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皇室,立嫡还是立贤,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

江城boy


中国历史上皇帝选择继承人,有一个固定的标准,那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接着在考虑立贤。若是嫡长子或皇长子在的话,古代的大臣坚决支持立嫡或立长,反对废长立幼,很少有支持立贤的人。

历史上曾有过皇帝要废长立幼的情况,比如汉高祖欲废太子刘盈,改立赵王刘如意,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只好作罢。汉景帝废长子刘荣的太子之位,改立第九子刘彻,也遭到了大臣的反对,但是最后景帝战胜了大臣。汉宣帝也考虑废长立幼,因大臣反对作罢。

那古代的大臣为什么明知太子不行,还要坚持反对废长立贤呢?这就要说到古代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所谓的嫡长子就是皇后所生的长子,皇长子是皇帝的第一个儿子。嫡长子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先继承权,《春秋公羊传》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另外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意在杜绝觊觎皇位的非分之想,再者就是嫡长子比贤的标准明确无歧义!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传位给朱允炆,不是传位给优秀的第四子朱棣,正是由于嫡长子继承制,而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嫡长孙。

这种制度也是封建王朝鲜有超过300年的原因之一,中国封建社会是皇权至上,皇帝或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若皇帝贤明则国兴,反之则衰亡。所以继承人得当与否,决定了国家的未来。






听小方讲历史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大多数皇帝在选择储君的时候都信奉立嫡立长的原则,很少有例外。个别朝代选择了立贤而非立嫡立长,结果就是兄弟隔阂、彼此猜忌、骨肉相残、朝纲不稳。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难道真的只有选择立嫡立长才能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吗?也许不绝对,但大多数情况下一定是这样,下面我们来分享几个典型历史传承问题。

①秦朝秦始皇嬴政传位:扶苏与胡亥

◆先来看看秦朝,当时的公子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历史上对扶苏的评价是刚毅勇武,待人仁爱,有政治远见;而且当时的扶苏虽然和秦始皇政见不同且因多次劝谏始皇帝对大臣的杀罚而不被嬴政所喜,但公元前210年,嬴政在巡视途中病逝的时候却依然下旨让扶苏继位。如果没有后来赵高、李斯等人的矫诏并扶持始皇帝十八子胡亥登基,那么可能就没有后世的陈胜吴广起义,甚至之后的历史进程一定会是另一个走向;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可我们也由此得见扶苏继位与胡亥继位的影响。

▲公子扶苏

②隋朝隋文帝杨坚传位:杨勇与杨广

◆这里主要说说有代表性的隋唐吧。我们都知道,隋文帝晚年对几个儿子很是头疼,他先是软禁了三子秦王杨俊,后又在开皇二十年废了太子杨勇,并将长子加太子的杨勇贬为庶人,两年之后将四子蜀王杨秀也贬为庶人,最终立杨广为太子。后来隋文帝病危的时候突然醒悟要改立长子杨勇为太子并下旨召回杨勇,但杨广得知消息后赶走了隋文帝身边的侍从并召回使者,最终以非正常手段取得了皇位并登基,是为隋炀帝,后来由于杨广的横征暴敛和劳民伤财,各地纷纷爆发起义,最终导致隋朝灭亡。

③唐朝唐高祖李渊传位:李建成与李世民

◆唐朝初年的事情也许大家都比较熟悉,本来唐高祖李渊一直认定的储君是长子李建成,并且很早就将李建成立为太子。但无奈秦王李世民雄才大略且手底下谋臣良将众多,最关键的是当时大唐的天下大多半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这个时候作为功高盖世的秦王肯定不满足屈居于大哥手下当个王爷。所以,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了太子李建成及齐王李元吉全家并逼迫高祖李渊禅位于自己,从此开始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玄武门之变

④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传位:朱标与朱棣

◆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朝代是明朝,朱元璋建立大明的第一时间就把当时的长子朱标立为皇太子并悉心教导,再加上朱标那温良恭俭让的个性和在诸多文臣武将中的威望,假如朱标顺利继位那么一定没有朱棣什么事儿,而且要是大哥朱标当了皇帝朱棣一定没有造反的心思,他会安安稳稳的当自己的藩王。当然,作为一代枭雄,取朱标而代之的心思朱棣不敢说没有但一定不会付诸行动。原因很简单,人心!道义!舆论!他哪个都不沾边。后来朱标英年早逝,换了朱标的儿子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这个他不服啊,凭什么自己这个当儿子的燕王如此的英明神武,皇帝老爹看不见非要把皇位传给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不服气的结果就是造反,之后靖难之役结束,朱棣上位。

