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处暑诗词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王维《山居秋暝》

王维四十岁以后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开始信佛,所以后人称之为“诗佛”。

开头写秋雨初晴后的“空山”,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天色已渐渐黑暗,皓月当空;群芳已谢,但青松如盖,清冽的山泉淙淙在山石之上流泻。竹林喧声、莲叶纷披,原来是现隐在竹林中的浣女坐着莲舟归来了。《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可是我觉得“山中”比“朝中”好,远离官场洁身自好,所以决然归隐。风光旖旎、风尚淳朴,何不寄情山水怡然自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处暑诗词

● 处暑诗话

先秦

1、诗经·国风·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古代处暑那些事儿】七月流火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火”不是天气热,而是天上的天蝎座α星,天蝎座里最亮的一颗星,发出火红色的光亮,因此古代天文学称之为“大火”星,又叫“心宿二”。每年仲夏午月黄昏,“大火”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而到了七月黄昏,由中天逐渐西降,“知暑渐退而秋将至”,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七月流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处暑诗词

唐代

1、宿建德江【唐】孟浩然(689~740)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古代处暑那些事儿】同样是田园诗派,王维与孟浩然的诗风有什么不同?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孟浩然离乡赴洛阳,漫游吴越,排遣仕途失意,《宿建德江》就是作于此时,羁旅夜泊,日暮添愁。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2、秋思【唐】李白(701~762)

燕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

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

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3、早秋曲江感怀【唐】白居易(772~846)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4、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唐】杜牧(803~约852)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

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

5、乐游原(登乐游原)【唐】李商隐(约813-约858)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古代处暑那些事儿】秋天,夕阳,瑟瑟秋风,萧萧落叶,有什么感受?

古人人到中年,感叹事业无成。初唐大诗人诗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有: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处暑诗词

北宋

1、鹧鸪天【北宋】苏轼(1037~1101)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2、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北宋】王之道(1093~1169)

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

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

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

3、处暑【北宋】吕本中(1084~1145)

平时遇处暑,庭户有馀凉。

乙纪走南国,炎天非故乡。

寥寥秋尚远,杳杳夜光长

尚可留连否,年丰粳稻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处暑诗词

南宋

1、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南宋】张嵲(1096~1148)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犹多壘,余生久息机。

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2、闲适【南宋】陆游(1125~1210)

饮酒不至狂,对客不至疲。

读书以自娱,不强所不知。

一窗袖手坐,往往昼漏移

初非能养生,简事颇似之。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

3、夜书所见【唐】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古代处暑那些事儿】游子思乡,只有儿童无忧无虑

江上的秋风吹来,梧桐树叶子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阵阵寒意。声音,最能触动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4、长江二首【南宋】苏泂(1170~?)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

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长江无六月,大地绝纤埃。

暑向风前退,秋从雨后来

问桐知叶落,修桂待花开。

畴昔扁舟兴,分明欲唤回。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处暑诗词

元明清

1、宿无极县(其一)【元】胡祗遹(1227-1295)

土壤濒瀛海,风烟自一方。

气交才处暑,夜寂便生凉

老水易蒸雨,积阴常胜阳。

妖蝗夺农力,晚稼半成荒。

【古代处暑那些事儿】处暑以后,早晚天气转凉,而春秋容易出现蝗灾

胡祗遹(zhǐ yù)字绍闻,号紫山,磁州武安(今属河北省)人。元初大臣,诗人,精明干练,颇具声誉。

2、处暑后风雨【元】仇远(1247~1326)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3、处暑【明】邓以讚(1542~1599)

燕京除暑夜,楚客望乡心

明月为谁好,修梧自夕阴。

两秋疏定省,一宦竟浮沉。

独坐愁千缕,堪闻远户砧。

4、处暑【明】张穆(1607~1683)

一岁频过处暑天,单衣林麓胜情偏。

田无负郭供公役,邻有藏书借为编。

山市每欺沽酒近,岩居深德种桃先。

宵来疏雨添无赖,尽夜绳床恣意眠

5、元宫词【明】朱有燉(1379~1439)

白酒新进玉壶,水亭深处暑全无

君王笑向奇妃问,何似西凉打剌苏。

6、七夕处暑【清】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雍正皇帝

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

稿成今夕会,泪洒隅年愁。

梧叶风吹落,璇霄火正流

将陈瓜叶宴,指影拜牵牛。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处暑诗词

● 处暑知识

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第14个节气,秋季第二个节气,8月23日前后,农历七月中旬。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有躲藏、终止之意,处暑即“出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炎热离开,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长江以北气温逐渐下降。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秋高气爽,由炎热向寒冷过渡。处暑刚刚走出三伏,需要警惕秋老虎、雷暴活动。

处暑后秋意渐浓,正是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民间向来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就连天上的云彩也疏散自如,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处暑诗词

● 处暑三候

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初候鹰乃祭鸟:鹰被视为义禽,不击杀有胎的禽鸟。秋令属金,五行为义,鹰感到肃杀之气,开始捕击其他的鸟而且一定会先祭之。

二候天地始肃:秋者,阴之始,所以说天地开始肃杀。

三候禾乃登:禾是谷类的总称,稻秫苽粱等等都是禾,五谷开始成热,就叫“登”,五谷丰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