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毀一個孩子,只需三次“看不見”

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有沒有這個印象,就是父母明明在身邊,但就像是個監視者,不交流,只顧著做自己的事情。


陪伴真的只是“陪著”而已。


在最近熱播的高評分電視劇《不完美的她》中,有一幕既溫暖,又戳心:


周迅扮演的林緒之問女兒穆蓮生:“我是不是你想要的媽媽?”


年僅7歲的孩子回答道:“是啊,我也在努力做媽媽想要的女兒呀!”


摧毀一個孩子,只需三次“看不見”


周迅愣了一下:“我想要你做自己,還有你如果有什麼想法,你都可以告訴我。”


蓮生想了想:“任何事情嗎?連這個可以嗎?”


接著她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紙,上面寫著:


1、跟媽媽玩捉迷藏;

2、和媽媽一起做一次飯;

3、和惠奶奶做朋友;

4、如果可以游泳就好了;

5、看海鷗。


對於其他孩子而言,這只是生活常態,可對於蓮生來說,這些小小的心願,都很難實現。


摧毀一個孩子,只需三次“看不見”


原來,蓮生在被周迅收養之前,天天過著擔驚受怕的生活,爸爸去世得早,她從小跟著媽媽討生活。


可媽媽只顧個人的喜怒哀樂,對於女兒的訴求渾然不覺。


她看不見女兒被繼父虐打時的恐懼;

看不見女兒害怕被拋棄時的無助與不安;

甚至看不見女兒小心翼翼討好她時的卑微,更別談看見女兒的小小心願了。


摧毀一個孩子,只需三次“看不見”


當孩子的真實需求,長期不被父母看見,他會一步步將自己封閉起來。


壓抑自己的情感,對任何事情都逆來順受,成為一個內心有“洞”的人,帶來的影響是一輩子的。


被父母看見,是孩子最大的幸運,而不被父母看見,是孩子一生的悲哀。


1


昨天鄰居向我抱怨自己兒子。


她唉聲嘆氣:“不管我去上班還是下班,孩子都沒啥情緒波動,給他打招呼也不理。”


摧毀一個孩子,只需三次“看不見”


“他才三歲啊,不管怎麼討好他,不停給他買玩具買衣服,就是不親近我。照這樣下去,真想把他再送回老家。”


我問:“孩子以前一直在老家?”


她說:“對呀。我不是要上班嘛,就想著他那麼小,誰養都一樣,6個月的時候就讓他奶奶帶走了。後來工作忙,也沒顧得上回去看他。”


摧毀一個孩子,只需三次“看不見”


孩子違背本性,抗拒母愛,漠視母親,這是反常的。


反常的行為背後,必然存在反常的心理。


如果你看不見,這種反常,還會繼續下去。


2


很多父母認為,離開年幼的孩子無關緊要,因為“孩子小什麼也不懂”。


事實並非如此。


據研究,幼兒被剝奪母愛時的痛苦,相當於成人面對親人死去時的悲痛,早期母嬰分離,將對孩子造成嚴重影響。


摧毀一個孩子,只需三次“看不見”


母嬰分離的創傷,不僅體現在幼兒的當下,還可能會影響他之後的成長,甚至一生。


在我們生活中,類似的人,有很多。


童年被拋棄過的人,成年後“很難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


有一個網友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她說自己從小被寄養在外婆家,7歲時回到父母家。


但總覺得自己不屬於這個家,與父母的關係很冷淡。


母親曾主動示好,試圖喚回她們的母女情。


摧毀一個孩子,只需三次“看不見”


我很反感,覺得母親這種做法讓我很有壓力,我渴望被她愛,又特別抗拒她靠近。很矛盾,覺得自己有病。


後來,她讀書,出來工作,發現自己很難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


特別討厭和別人有稍微親密的接觸,遇到喜歡的人,有好感的人,心裡總想,反正會失去,感情不可靠,幹嘛要開始。但又真的很想進一步交往。


已經25歲的她,沒有一個親近的人,感到很絕望。


害怕面臨情感拋棄,就乾脆不開始,這是遭受過心理創傷的人,普遍擁有的心態。


3


為何會如此?


心理學家發現,幼兒與母親分離後,自身情緒會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反抗。


見不到母親,孩子通過哭泣、黏人、尖叫來表達自己的憤怒。


摧毀一個孩子,只需三次“看不見”


這個階段,他害怕、迷茫,到處尋找母親,精神高度緊張。


☞第二個階段是絕望。


孩子變得無精打采,對周圍事物喪失興趣,沒有什麼食慾,偶爾會平靜地哭泣。


他此時思念母親,但對見到母親的期待正逐漸流失。


☞最後一個階段是疏離。


孩子似乎接受了現實,看起來乖多了,不吵不鬧,還會對人微笑,胃口也變好。


這時,孩子好像恢復了正常。


但其實,他在心底,已徹底放棄對母愛的渴求。


只有如此,他才不再痛苦。


摧毀一個孩子,只需三次“看不見”


這也是很多父母,發現被迫分離的孩子,狠心讓他哭幾天,就會恢復正常。


殊不知,這個正常只是表象。


孩子內心,已被看不見的痛苦和絕望,鑿出一個傷口,哪怕有一天癒合,這傷痕也會伴隨一生,時不時就會隱隱作痛,阻礙他再尋新感情。


4


那如果孩子的傷痛已造成,有沒有辦法補救呢?


有,給孩子充足的愛和自由。


但這個過程很艱難。


孩子與母親重聚後,他會偷偷觀察,不斷確認,自己是否可以再次交出情感,給予信任。


摧毀一個孩子,只需三次“看不見”


當獲得充分的愛,孩子會由漠然變得焦慮和煩躁,特別黏母親,並任性發脾氣,挑戰母親底線。


此時我們要明白,孩子的無理取鬧是在發洩內心的痛苦,發洩被拋棄的恨意。


當淤積的恨被清除,他才能再次愛。


這是一個正常的修復過程。


他需要母親給予包容,不斷告訴他愛他不再離開他,如此安全感才會得以重建。


待孩子慢慢放下戒備,就會再次接受母親。


摧毀一個孩子,只需三次“看不見”


5


如若由於某些因素,我們不得不與孩子分離,請將孩子交給他熟悉的固定撫養者,讓孩子對母親的依戀之情進行轉移投射,並把時間控制在三個月之內。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如果被拋棄超過兩次,他內心受到的傷害將無法彌補。


正如陶虹所言:


“孩子給你的是百分百的信任和愛,不要辜負他。”


摧毀一個孩子,只需三次“看不見”


不要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將他推開。


他會因此憤怒,斬斷與這個世界的情感鏈接,陷入孤獨之中。


所以,以愛,迎接他的到來,也以愛,陪伴他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