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教你学会如何正确地“生气”

一部电影,教你学会如何正确地“生气”

愤怒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绪,喜怒哀乐,人皆有之。生活中,我们会在各种各样的情境中被惹怒。从孩童时期起,我们就被教育要温和有礼,遇到事情的时候要学会忍让,我们很少有机会去正确地面对愤怒和表达愤怒,因为“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在很多人看来,愤怒是一种低级的情绪。每当我们看见一个人情绪失控地发怒的时候,我们就会给他贴上一个标签——“情商低”,然后避而远之。所以为了培养好人缘,很多情商管理书籍会教你如何“控制”愤怒,成为一个平和的“有修养的人”。

很多父母也害怕孩子生气,害怕自己对孩子生气,因为“愤怒”代表失控,会让大家都很累。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假装做一个好妈妈,回避孩子的愤怒,用转移注意力等方式,让孩子“无视愤怒”。愤怒在生活中、家庭里都俨然是一个面目狰狞的“不速之客”。

显性的愤怒看起来如狂风暴雨,看起来那么地可恶。而许多隐性的愤怒,更有着不容忽视的破坏力。那些“看不见的愤怒”并没有真的不存在,而是在等待某一个神秘的时机,突然地来临,而这种破坏力可能如飓风一样,产生骇人的后果。

然而,正如很多心理学书籍里揭示的那样“每一个愤怒的成人背后,都有一个受伤的孩子。”

也许,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好好先生”/“好好女士”,都是跟这部电影的主人公一样,是一个活得很累的“绅士”/“淑女”,他们最需要的是上一堂愤怒表达课。

一部电影,教你学会如何正确地“生气”

愤怒管理 Anger Management (2003)

今天,想给大家推荐一部自己看过很有启发的电影《愤怒管理》,相信看完后,大家会对“愤怒”这件事有新的认识。

影片讲述了一个看起来“霉运连连”的故事:主人公戴夫有着温文尔雅的外表,在一次飞机旅行中,他“被冤枉”情绪失控打了空中小姐,然后被“严厉”的法官判定送去参加一个“30天的情绪管理课程”。心理医生巴迪采用了许多“非常规”的方法,帮他一步步认识自己的愤怒,认识自己,从而不断走向成长。

童年的戴夫,因为被玩伴嘲弄,在大庭广众之下被脱了裤子,并被嘲笑而留下了自卑的心理阴影而不自知。

一部电影,教你学会如何正确地“生气”

当戴夫被送进“抓狂训练班”的时候,他显然觉得这是个误会,因为连他自己都觉得自己是一个随和的人。

一部电影,教你学会如何正确地“生气”

事实上,他在他心理上有很多隐藏的跟愤怒有关的“黑洞”

他无法在大庭广众之下与女友亲吻,表达对她的爱。

他对一直剽窃他功劳,却始终不给他机会的上司唯唯诺诺,敢怒不敢言。

他对女友身边的异性有着强烈的妒忌心,却又努力隐藏。

他对于身边“惹怒他的人”始终克制,却又倍感痛苦。

他心里怨恨那个曾经在大庭广众脱光衣服嘲弄他的玩伴,却又无法去谴责他。

当心理医生巴迪告诉他,他是一个“非典型抓狂症候群”,他吃惊得下巴都要掉下来了。

巴迪说:“愤怒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发飙型,一种是潜伏型。前者是那个因为店员不接受折价券就发飙的莽汉;而后者就是那个店员,每天都在百般忍耐,有一天终于抓狂杀死每个人。”而巴迪认为,戴夫正好是后者。

一部电影,教你学会如何正确地“生气”

在30天的一对一课程中,虽然戴夫不断逃避抵触,甚至觉得巴迪是个“疯子”,但巴迪却用自己的各种“奇招怪招”一步步成功地释放了戴夫心中的怒火,把他变成了“正常的戴夫”。