⑤清朝清圣祖玄烨传位:九子夺嫡

◆最后说一说康熙的九子夺嫡吧,作为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也许是吸取了前朝的诸多教训加上满族自己的传统,这个时候的皇位传承一直信奉的是立贤而不立长。努尔哈赤传位皇太极而非长子褚英或者次子代善,后来皇太极第九子顺治帝传位康熙,这个康熙是顺治第三子,也非长子。再到后来康熙晚年九子夺嫡,基本上满清一朝没有皇长子继位的事例,这其中最为严重且影响深远的应该是康熙的皇位传承。一开始康熙源于对皇后赫舍里的深厚感情,立皇二子胤礽为皇太子,而且长达三十多年,在胤礽被废之前,当时康熙的其他几个儿子虽然也如狼似虎并无平庸之辈,但却死心塌地的奉胤礽为未来的储君且无二心,包括后来的四子胤禛等皆依附于太子。但后来当康熙一废太子之后这几位可就心思开始不安稳了,原因和明朝的燕王朱棣有些像,就是不服啊,感觉有了盼头,总觉得自己也有胜出的希望,这之后就是各种为了皇位的算计倾轧、骨肉相残,闹的皇室腥风血雨没有一点儿温情。

▲康熙:九子夺嫡

聪明的您一定想到了什么?那就是任何时候,假如接班人是最开始就定好的,而且是根据传统规则确立的人选,那么底下人一般没有二心,只能怨自己生不逢时;但当继承人不确定且没有一定规则的时候,只要有继承资格的都会蠢蠢欲动,起那僭越之心,为什么啊?反正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既然不一定非长子嫡子不立,那么所有人就都认为自己有机会,有机会就会竞争,竞争就会有代价。

所以您觉得是立嫡立长好呢还是立贤好呢?欢迎留言探讨。


鱼羊读史


古代立储君,“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但多采用嫡长子继承制。立嫡的优势是较为平稳,名正言顺,是维护统治秩序最稳定的方式。如果废“嫡”立“贤”,多数情况下朝局会有一定动荡,因为这牵扯到名分之争、利益之争,很多情况下还是殊死较量。

立嫡,有利于国家稳定

皇位的传承是“国本”,将皇位有序地、顺利地传给子孙,来“奉宗庙之重,终无穷之祚”,是历代皇帝的共同心愿,在中国漫长的政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皇位传承的规制。

主要有“兄终弟及”的商朝模式,“父死子继”的周儒模式、“幼子守家”的蒙古模式,以及时不时推行的“择贤君而立”的模式。

从整个中国封建专制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特别是“独尊儒术”以后,各代基本通过立嫡长子来解决皇位传承问题,上至皇帝官员,下至庶民百姓,无不认同这一观念。

“嫡长子继承制”的关键是“嫡”而非“长”,皇子母亲的正妻(皇后)身份是最主要的。只要拥有嫡长子身份,即使他资质偏低,平庸无能,若无意外发生,也能顺利继承皇位。

这样做的好处是,继承人选具有很高的确定性,人们十分清楚未来皇位的继承人选,避免诸子群起争夺,避免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立贤,王朝有政局动荡风险

其实,究竟采取“嫡长子制度”还是“选贤与能”的标准确立储君,一直是困扰最高统治者的大难题。本着“天下之命悬于太子”的原则,一些明智的君主为了维护“祖宗基业”另想办法,在诸子中选择才能出众的儿子为储君。

  • 春秋时代,赵氏宗主赵襄子因母是从妾,又是狄人之女,原在诸子中名分最低。可是他小就敏而好学,胆识过人。其父赵简子经过多年考察,欣赏其才学和胆识,废掉世子赵伯鲁,破例立赵襄子为世子。赵襄子后来同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开创了赵国。
  • 宋仁宗赵祯自己有子嗣,但认为皇族子弟赵曙,天性极为孝顺,又喜好读书,不做嬉游玩乐的事情,穿的用的节俭朴素得像一个儒者,最终立赵曙为储君,即宋英宗。

但这只是平稳交接的例子,一旦确立“立贤”这一原则,那么有资格继位的,人人皆会自觉为“贤”,从而觊觎、攫取皇太子的地位。

  • 李世民任秦王时“数平剧寇,功冠天下”,高祖李渊“屡许以为太子”,但又已确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最终酿成了骨肉相残的“玄武门之变”。
  • 清朝康熙年间,因皇太子“不法祖德,不遵朕训”两次被废,众阿哥兄弟阋墙,明争暗斗,各显神通,四阿哥胤禛脱颖而出继承大统,即雍正皇帝,但政治动荡却一直延续到乾隆初期。

更何况,当皇帝在诸位皇子中有更中意、心仪的继承人选,即使不为贤,也会硬说为“贤”,无事生非,定然会闹出风波。

  • 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之子为太子,想废立皇长子朱常洛,与苦苦抗争19年,不上朝、不理政,最终仍不得不妥协退让,却徒然耗尽大明国力。

因此,如要废嫡立贤,这个“贤”是很难把握的,也很难像“嫡长子”那样名正言顺,可以取得朝野共识。争夺“贤”的解释权,实际上反映着复杂的政治背景,充满了各种政治势力的较量,各方势力纷纷拥立不同的皇位继承人,造成了激烈的内部斗争,会加速王朝的衰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