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室外空气中检测新冠病毒:附在颗粒物上形成“簇”并持久存在

新冠疫情当下,社交隔离少不了,但也有不少人开始走出室外频繁活动了。那么,室外环境中的颗粒物是否也吸附新冠病毒?保持距离就安全了吗?

首次室外空气中检测新冠病毒:附在颗粒物上形成“簇”并持久存在

近日,意大利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在预印本平台medRxiv上发表了相关研究结果,题为“SARS-Cov-2 RNA Found on Particulate Matter of Bergamo in Northern Italy: First Preliminary Evidence”。

首次室外空气中检测新冠病毒:附在颗粒物上形成“簇”并持久存在

意大利研究团队的这项研究表明,不仅仅是室内,室外空气中同样有新冠病毒存在的可能,尤其是疫情严重地区。

他们假设在传播感染期间,SARS-CoV-2病毒可能会存在于颗粒物(PM)上,这一可能性与其它病毒已有的证据一致。

2月21日至3月13日连续3周,研究小组用两个不同的空气采样器采集了来自意大利北部疫情爆发区的贝加莫省一个工业场所的34个空气中PM10样本,并分析得出了第一个结果。

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和波谷地区新冠疫情非常严重,而且该地区空气中的颗粒物(PM)浓度也很高。而空气中的颗粒物,往往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系列负面的影响。

研究人员们通过两次平行PCR分析,在8个滤膜上检测到高度特异性的RtDR基因,在此基础上合理地证明了新冠病毒RNA的存在。

这是第一个初步证据,表明新冠RNA可以存在于室外颗粒物上。也因此表明,在大气稳定和高浓度PM的条件下,新冠病毒可以与室外PM形成“簇”,并且通过降低它们的扩散系数,增强病毒在大气中的持久性。

该初步证据的进一步确认仍在进行中,接下来还需要对新冠病毒的生命力及其吸附在颗粒物上时的毒力进行实时评估等。目前,无法对空气颗粒物上病毒的存在与新冠肺炎爆发进程之间的相关性做出任何假设。

其他要具体解决的问题是——最终可能导致传染的空气颗粒物的平均浓度(如果已确认空气颗粒物可能充当病毒液滴核的载体),甚至在较低的PM阈值下将剂量暴露至最低时,是否可能产生理论上的免疫可能性。

此前,已有不少研究对新冠病毒高载量区域或空间开展过研究,以证明即使在隔离环境下,空气中/物体表面的颗粒物浓度等因素,也会成为传播风险: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一份报告,新冠病毒可以通过医护人员的鞋底传播。相关结果发表在联邦机构的《新发传染病杂志》上。此外,报告还显示,从药房的地板上检测出的阳性率为100%,因为只有医护人员会去药房,而感染病毒的病人不会去。

2月27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华树成教授团队,采集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隔离病房、发热门诊、导诊台等处空气、物表、门把手等样本,检测结果显示,疑似患者隔离区的护士站的表面,以及重症监护病房的空气中,都检测到了新冠病毒。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上月发表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冠状病毒可以在表面上存活长达17天,比以往的研究预测更长。该研究考察了嘉年华邮轮公司拥有的“钻石公主号”和“至尊公主号”船上的基本情况。

编译/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参考来源:

【1】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4.15.20065995v1

【2】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25.20028043v2

【3】https://www.cdc.gov/mmwr/volumes/69/wr/mm6912e3.htm?s_cid=mm6912e3_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