第一步,“等你平静了再往前走”,学会“放轻松”。

在课堂上,巴迪问戴夫“你是谁”,在戴夫的回答中,巴迪观察到他性格的特点:自卑、缺乏安全感。所以在“一对一”的魔鬼训练课程里,巴迪让戴夫给他煮早餐,然后故意对他发火;在戴夫急冲冲开车去上班的路上,让他停在路边唱歌恢复平静;在戴夫的上司面前,不断揭穿他的“谎言”;甚至带他去找“人妖”,让他“学会和男人相处”。

一部电影,教你学会如何正确地“生气”

巴迪甚至“亲身示范”自己是如何发怒的,以引导戴夫学会表达。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他学会正常释放出情绪,做到真正的放松。

一部电影,教你学会如何正确地“生气”

第二步,让他变得自信。

巴迪带戴夫去酒吧,让他学会跟美女搭讪。巴迪教他用幽默而露骨的语言来展示自己的男性魅力,这无疑是戴夫的弱点。但在巴迪的激发下,戴夫成功搭讪了美女。

一部电影,教你学会如何正确地“生气”

有趣的是,这个看起来性感的美女,内心也同样有着戴夫一样的不自信。因为曾经的“阴影”——“前男友嫌弃她像猪”,而在心里认定自己是一个不美好的人。当戴夫拒绝和她发生关系,她立刻歇斯底里地发怒,指责戴夫也跟她的“前男友”,一样,明明是嫌弃他,却故意以“有女友了”来拒绝她。

紧接着,巴迪带着戴夫去找小学欺负他的同学“算旧帐”,这是在真正撕开戴夫的“伤疤”。

一部电影,教你学会如何正确地“生气”

这个顽劣的旧同学早已经“皈依佛门”,按戴夫的话说“怎么好意思再找他算账呢?”。在巴迪的坚持和挑唆下,时隔25年后,戴夫终于成功地回击了对这个曾经带给他心理阴影,并且至今还在嘲笑他的旧同学。

一部电影,教你学会如何正确地“生气”

他们一路飙车而走,欢声笑语,为戴夫终于成功驱除这个“心魔”而一同振奋不已。

一部电影,教你学会如何正确地“生气”

这时候的戴夫,真正发自内心地,和他的这位“心灵导师”,心灵上发生了美好的碰撞和交融。这时候的他们,不再像“病人与医生”的关系,是抵触怀疑和逃避,而是像“两个彼此了解的好朋友”一样,“惺惺相惜”,可以分享“成功”的喜悦。

第三步,让他建立起真正的安全感。

巴迪劝说戴夫和他女友分手,然后假装自己插足,激起戴夫的内在潜力,最终走出了他内心的牢笼。

一部电影,教你学会如何正确地“生气”

他克服内心的胆怯,勇敢地对上司说出了埋藏在心底多年的愤怒——自己应该被升职。

他勇敢地跟过去的自己告别,做出了自己一直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在洋基球场当众向女友求婚,与女友真正建立起相互信任的依恋关系。

一部电影,教你学会如何正确地“生气”

戴夫终于弄明白了巴迪说的“发飙”和“抓狂”不是一回事。因为前者是勇敢地释放自己的愤怒,而后者是在拼命压制自己的愤怒。前者是一种主动的情绪宣泄,而后者是一种被动的自我惩罚。

最后的,戴夫学会“放轻松”地生活,甚至学会了幽默和搞笑。

这是一部很独特的电影。它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愤怒。虽然过去的所知所学都告诉我们应该学会“压制愤怒”,但这部电影却告诉我们要

“以怒制怒”

虽然影片对于“如何真正地消灭愤怒”这个课题没有做很太多深入的描绘,也没有大段的“智慧语录”去告诉你所谓愤怒管理的真谛。而只是做为一部喜剧,在让人们哈哈大笑的同时,给人们一点“有用的提示”,让我们重新去认识“愤怒”,带我们思考如何走出愤怒的盲区。

01当愤怒的时候,是应该表达,还是压制?

