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可避免的悲劇:因NASA刻意隱瞞,宇航員回家路上缺氧而死

哥倫比亞號是美國航天史上難以抹去的一頁。它曾經是第一架穿梭於太空和地面之間,運送航天員和設備的航天飛機,它是航天史的新起點,可是它墜毀的那一刻卻成了NASA無法抹去的恥辱。

一個可避免的悲劇:因NASA刻意隱瞞,宇航員回家路上缺氧而死

2003年1月16日,哥倫比亞號順利升空,2月1日,它就在德克薩斯州上空解體墜毀,七名宇航員都死於鈍器傷和缺氧。這是一場悲劇,可是真正讓人耿耿於懷的是,這是一場可以避免的悲劇,如果不是NASA的刻意隱瞞,或許,這7位宇航員都能擁有美好的生活。

一個可避免的悲劇:因NASA刻意隱瞞,宇航員回家路上缺氧而死

在哥倫比亞號升空的第二天,工作人員就在攝像機的視頻裡發現了碎片。因為拍攝角度問題,機組人員不能確定是否有潛在的損壞,而且有如此巨大的碎片撞擊飛機也是很罕見的。保險起見,他們還是向國防部提出申請,希望能通過間諜衛星獲取更清晰的圖像,確認航天飛機的受損部位和受損程度,但是NASA很快就拒絕了這個請求。

1月19日,波音工程師發現有兩片碎片撞擊了航天飛機的左翼,他們立刻航天中心發郵件,要求哥倫比亞號機組人員檢查左機翼是否受損,可是這封郵件石沉大海。

1月22日,管理團隊的高層確認了這次撞擊有十分嚴重的威脅,各個主管也承認飛行存在危險。隨後幾位主管提出動用間諜衛星,國防部也立即響應,但是NASA任務管理小組的主席沒有授權,工程師拿不到更清晰的圖像,也沒辦法做出更可靠的評估。

1月24日,波音公司和太空聯盟的人來到NASA,最終NASA接受了這份報告。但是他們認為這不是飛行問題,不能干擾間諜衛星正常工作,最後間諜衛星也沒有拍到任何與哥倫比亞號有關的圖像。

一個可避免的悲劇:因NASA刻意隱瞞,宇航員回家路上缺氧而死

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返回地球,這7名宇航員戰戰兢兢地過了15天,還以為終於可以回家了。剛開始進入大氣層的時候一切都很正常,可是當天上午9點,哥倫比亞號分解,7名宇航員全部殉職,死因是鈍器傷和缺氧。

如果是高溫導致的瞬間死亡,或許這七名宇航員還沒那麼痛苦,可是他們是因鈍器和缺氧死亡的。他們在為航天業付出,可是卻倒在了回家的路上,一點點失去生的希望。

一個可避免的悲劇:因NASA刻意隱瞞,宇航員回家路上缺氧而死

201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10週年的紀念日上,NASA前飛行主管稱當年NASA的工程師早就發現了飛機上的故障,他們也默認了這架飛機會在返航途中機毀人亡,可是他們卻選擇向這7名宇航員瞞下了這件事。

事故發生後,宇航局調查並且進行了多次實驗,最後認為泡沫安裝過程有缺陷是事故的主要原因。哥倫比亞號已經服役了21年,這樣的撞擊對10年內的航天飛機可能還屬於可承受範圍內,可是對它這樣的"老將"而言卻是致命傷,可是讓大眾憤怒的還是NASA的態度。

一個可避免的悲劇:因NASA刻意隱瞞,宇航員回家路上缺氧而死

其實在登上航天飛機之前,宇航員就知道,死神是有可能來到他們身邊的。而這7名殉職的烈士也不怕死,只是他們原本是有機會在生命最後一刻留下遺言,跟親人說上最後一句話,可是NASA剝奪了他們的權力,讓他們從懷抱希望到絕望地死去。

一個可避免的悲劇:因NASA刻意隱瞞,宇航員回家路上缺氧而死

因為NASA的決策,這7名宇航員沒有做任何的準備,而在他們對於即將到來的厄運一無所知。而在指揮室裡,這些人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同胞一無所知地走向死亡。

一個可避免的悲劇:因NASA刻意隱瞞,宇航員回家路上缺氧而死

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上的7名宇航員,死於空難。他們很快就要回家了,但最終卻一無所知的,沒有留下隻字片語地離開了這個他們曾經熱愛並且願意為之奮鬥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