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掃六合:秦國究竟是如何走向統一的?

在公元前635年的秋天,嬴任好就夥同姬重耳,兩國聯軍進攻位於秦楚之間的楚國僕從國鄀國。這場戰役以秦國大勝而結束,不但鄀國國都商密開門投降秦國,楚國的地方長官鬥克和屈禦寇也被秦軍俘虜。姬重耳同樣出兵南下,但沒有得到任何好處,這應該是姬重耳利用此次機會對嬴任好報恩。

秦王掃六合:秦國究竟是如何走向統一的?

不排除嬴任好和姬重耳之間有鉤心鬥角的舉動,但他們首先代表的是各自的國家利益,為了對抗超級大國楚國,秦晉協同合作,救晉就是救秦,救秦就是救晉。在春秋時代最著名的戰略性大決戰——城濮之戰中,嬴任好就派出兒子小子憖率兵來到城濮,配合晉軍的正面作戰。

一、嬴任好有長處也有短板

秦國與晉國結盟的九年時間裡,是秦國戰略生存空間最為舒適的九年,雖然秦國對外沒有發動大規模戰爭,但在有利的國際形勢下,嬴任好有充足的時間與空間積蓄國力。

秦王掃六合:秦國究竟是如何走向統一的?

不過嬴任好最大的戰略短板是他的思維似乎有些跟不上形勢的急驟變化,公元前628年,在位僅九年的晉文公姬重耳去世,性格強硬的晉襄公姬歡即位,而嬴任好依然沉浸在與姬重耳友好合作的迷夢中不能自拔。姬重耳對嬴任好感恩戴德,但姬歡對嬴任好並沒有什麼感覺,而且姬歡急於在國內外立威,他不想活在嬴任好的陰影之中。

關於秦晉反目成仇,最典型的一次事件就是發生在公元前627年的殽之戰,是役,秦軍被晉軍打得鼻青臉腫,秦軍三大將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被生擒活捉,秦軍被全殲,一個也沒逃出來,嬴任好在江湖上丟盡了臉面。

如果追究此戰的責任,嬴任好是要負主要責任的。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嬴任好輕視姬歡,以為不過是個黃口小兒,就像五代十國的北漢皇帝劉崇輕視新即位的後周皇帝柴榮,結果在高平被打爆頭。

事件的起因是嬴任好想趁晉文公去世之際,獨吞鄭國,在當年出重兵準備奇襲鄭國。對於這場莫名其妙的戰爭,百里奚和蹇叔是堅決反對的,理由是千里襲人,罕有得利者。

秦王掃六合:秦國究竟是如何走向統一的?

嬴任好急於滅鄭,應該是對姬歡即位後的晉國外交政策不太放心,但嬴任好最大的失招還是他不應該在滅鄭失敗後順手牽羊般地滅掉了晉國的屬國滑國。這極大地激怒了姬歡,因為晉文公剛死沒多久,棺材還沒下地,嬴任好就突然來這一手,自然會被姬歡認為這是對他的冒犯。姬允急於在國內立威,而且來自晉國統治層的壓力也迫使姬歡不得不對嬴任好展示強硬手段。

這場殽之戰,是嬴任好自出道江湖後遭到的最大一次慘敗,這也幾乎終結了秦國向東發展的勢頭,有晉國在,嬴任好在東線已經沒有擴張地盤的機會。

嬴任好身上有許多讓人欣賞的優點,其中一個優點就是他知錯能改,而且很大度地把殽之戰敗的責任都全攬到自己頭上,並通過外交手段把孟明視等大將從晉國撈了回來,真誠地向他們道歉,並官復原職,在最大限度上挽回了嬴任好因為殽之戰而在秦國國內有些下跌的人望。

二、究竟是自我反思還是在作秀?

嬴任好的軍事能力,不客氣地講,在春秋時代只能算是中等,比劉備好不了多少,但他最擅長的卻是在隊伍中搞思想政治工作。公元前624年,吃了三年苦膽的嬴任好率兵伐晉,以破釜沉舟之勢殺入晉國腹地,將晉軍打得落花流水,狠狠地出了一口惡氣。不過最精彩的橋段還是在戰勝後,嬴任好在殽山的舊戰場為殽之戰的秦軍將士發喪招魂,並穿上喪服,痛哭三日。

秦王掃六合:秦國究竟是如何走向統一的?

