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死得时候赵普在哪里,那段时间赵普都在干什么?

驻足小站看历史


先唠一唠赵普乃何许人也?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州(今天津蓟州)人。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历经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两朝,三拜宰相,对于宋朝初年的政局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赵普早在赵匡胤还算是一方刺史的时候,就已经跟随在他的左右了。宋太祖当初黄袍加身陈桥兵变,就是赵普的谋算。也就是说,是赵普与其他众位将士将黄袍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然后使得赵匡胤走上了皇帝的高位。

天下既定之后,各位节度使手中掌握的巨大兵权便成了赵匡胤心中的心病。赵普此时站出来为赵匡胤出谋划策,最终以“杯酒释兵权”之举,将兵权归于中央,牢牢掌控在皇帝的手中。

从此以后,赵匡胤对赵普极为看重,给了赵普极大的权利,位极宰相。不过后来赵普以权谋私,后来不断有人到赵匡胤面前弹劾赵普,于是赵普的荣宠才日益衰落起来。

赵普罢相之后,被贬为河阳节度使,远离了北宋的权力中心。赵普被贬之后非但没有善罢甘休的想法,反而积极推进着一个惊天动地的计划。被贬后的赵普一边韬光养晦,一边暗中联络那些与赵匡胤存在矛盾的势力(

其中一个最有力的盟友——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以期对赵匡胤发起致命反击。

赵匡胤死的时候赵普在那儿里?那段时间赵普都在干什么?

  • 宋开宝九年(976),赵匡胤病重,眼见时日无多。皇后派出亲信王继恩去召皇四子赵德芳入朝,名为安排后事,实则抢夺皇位。而这个时候,赵光义和赵普更是通宵达旦不敢入睡。而被皇后寄予厚望的王继恩,早已被赵普策反,一出宫门就直奔赵光义府中送信。当时的开封城已经被赵光义和赵普牢牢控制,赵光义得到消息,立即在王继恩的带领下闯入皇宫,皇后见事情有变,只求赵光义不要伤害他们母子。赵光义应允,并许以富贵,挡在赵匡胤面前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此消失。第二天赵匡胤就驾崩了,宋太宗赵光义继位,赵普再度为相,受到赵光义的重用。

淳化三年,赵普以年老多病请辞,太宗不许,命其以宰相之尊在家养病。病情不见好转,同年七月在洛阳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宋太宗赠其尚书令,追封真定郡王,谥忠献。

道听途说,欢迎指正,谢谢!


敢问天涯何处觅知音


赵匡胤的交接班留下千古谜团,无论是兄弟深夜谈话时,说的“好做好做”,还是烛影斧声,柱斧斫地,都让后人浮想联翩,在开宝皇后先召赵德芳不果,被晋王赵光义抢先一步登基,随后发生系列事,只是形势一边倒,没有起什么大的波澜。这时,细心的人便会发现,在这场大争中,少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身影,就是参与陈桥兵变,宋朝丞相,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等事的开国老臣赵普。

事实上,作为赵匡胤心腹重臣,赵普不仅在政事上出谋划策,文定天下,对于赵匡胤与赵光义的微妙关系也有所知,并曾积极参与到立储之事,也有证据证明他是反对传位给赵光义的。不巧的是,在赵匡胤死前这段时间,赵普由于过于骄狂、擅权,打击异己又贪财无厌,弄得赵匡胤恼怒不已,一面扩大参知政事的人员,让薛居正与吕余庆参与进来分割相权,又暗削去其心腹,再一举把赵普送离京城,任河阳三城节度、检校太傅、同平章事。

可见赵光义当上皇帝前后这段时间,赵普正好不在京师,后来见换了新主,赵普也以老病求归京师,赵光义不待见他,政敌卢多逊执掌朝政,也对他加以打击。弄得开国功臣赵普很狼狈。经过平北汉北伐辽国等事,赵德昭死后,赵廷美与赵光义的矛盾渐起时,赵普看准机会,主动向赵光义提醒他有参预知道宋太祖、昭宪皇太后临终顾托之事,即参与《金匮之盟》产生现场,得到赵光义重视,尽弃前嫌,就此重用,直到逝世。


南方鹏


赵普(922年-992年8月14日),字则平。幽州蓟州人。《宋史》记载:“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这大概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由来!

言归正传,后周显德七年(969年),当时禁军最高统帅殿前督点检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史称“黄袍加身”“陈桥兵变”。赵匡胤领兵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可见赵普是北宋的开国功臣,有拥立之功!

赵匡胤听取赵普建议,吸取后周灭亡教训于建隆二年(961年)“杯酒释兵权”,削夺朝中诸将兵权,乾德二年(964年),赵普任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负宰相责任。乾德五年(967年)春,赵普加职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宋史》记载“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说明在位之初,赵普确实是为好宰相。

到了宋太祖后期,赵普开始居功自傲,专权贪婪。有一次宋太祖去看望赵普,也是偶然的发现赵普的床下面有很多的瓶子,极为好奇,于是打开看看究竟,结果发现瓶子里竟然都是一粒粒的小金子,赵普见状也知道了没法隐瞒,就坦白说是吴越王钱俶送的,当时宋太祖并没有什么异常,还打趣说,钱俶大概是觉得朝中的大权决定都是由赵普来定的,于是巴结。这件事情表面上看似没有什么,但是宋太祖毕竟是帝王,心中怎么能痛快,于是暗中开始消减赵普的权利,直到后来赵普违禁运送木材和通婚方面的事情,政敌卢多逊借机弹劾,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赵匡胤将赵普罢相,外放地方节度使。

答案来了:宋太祖驾崩于开宝九年(976年),此时赵普正在河阳三城节度使任上,估计应该在想着如何早日回到权力中央。

当然,赵普的政治生涯远远没有结束,宋太宗赵光义登基后,史载“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三月,普升任太子太保,继迁太子少保。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九月,普升为司徒、梁国公,二次入相。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十月,普再次免相职,出任武胜军(治今河南邓县)节度、检校太尉兼侍中。雍熙三年(986年)春,宋太宗伐辽久未班师,普上疏力谏收兵息战。雍熙四年(987年),普移山南东道(治今湖北襄樊)节度,改封许国公。 端拱元年(988年),普被册封为太保兼侍中,三次出任宰相。”

宋淳化三年(992年)七月十四日,赵普卒于洛阳,享年71岁。太宗赵光义闻讯后,追封他为真定郡王,谥忠献。次年二月,赵普遗体葬于洛阳邙山,结束了辉煌无比又颇具争议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