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古代科举重八股而轻诗词为小道,为什么现在只学诗词不学八股?

只读书不看报


八股现在不学吗,未必吧。只要考过公务员的,都学《申论》吧。说白了,这也就是现代的八股罢了。

说八股禁锢读书人思想的,我只能呵呵。八股只不过限制的是一个格式,又不是思维,何来禁锢之说。

只不过,在八股文中,必须用圣人经典来阐述你的观点,代圣人而立而已。

明朝八股文可以说已经发展到顶点。到了清朝,该论的,该说的,已经说尽。八股文趋于僵化保守。

而好多士子只知钻研程文,而不知其他。连其他的书籍都不读了,连太史公是谁都不知道了。

诗歌还有字数和格律、平仄的限制呢?怎么不说禁锢思想呢?


木子君的小屋


首先纠正您题目中的错误。古代科举并非是重八股而轻诗词。

诗,是谁也不敢轻视的。因为科举考试内容中不仅有八股文,还有试贴诗,这种诗就是现在网上一部分崇尚自由写诗的爱好者十分不喜的格律诗。平仄韵绝不能错,错了基本上就要排孙山后面了。即使是纯八股试,也和写诗一样按平仄、对仗行文,格律诗是写八股文的基础工具。

“词”才是被“士”所轻视的文体,纯粹文人消遣的玩意儿,所以有个别称叫诗余。

接着谈八股文。这种文体简单来说就是今天的议论文。不过比议论文难的多。我试着用最通俗的文字来解释一下八股文到底有多难写。

第一:题目难。八股试的初期还好,只是从四书五经里挑一句话出来让你论述。后来出的多了,每句话都考过了,那就花样百出,两句话一取头,一取尾,重新拼成一句话。打个比方,“有朋自远方来”和“不亦乐乎”都考过了,考官能给你出个“远方来不亦”

第二:不能用你自己的语言写,要代圣人言,模仿圣人的口气说话。你在上面论的心潮澎湃,一激动来个“朽木不可雕也”是可以的,因为子曾经这么曰过。但你要写“卧槽卧槽MMP”,那肯定是不行的。

第三,所有的论据都不能超出四书五经。你在议论文里写“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最多扣你几分。八股试你这么写直接就PASS了。

第四,八股文虽然是议论文,但是行文格式和滕王阁序那种骈文差不多,还不能风花雪月堆词砌藻,而且平仄对仗和格律诗一样严格,一点也不能错。

第五,这条最恐怖,八百个字,多一个少一个都不行!

第六,字迹要工整,卷面要整洁,你写到最后一个字,不小心滴了一滴墨汁,这张卷子就废了。

“八股取士”毫无疑问会出现很多空洞无物的裹脚布,也可能会误放一些不善于写八股文的人才。但能写出一篇让人拍案叹服的八股文,可以百分之百肯定是人才中的人才。

八股不是洪水猛兽,只是一种格式规矩。现在“八股文本文”是消失了,但是类八股从来没有消失过,且永远不会消失。

比如你的毕业论文,字体、字号、字间距、行间距,绪论、正文、结语、注释、参考文献一点也不能错,还有各种公文的固定格式,部队内务条令的要求,都是八股在社会中的具象体现。


诗魔独孤求踹


诗词属于“艺”,是可以存在的。

八股属于“道”,是一种作文方式,现在无论科技论文,还是各种报告,以及白皮书蓝皮书等,也有一定的规范,本质上属于“道”,也可以称之为“六股”、“七股”、“八股”,只是现在不那么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