可以說嬴任好這是在作秀,但至少他對秦軍將士發表的公開檢討是出自真誠的,嬴任好淚流滿面地站在將士們面前,對自己當初不聽百里奚和蹇叔的良言導致殽之敗表示非常後悔,以後要聽人言吃飽飯,並立誓為證,有再犯者,天人不佑。

嬴任好的自貶,不禁讓人想到了一代雄主漢武帝的輪臺罪己詔,以劉徹的強梟性格,能在晚年反思自己的錯誤,是非常不容易的。雖然有些帝王也假模假樣地下詔罪己,但盡說些不疼不癢的廢話,逢場做戲而已,嬴任好和劉徹都是發自肺腑地對自己進行反思,他們所考慮的不是所謂維護皇權的尊嚴,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讓天下公眾監督自己,避免以後再犯類似的錯誤。嬴任好待人真誠,不摻雜私貨,他的表態讓士大夫們非常感動,"君子聞之,皆為垂涕",更不用說心地純真如明月的三軍將士了。當然,嬴任好知道此次認錯,會在江湖上增加對他的印象分,有利於鞏固統治,但不能說他是在表演。

孟明視是秦國的超大號重臣,以孟明視的能力,放在晉、楚等國都能找個鐵飯碗。但嬴任好不惜血本把孟明視從晉國救回來的舉動,徹底征服了孟明視。

三、統一之路的開闢

嬴任好對高端人才愛護有加,不像《三國演義》中的劉皇叔摔孩子那麼虛情假意,這是他用人的一貫思路。在孟明視回國後,秦國輿論都要求嬴任好殺掉殽之敗的頭號罪人孟明視,嬴任好主動攬過:"是孤之罪也!"為君如此,怎能不讓人傾心竭力以死效忠?

如何才能用好人才?做好兩點就可以了,一是給予人才充分的施展空間,不要疑人還用;二是勇於擔當,替下屬攬過。正如《左傳·文公三年》稱讚嬴任好的那樣:"嬴任好用人向來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孟明視之所以盡忠於嬴任好,是因為嬴任好能反思自己的錯誤。"

三國大博弈的歷史證明,在實力較弱的情況下,劉備之所以能鼎足三分天下,靠的就是"人和",最大限度地鞏固國內執政基礎,這也是蜀漢能屹立五十年不倒的重要原因。

在春秋中前期,晉、楚、秦小三角格局中,晉類似曹操得天時,楚類似孫權得地利,秦類似劉備得人和。嬴任好深知這一點,秦國力偏弱,如果內部再亂七八糟,那乾脆就別玩了。

秦國的發展戰略和蜀漢非常相似,曹操得中原,孫權得江東,劉備只能朝西南方向發展,得南中,遂霸一方。嬴任好面臨著同樣的局面,向東有晉,向南有楚,根本沒有力量進行戰略突破,嬴任好只能向西發展。

秦王掃六合:秦國究竟是如何走向統一的?

本篇開頭講過,秦國的西線只有犬戎等部落,由於還沒有形成國家化,整體實力不如秦,所以嬴任好避開晉、楚之鋒,主攻犬戎的戰略是正確得當的。史稱:"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在滅戎之前,秦國的軍事實力偏弱,這可能和秦人的農耕習慣有關係。但自滅戎之後,秦軍的戰鬥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因為犬戎部落民風剽悍,作戰勇猛,是冷兵器時代非常受歡迎的兵源之一。一百年後,吳國滅楚,楚臣申包胥哭求秦國出兵復楚,如果秦軍沒有融入犬戎兵的強悍作風,是很難想象能把當時最為剽悍的吳人打退的。對於秦國由弱小變強大,史家多歸功於秦惠王接受司馬錯的建議伐蜀,使秦國一躍成為一線強國,實際上嬴任好的"霸西戎"起到了同樣的效果,只不過不為後世所重視。

秦國的統一之路,可以分為三個大階段,由後往前說,分別是秦昭襄王百戰削趙、魏,秦惠王用商鞅變法、伐蜀擴地,秦穆公向西闢地千里。從這層意義上講,秦穆公才是秦國拉開統一大幕的第一人。

秦王掃六合:秦國究竟是如何走向統一的?

雖然嬴任好在公元前621年去世時,按照舊制殺了一百五十七人陪葬,特別是三位賢臣奄息、仲行、針虎的殉葬,受到了歷史的集中炮轟,當時人就作詩諷刺,就是《詩經·黃鳥》。

不過按西漢人匡衡的說法,這麼多人給嬴任好殉葬是他們自願的,"秦穆公貴信,而士多從死"。一般奴隸主掛掉後會殺奴隸陪葬,但匡衡所說的"士"顯然不是指沒有獨立人格的奴隸,而是春秋時的士階層。

再者,奄息等三人殉葬是因為他們在和嬴任好喝酒時,嬴任好說了句"生共此樂,死共此哀",所以奄息等人許諾等公死後殉葬,並非強迫。清人趙翼評價這件事時說:"(三人)皆從死,則是出於三子之自殉,而非穆公之亂命矣。"

退一萬步講,即使給嬴任好陪葬的是被強迫的奴隸,也不能一味炮轟嬴任好殘忍好殺。殺奴隸殉葬是當時的社會風氣,大家都這麼玩,最多是五十步笑百步,誰也不乾淨。

結語

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雖然秦始皇嬴政統一了天下,但僅僅只過了16年秦王朝就徹底的覆滅了。

參考文獻:

《春秋》

《三國志》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