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學瓊林原文+註釋+譯文,易讀易憶,古代的百科全書(1)

《幼學瓊林》是駢體文寫成的,全書全部用對偶句寫成,容易誦讀,便於記憶。全書內容廣博、包羅萬象,被稱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書中對許多的成語出處作了許多介紹,讀者可掌握不少成語典故,此外還可以瞭解中國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風俗禮儀、生老病死、婚喪嫁娶、鳥獸花木、朝廷文武、飲食器用、宮室珍寶、文事科第、釋道鬼神等諸多方面的內容。書中還有許多警句、格言,至今仍然傳誦不絕。

《幼學瓊林》卷一 天文

【原文】 混沌(01)初開,乾坤始奠。 (02)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03)者為地。 日月五星(04),謂之七政(05);天地與人,謂之三才(06)。 日為眾陽之宗(07),月乃太陰之象(08)。 虹名螮蝀(09),乃天地之淫氣(10);月裡蟾蜍(11)是月魄(12)之精光。

【註釋】 (01)混沌:天地未形成之前的元氣狀態。 (02)氣:指元氣。 (03)凝:結也。 (04)五星: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05)七政:太陽、月亮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合稱。 (06)三才:天、地和人的合稱。才,指有能力的事物。古人認為,天地能生養萬物,而人則是萬物之靈,可與天地並立,因此合稱三才。 (07)眾陽之宗:主宰著所有陽性事物。宗,宗主、主宰的意思。 (08)太陰之象:極盛陰氣的形象。太,極大、極盛的意思。象,形象、象徵。 (09)螮蝀:虹的別名。 (10)淫氣:陰氣、邪氣。 (11)月裡蟾蜍:傳說后羿從西王母那裡求得不死之藥,其妻嫦娥竊食成仙,奔向月宮,化為蟾蜍。 (12)月魄:指月亮上黑暗無光的部分。

【譯文】 混沌的宇宙,元氣一經開闢,天地陰陽便有了定位。輕清的元氣向上浮升而形成了天,厚重混濁的部分凝結在下面便形成了地。 太陽、月亮及金、木、水、火、土五星並稱為七政。天、地和人合稱為三才。太陽是眾多陽氣的宗主,月亮是太陰的精華象徵。 長虹又稱為蟲帶蟲東,是天地之氣交匯浸淫而形成的;月宮裡的蟾蜍,是月亮的精華所凝聚而成的。

【原文】 風欲起而石燕(13)飛,天將雨而商羊(14)舞。 旋風名為羊角(15),閃電號曰雷鞭(16)。 青女(17)乃霜之神,素娥(18)即月之號。 雷部(19)至捷(20)之鬼曰律令(21),雷部推車之女回阿香(22)。 雲師系是豐隆(23),雪神乃是滕六

(23)。 歘火、謝仙(24),俱掌雷火;飛廉、箕伯(25),悉是風神。

【註釋】 (13)石燕:形如燕子的石塊,傳說遇雨即飛,雨止復化為石。 (14)商羊: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鳥,只有一足,能招大雨。 (15)羊角:旋風旋轉時的形態,像羊角。 (16)雷鞭:古人認為雷以電為鞭,見《淮南子·天文訓》。 (17)青女:神話傳說中主管霜雪的女神。 (18)素娥:指嫦娥。 (19)雷部:神話傳說中天神的一個部門,主管布雨興雲,滋培萬物。 (20)至捷:跑得飛快。 (21)律令:周穆王時人,善走,死後為雷部之鬼。 (22)阿香:雷部推車的女鬼。 (23)豐隆、滕六:神話傳說中天神的名字,分別主管雲和雪。 (24)欻火、謝仙:神話傳說中掌管雷火的鬼。 (25)飛廉、箕伯:神話傳說中的風神。

【譯文】 風將要揚起的時候,石燕就成群的飛起;天將要下雨的時候,商羊(一足鳥)就會出來飛舞。 盤旋屈曲的狂風,彷彿彎曲的羊角,閃爍的電光劃破長空,如同雷神揮動著鞭子;青女是主管降霜的神靈,素娥就是嫦娥,也是月亮的別名。 雷部裡行動敏捷且能迅走如飛的鬼叫做律令,專管雷雨推車的女孩叫做阿香。世人稱雲神為豐隆,雪神為滕六,欻火和謝仙都是掌管雷火的神祇,飛廉、箕伯則是風神。

