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不捨得吃穿的長輩,一年也攢不了多少錢,但是往往對你總是一兩百的給,怎麼很好的理解呢?

柯是我


對於一個不捨得吃穿的長輩,一年也贊不了多少錢,但是往往對你總是一兩百的給,怎麼很好的理解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可憐天下父母心,每一個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會這樣的。自己捨不得花錢買新衣服,捨不得花錢買好吃的。省吃儉用的攢下點錢都給兒女了。

我媽媽就是這樣一個女人,艱苦樸素在她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我們家是農村的,那個時候家裡窮,我們姐妹5個,我二姐穿我大姐的舊衣服,我穿我二姐的舊衣服,我二哥穿我大哥的舊衣服(都是我媽縫補過的)。我們大了,都去城裡上班了。回家看媽媽,臨走的時候還往我們兜裡塞錢。我們不要。她就給我大哥家孩子,每次回家我們都給她錢,但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她又給你塞兜裡了。有時候還多幾百。

這就是我的媽媽,一個在我心裡是世界上最好的母親。把自己的一生無私的奉獻給了這個家,這些孩子們。





喬萍


長輩們曾經歷過吃不飽、穿不暖的艱苦歲月,窮怕了,餓怕了。由於生長的年代不同和環境不同,沒有親身體驗"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日子,如今的年輕人大多無法理解長輩們為什麼"不捨得吃穿",對晚輩卻很大方。我想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早年就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那時候,家家貧窮,"一年只有半年糧、一日只有一餐米",不精打細算就只有餓肚子。即使外出乞討,也經常討不到食物。於是,每天在許多的野菜裡面摻雜一點點糧食充飢。第二、我國老百姓會過日子,憂患意識強,善於理財,重視存錢。即使一年四季勤勞苦做,收入微薄,"一年也攢不了多少錢",依然沒有忘記要存錢;那怕是現在的日子好過了,仍然"要把富日子當作窮日子過",十分節省,"不捨得吃穿"。第三、我們中國人重視親情、無私付出,代代"水往下流"。長輩們年紀大了,無法像年輕人那樣"賺大錢",但竭盡所能、盡心盡力地去幫助後代人。自己收入不多,"一年也攢不了多少錢",然而只要下輩人需要,會亳不猶豫地"對你總是一兩百的給"。這些長輩幫助晚輩,心裡樂意,無怨無悔。其實,不少長輩平常節省下來的錢財和創造的那份家業,原本就是打算留給下一代。"可憐天下父母心"!正因為如此,晚輩人一定要珍惜長輩的這份情、這份愛,要懂得感恩、懂得回報、孝敬長輩!


國安民富


艱苦樸素習慣了。就象我的老公爹,從十三歲在鄰村王坡鑼村扛長活,家裡寡母還有四個弟弟,寡母帶著三公爹租種二畝鹽鹼地,因交不起地租把小叔叔以二斗高粱的價格賣給本村地主。二伯父是個癱子,羅鍋,背後長瘡,四蔭子唸書。後來老公爹參了軍,後來參加了抗美援朝。勝利後為支援國家建設,把二等甲級殘疾證上交。國家安排工作待遇不錯,但他勝任不了。後來只能做個護林員。當國家落實政策時,村幹部愣說公爹耳聾是掏耳朵掏聾的。後來國家給了補償,每月幾百元錢。老公要錢他就給。我們儘量不要老人的。挪用後再還。至到去世他把存摺親手交給老公,我們才知道老人幾乎不花錢。儘管給孫輩們非常大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