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理解王安憶《長恨歌》的寫作意圖?

nicetomeetyou7668


王安憶的長篇小說《長恨歌》,與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詩作品同名,白居易《長恨歌》具有濃厚的神話色彩,而王安憶的《長恨歌》則力求通過同樣破碎的愛情,達到顛覆神話、反對神話的效果,王琦瑤的命運與楊玉環的遭遇相互照應,既烘托了“古老”的敘事氛圍,又對比展示了獨特的時代意義。

《長恨歌》以 20世紀60年代的上海為背景,講述了傳奇人物王琦瑤從成名到退隱,從陷入愛情到心碎離開,最後悲慘死去的一生。小說開篇就帶有深厚的悲劇色彩:“蓮花狀的燈罩,在三面牆上投下波紋的陰影。這就像是舊景重現,卻想不起是何時何地的舊景。王琦瑤再把目光移到燈下女人,她陡地明白這女人扮的是一個死去的人,不知是自殺還是他殺。”這一段話是王琦瑤結局的預言,也是楊玉環死亡之謎的寫照。王琦瑤和楊玉環一樣,經歷過人生高光,最後卻落得無依無靠、含恨而終的下場,她們的人生就是一首充滿遺憾的哀歌。

但這兩個女主角的根本區別在於,楊玉環是命不由己,“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作為皇帝的附屬物,她的生死只是皇帝一句話的事;而王琦瑤從始至終都是自己在做選擇,她走的每一步都有很強的目的性,都是自己苦心經營,自主掌控的。然而正是因為每一次的選擇都是出於自己的本意,最後卻仍舊不得善終,這才反襯出人物的悲劇命運。王安憶將王琦瑤寫成一個“不老的神話”,寫她有“不老的容顏和不變的思緒”,但神話最終還是隕落了,這便是作者對古老神話的顛覆,神都會死,何況是時代潮流中渺小的人類與飄忽不定的愛情呢?


鯉小羊尚書房


《長恨歌》的作者是白居易而不是王安石,雖然提問中涉及的作者有誤,但我還是非常樂意回答這個問題。

長恨歌的寫作意圖是什麼呢,先簡介一下創作背景,

《長恨歌》寫於唐憲宗元和元(806),當時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縣)縣尉。某日,白居易與友人陳鴻、王質夫到馬嵬驛附近的仙遊寺遊覽,談及李隆基與楊貴妃事。王質夫對白居易說:“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何如?”

據陳鴻《長恨傳》記載,元和元年十二月,白居易為周至縣尉時,與王質夫、陳鴻遊於仙遊寺,因話及昔年玄宗與楊妃的愛情悲劇,相與感嘆,並請白居易作歌以傳其事。

白居易在兩位好友的鼓勵支持下,為此寫下了這首長詩。因為長詩的最後兩句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所以他們就稱這首詩叫《長恨歌》。陳鴻同時寫了一篇傳奇小說《長恨歌傳》。

至於白居易《長恨歌》的意圖:,歷史上頗有爭議,我想從以下二個方面來解讀。

一:《長恨歌》是針對唐玄宗與楊貴妃兩人的情愛故事而作。

就這個問問題也兩種說法:有的認為 此詩是讚美唐玄宗與楊貴妃堅貞不二的愛情,有的認為是諷刺唐玄宗的荒淫誤國,或者是譴責楊貴妃禍水紅顏,這兩種說法一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究竟哪種說法正確,公說公有理,婆說理也長,我們也無法考證哪種說法正確。

《長恨歌》全詩可分為兩個篇章,上篇主要描寫了李、楊愛情與李隆基失去楊玉環後的落寞與悲寂,是為寫實;下篇則明顯文風突變,由寫實轉為寫虛。“……排空馭氣奔如電,昇天入地求之遍。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

下篇,看似是用場景虛構的手法,來襯托前文李隆基失去楊玉環的寂寥與不捨,但其間有夾雜諸多細節,令人生疑。如“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一句,是在描寫楊玉環聽聞李隆基遣使來尋找自己時的容貌;“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一句,則是講述楊玉環將李隆基贈一予的金釵鈿盒拆分,當作信物交與信使;又如“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描述信使臨別之際,楊玉環千叮嚀萬囑咐自己對君王的思念與眷戀。

仔細研究《長恨歌》,諸多的細節的描寫,如同這些場景真真切切地發生過一般。這一點又產生新的疑雲。白居易寫下《長恨歌》之時,已距離楊玉環離世整整50年(楊玉環卒於公元756年),這些宮闈秘事,他是如何能寫得如此有板有眼的呢?

二: 因此,《長恨歌》的寫作意圖又存在這樣一種說法,認為《長恨歌》其實是白居易為自己的初戀而作。

據文史學家考證,著名詩人白居易不少詩中提到了符離村姑湘靈,其實她就是自己的終生戀人,這與白居易寫作《長恨歌》、《長相思》的創作初衷有必定關係。據說,白居易的初戀是一個叫陳湘靈的女子,美貌多情,比自己小4歲,只不過因為封建思想,母親一直不同意兩人結婚,最後這段感情成了他一輩子最大的遺憾,兩人多年以後相見,陳湘靈一輩子沒嫁人,當年的戀人竟然抱頭痛哭,如此虐心的故事,豈是一個“恨”字了得,因此有認為《長恨歌》是借唐玄宗與楊貴妃兩人的情愛故事,而實際上是作者藉此舒發自己的情感。

白居易巜長恨歌》的寫作意圖總的來講就是上述的二大點。究竟哪種說法正確,我們也無法去考證,只所有願意回答這個問題,主要是本人非常欣賞《長恨歌》這個長篇敘事詩。

以上僅個人觀點,恐有不妥之處,僅供大家參考。


肖雙柒


王安憶,1954年3月生於南京,原籍福建同安縣,母親是當代著名女作家茹誌鵑,父親是進步文青王嘯平。

人物經歷:

1955年隨母親遷至上海,1970年初中畢業後赴安徽蚌埠五河縣農村插隊。

1972年,考入徐州文工團工作,在樂隊拉大提琴,並參加一些創作工作。

1976年,在《江蘇文藝》上發表散文處女作《向前進》。

1978年,回上海任《兒童時代》編輯,同年發表小說《平原上》。

1983年,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文學話動。並於86年受邀訪美。

1987年調上海作家協會創作室從事專業創作。

1996年發表個人的代表作《長恨歌》,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並且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成為暢銷書。並於2000獲選90年代最有影響力的中國作品。

2001年獲第一屆馬來西亞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獲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最傑出的華文作家”。

2004年《髮廊情話》獲第三屆魯迅文學優秀短篇小說獎。

2011年獲提名布克文學獎。2013年獲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勳章。

2016年12月2日,中國作協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委員。

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2019年年11月,小說《向西,向西,向南》獲得第三屆鐘山文學獎中、短篇小說獎。

《長恨歌》描寫20世紀40年代末期,風雨飄搖中的上海並不知道時代的巨輪即將碾碎繁華舊夢。出生上海弄堂的女中學生王琦瑤非常偶然地被選為“上海小姐”,由此展開了她充滿傳奇和無限變數的人生。描述了舊上海酒醉金迷中的人性顯示與一個女人被四個男人玩弄於股掌之間痛苦掙扎的悲摧命運。

王安憶小說以描寫市井生活為多,生活在市井中的她,始終沒忘記上海已是她生活、學習、工作、駐足的母親地,始終沒忘記上海前後沉淪、發展、繁華的歷史,也始終沒忘了要將海派文化延續和發展的重任。我想,這也許是作家王安憶寫《長恨歌》的寫作意圖吧。

謝謝!祝您生活愉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