【原文】 列缺(26)乃電之神,望舒(27)是月之御。 甘霖、甘澍,僅指時雨(28);玄穹、彼蒼(29),悉稱上天。 雪花飛六出(30),先兆豐年;日上已三竿,乃雲時(31)。 蜀犬吠日(32),比人所見甚稀;吳牛喘月(33),笑人畏懼過甚。

【註釋】 (26)列缺:神話傳說中的閃電神。 (27)望舒:神話傳說中給月亮駕車的神。《淮南子》載:“月御曰望舒。” (28)時雨:有益於農時的好雨。 (29)玄穹、彼蒼:上天的別稱。 (30)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名六出。 (31)晏:時間很晚。 (32)蜀犬吠日:四川盆地群山環繞,空氣潮溼,雲籠霧罩,那裡的狗不常見太陽,一見到太陽就狂叫不止。常用來比喻少見多怪。 (33)吳牛喘月:吳牛,指江淮一帶的水牛。吳地天氣炎熱,水牛怕熱,見到月亮以為是太陽,所以心生懼怕,不斷喘氣。形容人因疑心而過分懼怕。

【譯文】 列缺是照耀電光的神靈,望舒為月宮裡的御車之神;甘霖和甘澍都是指及時雨;玄穹和彼蒼都是上天的通稱。 飄飛下來的雪花都是六角形的,可以用來預卜年歲的豐收;太陽昇起已有三竿的高度,表示時候已經不早了。 蜀地(四川)因山高少日,所以當地的狗看見太陽,就對著太陽狂吠,是比喻人見識太少,少見多怪。 吳(江蘇)地的水牛看見月亮便氣喘吁吁,用來嘲笑世人恐懼得太過分了。

【原文】 望切者,若雲霓之望(34);恩深者,如雨露(35)之恩。 參商(36)二星,其出沒不相見;牛女兩宿(37),惟七夕一相逢。 后羿妻,奔月宮而為嫦娥;傅說(38)死,其精神託於箕尾(39)。 披星戴月,謂早夜之奔馳;沐雨櫛風(40),謂風塵之勞苦。 事非有意,譬如雲出無心;恩可遍施,乃曰陽春有腳(41)。

【註釋】 (34)雲霓之望:雲出現在雨前,是下雨的徵兆,即非常盼望下雨。霓,即虹,出現在雨後。 (35)雨露:古人認為夜氣之露是上天降下的祥瑞。 (36)參商:參星與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沒,互不相見。傳說高辛氏(帝嚳)的兒子中,老大叫閼伯,老四叫實沈,兩人都很聰明,但互相不服,爭鬥不已,於是高辛氏找到堯帝,請他下了一道詔令,把閼伯封在商地,主商星,把實沈封在大夏,主參星。參商常用來比喻兄弟不和,彼此對立,或形容親友隔絕,不能相見。 (37)牛女兩宿:牛郎星和織女星。 (38)傅說:商朝的大臣。 (39)箕尾:兩個星宿名。傳說傅說死後精神寄託在箕尾兩個星宿之間。 (40)沐雨櫛風:讓雨來洗頭,讓風來梳頭,形容經常在外面不避風雨地辛苦奔波。沐,洗頭髮。櫛,梳頭髮。《莊子·天下》:“沐甚雨,櫛疾風。” (41)陽春有腳: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有腳陽春》:“宋璟愛民恤物,朝野歸美,時人鹹謂璟為有腳陽春,言所至之處,如陽春煦物也。”

