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東營·最美東營人︱王友忠:守好每一塊“陣地”

在細碎的時光中守望使命,以奮鬥的精神擁抱生活,執法無私,立身有責;無怨無悔,執著堅守。從老山前線到黃河尾閭,他始終把崗位當作組織交給的“陣地”,用紮實的工作,構築堅實的堡壘。

他是王友忠,勝利油田勝利採油廠基層黨建專家兼採油管理二區注採201站黨支部書記,也是中國石化一名基層黨務工作者。但他帶領的隊伍被評為“中央企業第一批基層示範黨支部”,他也被評為中央企業勞動模範、油田優秀黨務工作者、新時代優秀共產黨員楷模……

榮譽背後,是他對每一塊“陣地”的執著堅守,是不讓每個員工掉隊的信念,以及努力做員工群眾“貼心人”的真情實意。

i東營·最美東營人︱王友忠:守好每一塊“陣地”

王友忠(右二)與同事們進行熱切地交流。

曾經是一名軍人的王友忠,參加過老山地區的對越防禦作戰。“人在陣地在,誓與陣地共存亡。”曾經是他和戰友們共同的誓言。這種信念,一直影響到後來,轉業到油田後,王友忠始終保持軍人的作風,把根紮在基層,把心繫在基層,把崗位當作陣地,從未懈怠。

無論陣地多小,只要付出就有價值

1983年8月2日,王友忠從部隊轉業,分配到勝利油田勝利採油廠採油一礦做採油工。

脫下軍裝時,王友忠告訴自己,脫了軍裝仍是軍人,仍要有軍人的信仰,換了工作崗位仍是士兵,一樣要堅守好自己的陣地。

轉業到油田後,王友忠所在的勝利採油廠注採201站管理著157口油水井,擔負著極重的原油生產任務。王友忠從不叫苦、叫累,反而是認真琢磨黨建工作中的難點、隊伍管理中的熱點、企業發展中的焦點,將其作為主攻方向,先後創新形成了“幹部承諾制”“黨員八自管理”“鼓掌喝彩即時激勵”黨員責任區創建等30餘項黨建成果,使黨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戰鬥力持續增強。

如何打造出一支“和諧、融洽、有力”的團隊,是王友忠思索的問題。他率先提出並組織實施了“黨員業績形象聽證”制度,每季度組織召開一次,全體黨員和部分群眾代表參加。每名黨員結合崗位和自身實際,進行業績形象述職,並在大會上作出公開承諾。通過這種方式,大家亮成績、曬作風、找差距,達到了紅紅臉、出出汗的效果。很多黨員表示:“業績形象聽證就像一面‘照妖鏡’,自己工作上的不足和問題,哪怕是哪裡想偷懶都能照出來。”

漸漸地,追求高標準,踐行“嚴細實”,成為所有黨員的自覺行動,大家像雕琢藝術品一樣焊好每一條管線,呵護孩子一樣管好每一口油井,形成了共同為企業反戰創效的良好氛圍。現在,王友忠上的黨課,也已成為響噹噹的品牌,堂堂爆滿、座無虛席,所有人都在認真聽講,沒有一個玩手機的。

“員工的心氣,就是企業的元氣”

電視劇《亮劍》裡有一句臺詞:“我們獨立團自成立那一天起,從來沒有落下一個弟兄。”在王友忠看來,努力不讓一名員工掉隊也是他的責任。

他始終堅守“只有把職工裝在心裡,職工才把你放在眼裡”的理念,能面對面說的事情從不打電話說,能坐下來交流的事情絕不站著聊。由此,王友忠建立了員工信息檔案,堅持做到“六必訪”,每名職工家住在哪、對象在哪工作、孩子多大、老人是否健康,他都瞭如指掌。等著遇上誰家有事需要請假,誰家鬧了矛盾、有了病人,他都主動到家裡忙前忙後幫忙張羅。

武師傅是一名專業技術精湛的老中專生,之前因為年齡從技術員崗位上下來。王友忠發現武師傅心態上的變化,便找他談心,為他定好了新的發展方向,還向上級黨委申請成立了以武師傅名字命名的革新工作室。

同樣地,從作業崗轉崗過來的郭愛華愛琢磨、肯鑽研,解決了很多工作上的難題,王友忠發現之後,向上級申請成立了“郭愛華革新工作室”。

一個基層隊、兩個工作室,這種情況很少見,但是王友忠這種把員工大小事都放在心上的所作所為,讓很多人感動。在他的努力下,員工們紛紛為自己制定了人生目標,併為之努力。

王友忠還帶領班子成員,將影響效益的單人、單井、單臺設備、單個項目作為基本“細胞”,全面實施“單體細胞創效工程”。深入開展對標、追標、創標活動,讓每名黨員都成為挖潛帶頭人,每個責任區都成為創效單元,每項工作都成為效益增長點,湧現出了“焊條使用3.5”“棉紗三級分類管理”等一大批妙法實招。

現在,全隊64項成果獲國家專利,78項獲省部級局級創新成果,累計創效9000多萬元;37人次在油田級以上技能比賽中獲獎,先後湧現出各類先進、技師100多名,其中山東省首席技師2人、高級技師5人。王友忠自豪地說:“別看我們只是一個採油隊,但是每名隊員每天都幹勁十足,平均每個人都擁有一項專利。”

崗位就是陣地,堅守就是責任

員工的心,企業的根。在王友忠看來,他們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果,靠的就是幹群一心,靠的就是團隊的力量。在這個過程中,王友忠始終堅持把崗位當陣地守,把奉獻當本分。

2001年,採油一礦總注水管線穿孔,40多口水井停注。王友忠第一時間帶領4名員工趕赴現場,大家為著一個大坑急得不行,坑裡已經積滿了許多冒著熱氣的汙水,還在不停地向外翻滾著熱浪。

王友忠根據經驗,馬上判斷出,關鍵是要找到穿孔位置,不然就無法施工。他沒想太多,當時就撲通一聲跳進坑裡,50多攝氏度的汙水一下將他淹沒,巨大的熱蒸汽迅速鑽進他的口鼻,燙得十分難受,但王友忠的行為感染了大家,很快又有幾名員工跟著跳了下去。

為了找準穿孔點,他們一起挖泥、淘水,隨著操作坑的加深,只留只能容下一人的空間,王友忠當機立斷,讓其他人出去,自己留在裡面。從9時一直幹到次日2時,整整在裡面待了17個小時,直到完成封堵任務。

這樣的王友忠感染了身邊很多人,他經常說:“我是黨員,我要盡全力衝到最前、做到最好,我要是做不到、做不好,大家就洩氣了。”

老家在農村的他,離工作單位只有不到半小時路程,但因為工作脫不開身,他常常幾個月都沒空回家一趟。就算是回家了,也經常待不了一會兒就得走,上了年紀的老父親經常抓著柺杖跟在他後面,站在村口看著他離開,久久不能離去。每當此時,王友忠都不敢回頭,生怕被老父親看到自己不停往下掉的眼淚。

公司體制機制改革後,王友忠的工作量更多,能回家的機會更少了,但是他從不叫苦叫累,他經常說:“跟那些當年犧牲在戰場上的戰友相比,我做的這些能算得了什麼呢?”他只想著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完成每一個任務,“畢竟,能活著,能做好組織交給的工作,這是多麼大的幸福啊!”

(記者 商雅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