈的追求,与丙处“看似渺小的人类,用探索之心总可以发现新的世界、做出伟大的壮举。”对未来提出希冀的说明相一致。故而放在丙处合适。

【15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根据“首张黑洞照片,是对人类好奇心和探索欲的褒奖和回馈。”“来自遥远宇宙的信号像雷声中的蝉鸣,仅有好奇心还不足以分辨,还需要科学的智慧和执着的努力。”“用探索之心总可以发现新的世界、做出伟大的壮举。”作答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