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追风筝的人》:缺乏陪伴的阿米尔,一生都在追逐

细读《追风筝的人》:缺乏陪伴的阿米尔,一生都在追逐

1

细读《追风筝的人》让我明白了,童年时缺爱,有多么的可悲。

婴孩时期的阿米尔跟哈桑,喝过同一个奶娘的奶,在阿富汗的传统中,两人就是亲兄弟,而两人也确实是亲兄弟。

在阿富汗阿米尔是人人都羡慕的富二代,父亲有权有钱。

而哈桑则是一个仆人的儿子。

身份上的落差,将两个人的性格都注定好了。

阿米尔从小缺乏父爱,有记忆以来,一直都想想起母亲的样子,就算一个不认识的老人,说曾经跟他娘是好友,他也想要结识。

而哈桑则是在满满的父爱中长大。

就算两人的种族身份不高,但是对于生活依旧保有热情,对于该保护的人,不曾退缩。

在一年一度的追风筝节上,哈桑为了可以让阿米尔得到第一名,就算被强暴的时候,也依旧希望阿米尔可以躲远点,越安全越好。

而阿米尔生活得衣食无忧,但是唯独缺少了父爱,为了得到父亲的关注,他在风筝节上跟哈桑说,要把那只蓝风筝带回来。

而阿米尔在寻找哈桑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哈桑被强暴,而他只是躲了起来,巴不得躲的时间越长越好。

缺爱的童年,让阿米尔不曾学会何为勇气。

细读《追风筝的人》:缺乏陪伴的阿米尔,一生都在追逐

2

在依恋心理学上,父亲能教会孩子懂得勇敢,长成健全的人格。

在依恋心理学中,母亲的陪伴是给与,给与孩子成长所需的各种东西,也就是俗称的照顾。

而父亲的陪伴,则是给孩子带来勇气,可以带着他们自由的探索,在成长的路上,让他们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

在未来的人际关系中,表现得更为稳重,外向,融入班级生活更好。

遇见事情不会回避,懂得勇于承担。

阿米尔从小不曾跟父亲建立安全型依恋,在哈桑被强暴的时候,他选择保护自己,但是又一直试图将这段记忆给掩盖过去。

从而让他选择在他生日的第二天陷害哈桑,说哈桑偷了他的手表跟钱。

让哈桑远离了他的生活。

这也成为了阿米尔心中永远的痛,那只蓝色风筝变成了他一生都在追逐的风筝。

缺少跟父亲一起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让阿米尔的人格开始走偏了,成长为回避型人格。

他的一生都在渴望得到父亲的关注,夸奖,肯定。

虽然后期两人的关系修补了很多,但是深埋在阿米尔内心深处的回避,让他受尽了折磨。

最后索拉博的出现,让阿米尔在不断跟他互动中,学会在父亲那不曾学到的勇敢。

细读《追风筝的人》:缺乏陪伴的阿米尔,一生都在追逐

3

而在孩子的童年,就必须依靠父母的陪伴,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长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1. 多跟孩子互动,给与他们足够的关注。

在依恋心理学上,父母跟孩子的互动,不只是告诉孩子,我们至始至终都在,更好的是告诉孩子,不管做什么背后还有父母护着你。

在探索大自然的时候,给与更多的勇气,让孩子有勇气踏出第一步。

2. 带着孩子做,而非说。

育儿过程中,很多家长更多的是告诉孩子,这个该如何做,而非身体力行的告诉孩子,我还可以这样做。

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更多的是要身教。

身教胜于言教。

3. 多给与孩子肯定。

肯定他的作为,让孩子拥有一种被肯定感,原来他这样做,可以得到父母的肯定。

孩子也需要有被需要感。

当孩子的被需要感让他获得愉悦,他就会更想帮助你,虽然有时他可能会帮倒忙,但是也不是非要骂,也可以带着他重新做一次。

当孩子的被满足感油然而生时,下次就会主动给与你帮助。

而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的其实是耐心,让孩子一步一步慢慢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