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歷史有沒有三顧茅廬?諸葛亮到底被虛構了多少?

鷓胡天


在真實的歷史有三顧茅廬,但是並沒有《三國演義》中那麼複雜。在《三國志》中就只有【凡三往,乃見】,這五個字。

那《三國演義》的諸葛亮又被虛構了多少呢?

一:用兵如神,歷史上諸葛亮善於內政治理,而不是用兵打仗。

二:火燒博望坡,這是劉備所為發生在建安七年,而在建安十二年諸葛亮才出山。

三:草船借箭,這是孫權與魯肅所為,原為他們偷窺曹操水寨時,被曹操大軍亂箭射退,無意中發生了“草船借箭”之事。

四:舌戰群儒,諸葛亮出使東吳之時,不過是一名不見經傳的毛頭小子,而張照、顧雍等文臣都已經是江東的重臣了,怎會和諸葛亮一般見識。

五:七擒孟獲,如果真要這樣收服人心的話,一是將會消耗太長時間。二是用將士的生命來換取,這樣的犧牲也太大了。

等等等………

《三國演義》有很多都是作者羅貫中虛構的,只是為了達到壓魏揚蜀,神化蜀國勢力罷了。還有很多虛構之事,就不再做一一贅述了。





邇冬TL


《三國演義》劉備“三顧茅廬”的描寫是具有事實依據的,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語,被譽正史和信史的陳壽著《三國志•諸葛亮傳》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的記載,事實勝於雄辯,以上史實證明,劉備“三顧茅廬”、“三請諸葛亮”是真實的歷史事實,只不過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將“三顧”、“三請”的歷史事實進行了雅化和美化,演繹成了高大上的文學真實而已。

說諸葛亮聰明、才情好,有兩點不可撼動的事實。一是諸葛亮的聰明和智慧被劉備認可和承認。劉備是漢末時期的著名人物,是頂天立地的大英雄,這一評價,不是劉備的自吹自擂,也不是當世或後世一些人的偏愛,而是在當時就被他的敵人曹操或競爭對手東吳集團以及天下豪傑共同承認和認定的。根據數學和邏輯學原理,如果相信年逾40,蹉跎半生的雄主劉備眼光和判斷力的話,就應該承認諸葛亮的確不是一般人。否則,不僅貶低了諸葛亮,而且也忹顧了劉備,以及曹操和天下芸芸眾生。二是在曹操強大攻擊力和孫權自私行為的擠壓下,在夾縫中輔助劉備建了國並稱了帝,且延至二世,享國四十三年。

諸葛亮的聰明賴於思考,劉備的成功在於堅持,都很勵志。





徐大乎


當然是真的啦。這一點毫無疑問。

因為諸葛亮在《出師表》裡面寫的清清楚楚。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道。

這一段寫的再明白不過了!

劉備確實是三顧茅廬,親自登門把諸葛亮請出山的。

諸葛亮當時是蜀漢的丞相,位極人臣,德高望重,完全沒有必要說假話騙人,也沒有任何必要通過編故事來抬高自己的地位。因為他的地位本身已經很高很高了。其實當時蜀漢就是他說了算,何必多此一舉編瞎話呢?完全不需要。

而且當時像趙雲這樣的親歷者,尚在人世。諸葛亮如果說的是假話,他們也不答應啊。所以說,諸葛亮說劉備三顧茅廬,那肯定是真的了。

在諸葛亮傳中,有一段專門講述徐庶的生平。特別寫到,徐庶曾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讓徐庶把諸葛亮帶過來。徐庶說,諸葛亮可不是一般人,你如果想見他,就得親自登門拜訪。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三國志,諸葛亮傳》

寫的明明白白,劉備聽了徐庶的話,知道諸葛亮是個大才,於是登門拜訪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

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認為劉備貴為皇叔,怎麼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去拜訪諸葛亮。而諸葛亮不過是個山野村夫,怎麼敢如此託大,對劉備一再避而不見?

其實,是以現在庸俗的勢利觀,去看待古代的大賢。自然覺得不可思議。就像很多人如果有機會進入大公司上班,早就屁顛屁顛跑去了。怎麼能理解諸葛亮的境界和情懷。

諸葛亮是真名士。

他原本是不願意出山的。這是他自己的真心話。因為當時的環境下,出山的風險太大,隨時可能掉腦袋。而且他是極聰明的人,早就看透了高官厚祿不過是金玉枷鎖。而隱居山林,做一個自由自在世外高人,才是名士最高的境界。諸葛亮未嘗不羨慕這樣的生活!

就算是出山,輔佐劉備也是一個非常糟糕的選擇。

當時的劉備,可不是後來稱王稱帝、風光無限的劉備。當時的劉備,只有小小的新野一塊地盤,兵馬不過數千,實力非常弱小!面對各路諸侯的虎視眈眈,劉備隨時都有覆滅的可能。跟著他,隨時都可能掉腦袋。諸葛亮難道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他是真的實在不想見劉備。

他可以輔佐曹操,也輔佐東吳。那是一本萬利,萬無一失。

可他最後還是選擇劉備,就因為劉備夠真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