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歷史上的草船借箭果真是諸葛亮所為嗎,你怎麼看?

亙古懷念說史


說到《三國演義》中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應該是整部小說的經典橋段。故事頗具傳奇色彩。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華,於是在軍事會議上以箭不足為由讓諸葛亮十天之內造出十萬支來。而諸葛亮認為”若候十日,必誤大事"於是說只要三天就可以趕製十萬箭,並立下軍令狀"三天不辦,甘當重罰"。諸葛亮請魯肅幫他調來20艘船,每船各30軍士,船用青布為幔各放草靶子千餘個。第三天,大霧瀰漫天還沒有亮。諸葛亮帶上軍士擂鼓吶喊,把船划向對岸。曹操見狀命令弓弩手射箭,頃刻之間箭如雨下,不一會箭到手了。讓周瑜自嘆不如。這個故事被把不斷演繹,出現了許多成語典故、戲曲表演。

但是 ,《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和真實的歷史還是有很大的出入。那麼真實的歷史是怎麼樣的呢?

正史中並沒有諸葛亮草船借箭的記載。而且諸葛亮這麼做也不會成功,按照小說描寫一共20000個草人,每個重大約5斤吧,準備50噸草料還需捆紮就是浩大工程,加上週瑜有意刁難。三天難以完成。而且船一面受箭很快就會有傾覆的危險真的很難。

不過歷史上類似的事還是有的,據《三國志-吳主傳》記載,漢建安十八年(213年)"曹公攻濡須(今天安徽巢湖入江水道),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魏略》詳細描述此事"權乘大艦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 乃還"。曹操見孫權治軍有方,有勇有謀悄悄退兵。以至於發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這次借箭應該是一次互相試探軍情吧。。

直到現在湖北省嘉魚附近的長江還有一座山名叫箭上,上面有石刻取箭處三字。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長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見證多少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以史為鑑每個人都是歷史參與者見證者。


zy史克郎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然不是了。


第一主角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第二孫權的目的是挑戰,而不是借箭。

《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引注《吳歷》以及《魏略》,說的很清楚。

赤壁之戰之前,曹操倉促編組的水軍不能作戰。原因是收編的劉表水軍戰鬥力差,長期不做正規訓練,不能立即作戰。

而曹操自己的北方軍馬根本不能水戰,士兵上船以後站不穩,頭暈目眩。而且這些人來到南方水土不服,大量病死。

無奈之下,曹操命令暫時不要出戰,先訓練好水軍再說。

這種情況下,孫權的軍隊多次主動挑戰。

曹軍開始出戰,但很快被精銳的吳國水軍擊潰,之後就乾脆不出來。

有一天,孫權親自率領大批戰艦去挑戰,曹軍仍然閉門不出。

孫權就命令軍艦停在曹軍水寨前,擂鼓叫陣。

曹操判斷肯定是孫權來了,但又不敢出戰,就命令水寨的弓弩手亂箭齊射,將他們趕走。

誰知道孫權根本不怕,軍艦一動不動。當時軍艦都是木頭的,曹軍的箭就釘在軍艦上,竟然導致朝一面傾斜。

孫權又命令船隻轉向,用另一面繼續對著曹軍。

直到這一面也被弓箭射滿,孫權才下令回去。

於是,這些軍艦就帶著無數羽箭回去。這些羽箭拔出來就可以繼續使用,為吳軍搞到了大量的羽箭。

自然,孫權的目的是挑戰,而不是借箭。吳軍武器裝備精良,本來也不缺羽箭。

而且,自古以來也沒說誰敢去借箭的。

當年水軍經常使用帶火的箭頭,一旦射中就會起火。諸葛亮如果有膽量去借箭,還用無數草人,一旦遭到隨便幾支火箭,立馬成為烤豬。


薩沙


諸葛亮,鞠躬集萃,死而後已。為報劉備三顧之恩。一心為蜀漢效力,在劉備新野之戰走當陽奔夏口之後,一人隻身赴東吳,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東風。名為聯吳抗曹,實際上是為保劉備基業,至於草船借箭,很多史料,有說是虛構的,有說是發生在其他人身上。但是我相信,這事是諸葛亮所為,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匡扶宇宙之能。至今馬前課,出師表等諸葛亮之作仍為後人所記頌,何況一個小小的草船借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