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分,馬伯庸力薦:關於活著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豆瓣9.2分,馬伯庸力薦:關於活著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392天

01

前言


我很喜歡讀各種各樣的小童話,比如《活了一百萬次的貓》、《小王子》、《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那些小故事簡單卻深遠,我們看到的往往不僅僅是表面的簡單故事,它能夠延伸出很多很深遠的東西。


《活了一百萬次的貓》講的不僅僅是一隻貓活著與死去的故事,還有關於找到自己的人生寓意;


《小王子》講述的不僅僅是小王子一路的歷險故事,還有尋找生命的“本真”;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講的不僅僅是一個牧羊少年的尋寶之路,還有自我實現的內核。


英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亞歷克斯·希勒(Alex Shearer)所著的《天藍色的彼岸》同樣如此。


講的不僅僅是小男孩哈利死後以幽靈的形式重回人間,向親人告別的故事,更是一部感人的人性寓言故事。


用孩童般清澈寧靜的眼睛來讀,這是一部溫暖與純真的故事;用大人般飽經風雨的眼睛來讀,這是一部有關愛與被愛,珍惜生命的故事。


02

故事梗概


人死後會去哪裡?


在中國民間神話中,相傳有一條黃泉路,一條忘川河,一座奈何橋,邊上有位叫孟婆的婦人在賣孟婆湯,喝上一碗孟婆湯後,以奈何橋為界,開始新的一個輪迴。


而在《天藍色的彼岸》的世界裡,人死後總是先震驚一會兒,抗拒一會兒,然後接受現實,為自己難過一會兒,回想一下自己度過的一生,在心裡跟每一個認識的人告別。然後就能平和的從“另一個世界”奔向 “天藍色的彼岸”,開始新的一個輪迴。


但是對於一些人來說卻有一道坎不容易過,因為還有未了的心願,所以有些人還不能奔向“天藍色的彼岸”。


小男孩哈利就是因為還有未了的心願,才會滯留在“另一個世界”中。


1、“誰都不明白自己死後應該做點什麼。——就像人們不知道自己活著應該幹什麼一樣。”


死於一場交通事故的哈利,死後就發現自己在“另一個世界”隨著人群排著長長的隊,等上老長老長的時間才能進行死亡登記。


在這裡,有人常問:“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死的意義是什麼?”這跟好些人活著的時候,老在書裡寫“什麼是活著的意義”差不多。


餘華《活著》有個觀點認為,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出一套既定的人生軌跡,人活著就是解決衣食住行、婚嫁、養育後代和贍養老人,然後死去。


人們常常是順著活著的慣性一路走下去,很多人忙了一輩子也苦了一輩子,也沒有想明白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2、“我特別懷念那種感覺。風吹在臉上。也許你還活著,根本沒把這當回事。但我真的很想那種感覺。”


哈利在漫長的等待中認識了去世150多年的小男孩阿瑟。阿瑟從來沒見過他的媽媽,一直拿著媽媽衣服上的一個紐扣,在“另一個世界”找媽媽。


只有完成這個心願,阿瑟才能去天藍色彼岸。經驗豐富的阿瑟帶著剛死不久的哈利偷偷溜回了人間。


人們常常過分地為生活未雨綢繆,或者對擁有的東西視而不見,不管是哪種情況,都忽略當下,一味的追求還未得到的東西。


豆瓣9.2分,馬伯庸力薦:關於活著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3、“知足者常樂”,“隨遇而安”,如果你不能“做你所愛的”,就必須“愛你所做的”,我覺得這就是真理。


溜回人間的哈利來到了自己曾經的學校,坐在學校的大門,看著門口的大樹,感覺怪怪的,說不清楚——難過,期待,感覺還是活著好。


這麼坐著想著,哈利突然想清楚了一個真理:


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想明白自己喜歡做什麼,即便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又不是都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都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有些人常常四處跳槽,三分鐘熱度,或者邊埋怨邊麻木地工作。


4、“你不在了,但生活還在!”


走進學校,哈利發現:


自己的座位沒有佈置成聖地,大衣掛鉤也沒有嵌上黃銅牌,而是全被一個新來的同學佔用了;


好朋友彼得也開始和自己的死敵踢球;


球隊沒有他這個中鋒也照樣連贏三場比賽;


老師的聲音裡也沒有為失去“最優秀的學生”而悲痛


......


他發現失去了自己的世界並沒有自己幻想般不再正常運轉。


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很重要,過分在意家庭、單位、社會的眼光,不是過分偽裝就是做些違心的事情。


5、“在你睡覺前,決不能生氣或敵視任何人,特別是不要敵視你所愛的人。因為你有可能今天晚上一躺下,明天早晨就再也起不來了。”


哈利死前和姐姐雅丹大吵一架,說了很多傷害姐姐的話。哈利死後,最惦記的事情就是向姐姐道歉。


“我得原諒雅丹,並得到雅丹的原諒,我不能讓雅丹在餘生中總是悔恨她對我說的最後一句話”。只有完成這個心願,哈利才能奔向“天藍色的彼岸”。


《超級演說家》中有一期是寇乃馨演講的《別對你愛的人飆狠話》,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每個人都會犯這樣一個錯誤,對外人總是和顏悅色,卻將最差的脾氣和態度留給自己親近的人。


豆瓣9.2分,馬伯庸力薦:關於活著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03

結語


故事的最後,哈利完成了自己的心願,阿瑟也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媽媽。


他們一起到達了“天藍色的彼岸”的盡頭,成為天藍色海洋的一部分,獲得新生,成為新的思想、新的人。


作者亞歷克斯·希勒(Alex Shearer)通過這個小童話,延伸出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


1、活著的意義。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不知道答案倒也無妨。對於不同的人,答案肯定千差萬別。


不過沒關係,我們只要確認一個大致的方向就行了,當我們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過去的碌碌無為而羞恥,足矣。


2、珍惜當下。


人們常常對擁有的東西視而不見,一生都在追求得不到的東西,簡而言之就是永不知足。如果人生總是盯著、想著那些得不到的東西,又有何幸福可言。


珍惜當下吧,正如那句名言所說,你所浪費的今天,是許多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厭惡的現在,是未來的你回不去的曾經。


3、做你所愛,愛你所做。


人若是能做著自己所愛的工作,那一定是上天的特別眷顧。這也說明做你所愛總是不容易的。


但愛你所做卻是可以通過努力實現的。


我們可以試著為自己的工作設定一個個小目標,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目標時所獲得的成就感和自信,也許能夠幫助我們慢慢愛自己所做。


4、別過於在意他人的眼光。


每個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這是天性。在各自的世界裡,自己當然很重要了。但這也說明,在別人的世界裡重要的也只是他們自己,而不是你。


所以,不要過於看重自己在別人心中的位置,也別過於在意他人的眼光。


5、不要對自己親近的人說狠話。


被偏愛的總是有恃無恐,但長期失衡的關係,總有一天會走向兩敗俱傷的局面。


人都是會受傷害的,每一段關係都是需要經營和呵護的,否則時間久了,就會造成裂痕。


用心呵護你擁有的每一段關係吧,這樣才能將一段關係長久的維持下去。


喬布斯說過這樣一段話:


“死的意義就在於讓我們知道生的可貴。一個人只有在認識到自己是有死的時候,才會開始思考生命,從而大徹大悟。


不再沉溺於享樂、懶散、世俗,不再沉溺於金錢、物質、名位,然後積極地去籌劃與實踐美麗人生。”


關於活著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作者:肖燕青,精讀讀友會會員。習慣性讀書,習慣性跑步,又很愛音樂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