愤怒作为婴儿感受到最早期的情绪之一,是一个非常自然的情绪。孩子因为自身能力受限,种种行为都要依赖他人,挫败感会让他自然而然地产生愤怒。

而当我们步入成人的时候,同样地也会面临被忽略、期望受损、感觉被侵犯、能力不达等种种情境,都会让我们产生愤怒。

当我们面临愤怒的时候,常常会有两种不同的选择。

一部电影,教你学会如何正确地“生气”

第一种是选择释放愤怒,这是一种防御本能,将问题指向了别人,同时很好地阻止别人进入自己的内心。

第二种是选择了压制愤怒,将问题指向了自己。一方面在心里认定自己的胆怯和懦弱,自责自己不去表达;另一方面又期待自己的隐忍换来别人的理解和改变。当自己的隐忍没有得到期望的结果时,会产生自己是“无用的”和别人是“无情”的这两种错误信念。

压抑的愤怒会不断消耗我们内心的能量,在等待时机爆发,从而产生惊人的负面后果。

有多少路怒症和激情犯罪者,平时都是一个和善的面目,而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就可以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成为他们“启动愤怒之门”的按钮。

愤怒其实是一种可以推动问题解决的积极力量,但如果一直隐而不发,犯错的人也许永远一无所知,更谈不上和你的需求对话,跟你的伤害道歉。

02表达愤怒是否代表完成了心理释放?

如果你以为愤怒只是“发了一通脾气”就完事,那你就错了。表达愤怒,需要充分地表达出愤怒后面的情绪。就是清楚地让对方知道,你为什么生气。愤怒很容易被感知,但愤怒后面隐藏的情绪却常常让人一头雾水。愤怒常常是其他情绪的衍生情绪,比如悲伤和羞愧,而愤怒的根源只有自己知道。

一部电影,教你学会如何正确地“生气”

所以巴迪教戴夫的不是去学会发脾气而已。他还让戴夫明白,他内心真正愤怒的原因,是他对兢兢业业工作得不到应有回报的失望;努力想保持美好却被同学捉弄的羞愧;因为自己的不安全感而对女友的不信任的沮丧。

只有充分地表达愤怒的具体原因,然后才能再往前一步,明确地告诉别人,你的底线是什么,你的需求是什么。

假如我们身为父母,我们就应该告诉我们的孩子,父母可以生气,他们也可以生气。同时带领他们一起去探究:“我们为什么会生气?生气的表面原因和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从而让孩子真正地理解和接纳愤怒,从而在愤怒的契机中认识到真正的自我,懂得换位思考,了解彼此的需求。

03建立合理的期望,形成健康的沟通模式。

很多情绪管理的书籍都告诉我们如何在愤怒的时候觉察,然后通过调节呼吸等方式控制情绪。电影里也有类似的情节,当训练班的人要发怒的时候,巴迪让他们一齐在心里默念“古日福拉瓦”。然而,我们都知道,多数人在愤怒的时候,是很难控制住的。

更有效地方法是,学会在与人交往中,不断认知自己的需求,和他人的界限,并且明确地让对方感知到。这也是避免与人冲突,从而产生愤怒的根源。

一部电影,教你学会如何正确地“生气”

我们要知道“哪些事情是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哪些事情是我们的底线。”也尽量在言行中传递出相关的讯息。同时我们要告诉自己,“即使别人知道你的期望,不代表一定会满足”,当我们面对失望或者伤害的时候,还可以更多地寻求方法,而不是只用情绪本身来抗争。

学会非暴力沟通,学会展示自己的内心,而不只是用拳头跟别人交流。

这个世界不是靠大家都假装和善,努力克制就可以和谐美好的。更多的是需要每一个人勇敢“show出你自己”,给别人了解你的机会;更多的是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界限分明的人,不给别人侵犯你的机会;更多的是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上,学会尊重和宽容,不轻易僭越别人的底线。

希望我们的身边可以少一些“背着炸药包”的“好好先生”和“好好女士”,大家都轻装上阵,勇敢做自己,也被世界温柔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