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作品裡面所刻畫的是什麼樣的人性?現在是不是仍具有普遍性?

牧影計劃


今天能讀懂魯迅,能比較正確地認識他作品人物的,一是年歲大的,有過舊社會苦難和不幸經歷的人,二是雖年輕,但讀了一些書,對魯迅小說寫的社會背景即人物生存的環境有所瞭解並能理解的人。我看過很少一些人的一點點評論,給我的印象是,真是時過境遷了,真是有很多人讀不懂魯迅,而且也真是難於讀懂魯迅。有些年輕人從他們現在生活經歷所形成的思想出發,去認識和評判魯迅小說人物,那認識如何能準確呢?有人認為孔乙己是知識分子的敗類,好吃懶做,偷,是不值得同情的,既然這樣,那些爬上去,就該讚揚了,顯然這不是正確的觀點。孔乙己的人性的缺點和弱點是社會造成的,要把批判矛頭應對準那個罪惡的社會,孔乙己生在那個倒黴的社會是應該被同情的。還有人說祥林嫂是“邊緣化”的人物,也正是這一認識,讓他們反感於她喋喋不休地說兒子死的那些話。現在人不理解祥林嫂,他們不把她的不幸歸於社會原因,而是歸於不會“來事”,不會處理人際關係。聽說,現在魯迅文章在教材中撤掉一些,由於現實生活演進和年青人對魯迅小說人物認識的“艱難”表現,魯迅小說作品拿下一些也許是合理的。這樣可以充實進一些現代的東西,一些易被他們理解和接受的東西,更有利於他們的成長。


黃泥河子


從古至今的普遍性。


果慈a


魯迅的作品關於對人性的刻畫最多的、最深刻的就是:赤裸裸地揭示國人的人性冷漠,麻木不仁。

在當今社會任然具有現實意義,對於不良現象的批判依然具有普遍性。因為在魯迅的作品背景年代國家處於半封建半殖民狀態,底層國人被壓迫的飢寒交迫,痛不欲生,早已失去了那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之心,只為生計麻木不仁。

而現在雖然社會狀態轉變,國家強大,民眾富足,物質文化空前高漲,生產力大力發展的同時,精神文明缺跟不上節奏,導致一部分民眾道德陣地淪陷。只為自己的利益,無視他人的生命,無視社會道義,依舊冷漠殘忍,麻木不仁。

所以,魯迅先生的作品對於當今社會仍然是莫大的諷刺,其光芒的耀眼程度不亞於那個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