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时间,成就何许命运

​昨天下午四点多,看书看得有些昏昏欲睡的时候,我被突如其来的频率极高的砸门声给惊醒。

打开门以后,被一位素不相识、怒气冲冲的阿姨劈头盖脸的就是一顿骂。

在这位怒气冲冲的阿姨,愤怒且没有条理的责难中,以及被狠狠的扔进我家里的一堆垃圾中,我听明白了她的诉求。

她认定是我从窗子里把这些垃圾扔出去的。而证据是一个快递袋上的602。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在她怒气冲冲的责难的时候,我只是微笑的看着她,可能这反而让她更恼怒了,有时候面对别人的责难时,你镇定或者和颜悦色的表现,反而会让对方感觉是轻蔑。而如果你也和她一样,或者更愤怒的回应的时候,很多人才会觉得你是被冤枉的。

如果是几年前,我确实可能会比她更愤怒,我是一个特别不愿意被人误解的人。如果是被陌生人误解,一般会是很强烈的对抗回去。而如果是熟人、朋友、家人、同事的误解,则会让我非常伤心,而且基本不愿做任何解释,要么愤怒的走开,要么气急败坏,但是说不出话来。

我的变化也就是这两年之间才发生的。

等她稍微停顿的工夫,我跟她说,我这是1单元602,这个快递上是2单元602,阿姨的脸上稍微略过了一丝愧意,她的愤怒让她只看到了602,而忽略了其他的信息。

我说,这乱扔垃圾确实很不好,我和您一起去找他吧。如果按阿姨自己的处理方式,很可能会激化矛盾,而且我看快递上买的东西,这个人应该是个比较年轻的小伙子。有时候,得理不饶人,直接愤怒的指责对方的方式,不光是激化矛盾,解决不了问题不说,还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我们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表达愤怒而已。后来小伙子主动承认了错误,也算是比较圆满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是怎么想通的随后再说,接着说说高空抛物的问题。

现在上海的垃圾分类,让很多上海的朋友极其不适应,但是绝多多数人都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虽然增加了很多工作量,也都能接受。但是高空抛物的现象在很多城市依然普遍存在,前一段时间,就是济南的一栋高层上扔下来三把刀,想想都让人后怕。很多人之所以这么做,一个是懒到了极致,二是觉得我扔就扔了,反正你也抓不着我,别人有人扔,我也可以扔。


如何对待时间,成就何许命运


心理学上的破窗效应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个问题。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很多人说,我们缺乏公共意识,这位阿姨关心公共问题的态度,值得很多人学习。如果不及时制止,因为破窗效应的存在,类似的问题会层出不穷。高空抛物还不像其他问题一样,有时候确实难以监控,光靠法律和警察解决起来成本会很高,而且效果也有限,需要社区、业主共同努力来维护。

其实,破窗效应更明显的例子,是在互联网上。

经济危机之后的前几年,很多人还会想尽各种办法,想改变状况,绝大多数人发现自己的努力徒劳无功,恰巧移动互联网快速崛起,有些人灰心丧气,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了手机上,在手机上表达自己的愤怒,而这种愤怒在不知不觉间一直在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其实是我们的一种心理机制,每个人都有,就像我经常讲的路径依赖理论。自我强化是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悄悄进行的,我们会在自我强化的过程中,选择性的接受信息和刺激,形成一种循环和网络效应。

自我强化本身是个中性词,我们的优点、缺点、情绪,可能都会被我们自己自我强化。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定义为:人的致命缺陷导致的可怕后果。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致命的缺陷,就是钻牛角尖,只用一个视角、一种方式看问题。

很不幸,我们很多人自我强化的都是负面的东西

除了被自我强化出来的愤怒以外,就是好像所有人变得超级没有耐心

看到一个字眼,就直接进入了自己预设的立场和想象的模式,然后就是直接开喷,或者“我以为…..”,当然,看着我有些文章下边的评论,能被他们气笑了,因为他的评论和内容基本没任何关系,或者是骂了半天,其实和我的观点类似。

移动互联网上,这种自由、便捷的表达,让很多人更快的自我强化,以自我为中心,这是非常可怕的。

真的,你可以计算一下自己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我想,结论可能都会让你自己觉得可怕。我曾经跟一个朋友说,给自己设定一个标准,就是每天刷手机不超过4个小时,他一开始不以为然,最后一算一天自己花在刷手机上的时间超过了8个小时,不信的话,你也可以试试。

孔老夫子说:子绝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孔老夫子的这些话,简直就是给现在我们这些一天能把绝大部分时间用在刷手机上的人专门说的。这里我不用传统的解释,用我自己的体会来说说,也是我上边说的,我为什么做出改变的原因:这子绝四,就是说,别总臆想,别总说“我以为如何如何”,别总断言,别总认为“必须如何如何”,别总固化,别总强调“过去一直如何如何”,别总维护自己,别总把自己放在最核心和最高处。

很多人说,在互联网上,怎么做都是我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请记住: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不是说着玩的。

前几年,我们辛辛苦苦做内容,总是被别人抄袭,也向很多平台反应过,但是基本都石沉大海,很多原来坚持做原创内容的朋友,灰心丧气,觉得那些做搬运工的人,做起来又简单又轻松,也就慢慢的放弃了原创,要么做搬运工,要么就是洗稿。

他们觉得,所谓的版权保护,遥遥无期。

但是,从去年开始,各大平台开始重金奖励优质的原创作者,同时打击搬运工,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其实,原因很简单,从技术手段上来说,各大平台通过机器判定绝大部分原创,并没有太大的技术难度,随着版权保护力度的逐步加强,各大平台也迅速跟进,短时间内,这种趋势就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

和这个道理一样,现在越来越蔓延的低俗、辱骂、侮辱性的评论内容,消解的速度可能也会远超我们的想象。最近看到几家平台开始内测相关的软件,可以说现在的技术手段、语义识别能力,纵使中文语义有时丰富到让我们瞠目结舌的程度,语义识别+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人工辅助,绝大部分的类似评论也会被消解掉,再就是网络立法的逐步健全,这种情况应该会在一两年内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如何对待时间,成就何许命运


很多人觉得互联网是自由表达的天堂,其实这是严重的误解了自由的定义

对于自由,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定义。

但是对于真正拥有自由的人来讲,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不想干什么就可以不干什么。

我们绝大多数人认为的自由,更多的是想破除掉地位、金钱、人情等等这些外界因素对我们的束缚,觉得拥有了这些,自己就可以自由了,可以无拘无束了。

这种自由,不仅不会带来幸福感,而可能是噩梦的开始。比如我们前些年经常碰到的暴发户,比如突然中了巨奖彩票,而没有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的人来讲,是可以放任的挥金如土,而全然不考虑,自己是否有驾驭金钱的能力。


如何对待时间,成就何许命运

这就是人的本性,喜欢和讨厌分得如此分明,但是让我们和真相背道而驰。世界的真相很残酷,永远不会是我们想象的模样,弄不懂我们的好恶和真相之间的差别,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

康德说: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头顶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

头顶上的星空,用中国的先哲们的话来说就是天理,也就是天道,而天道看似宏大,其实都是我们可以坚守的那些最基本的道理。而内心的道德准则,就像上边说的,我们迷失在互联网的的自由和自我强化的负面情绪当中,突破他,反而是有些人用以证明自己的自由和个性的一种方式。

时间是天道的一部分,也是你最真诚的朋友,你选择如何对待时间,时间也会如实的回馈给你。看到这的时候,把手机放下,哪怕闭目养神一会,或者发发呆、睡上一觉,可能都是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