【譯文】 期盼之心殷切,好比大旱之年企盼天空的雲霓;恩澤深厚,如同萬物得到雨露的滋潤;參星與商星此出彼沒,永遠沒有機會相見;牛郎和織女隔著銀河相望,每年七月初七的夜晚才能相會一次。 后羿的妻子嫦娥成仙后昇天,飛奔到月宮裡;殷高宗的賢相傅說,他死了以後其精神寄託在箕、尾二星之間。 披星戴月是說早晚不停地奔波,整日操勞非常艱苦;櫛風沐雨是說奔波在外,不避風雨地辛苦經營。 事情在無意中完成好像浮雲的無心出岫;恩澤廣泛的施行,好像陽春滋長著萬物一樣。

【原文】 饋物致敬,曰敢效獻曝(42)之忱;託人轉移,曰全賴回天之力。 感救死之恩,曰再造;誦再生之德,曰二天(59)。 勢易盡者若冰山,事相懸者如天壤。 晨星謂賢人廖落,雷同(60)謂言語相符。 心多過慮,何異杞人憂天;事不量力,不殊夸父追回。

【註釋】 (42)獻曝:古代有個農夫冬天曬著太陽覺得十分舒服,就去獻給國君請賞。見《列子·楊朱》。後以“獻曝”形容所獻菲薄、淺陋,但出於至誠。 (59) 二天:喻頭上兩個天作主。 (60)雷同:雷發聲,物無不同時應者。

【譯文】 送禮物給人家,要自謙說聊表獻曝的誠意;託人挽轉情勢,要說全靠您的回天之力。 感謝他人援救的恩情叫做再造;稱頌再生的德澤叫做二天。看似堅固,實則容易消亡的情勢或權力,好像冰山見到太陽一樣;事物懸殊極大,相去甚遠如同天和地一樣,可稱為天壤之別。 賢德之人因稀少罕見,比喻為早晨的星星;人云亦云,所說的言語都相似,則用雷同來形容。 心裡太過憂慮,好像杞人擔心天要塌下來一樣;做事不自量力,和夸父追逐太陽一樣毫無差別。

【原文】 如夏日之可畏,是謂趙盾(43);如冬日之可愛,是謂趙衰。 齊婦含冤(44),三年不雨;鄒衍下獄(45),六月飛霜。 父仇不共戴夭,子道(46)須當愛日(47)。

【註釋】 (43)趙盾:趙衰的兒子,為晉國大夫。趙衰:晉文公重耳逃亡時的忠實追隨者之一,後為晉國上卿。有人評價他們父子說:趙衰像冬天的太陽那樣可愛,趙盾像夏天的太陽那樣可怕。見《左傳·文公七年》。 (44)齊婦含冤:漢代東海郡(齊地)有一位婦女竇氏,年輕時丈夫兒子相繼去世,竇氏侍奉婆婆非常孝順,但婆婆怕拖累竇氏,上吊自殺。竇氏的小姑知道後,誣告竇氏殺母,於是郡守將竇氏定罪處死。之後,東海郡三年乾旱無雨。新郡守上任後,獄長於公將竇氏之冤告之,新郡守為竇氏平反昭雪,告諸世人,並率左鄰右舍在竇氏靈前懺悔。懺悔之後,天才開始下雨。見《漢書·於定國傳》。 (45)鄒衍下獄:鄒衍是戰國時著名的陰陽家,博學多識,燕昭王拜他為師。昭王崩後,惠王聽信讒言,將鄒衍下獄。鄒衍在獄中仰天大哭,時值六月,天上竟然下起霜來。惠王見狀,知道必有冤情,於是將鄒衍釋放,官復原職。見《太平御覽·天部·霜》。 (46)子道:作為子女應盡的職責。 (47)愛日:子女孝敬父母的時間有限,應該珍惜光陰。

【譯文】 趙盾之為人,如夏日的太陽一樣,威猛似火使人害怕。趙衰待人和藹,如冬日的陽光一樣和藹可親。 漢朝山東地方有一孝婦竇氏含冤而死,上天因而震怒,三年都不下雨;戰國時候鄒衍被屈捕下獄,六月的盛暑天氣,忽然飛起霜來;殺父之仇必報,不願和仇人共同站立在天地之間;為人子女者應盡孝道,要珍惜父母健在時,能誠心奉養父母的日子。

【原文】 盛世黎民,嬉遊於光天化日之下;太平天子,上召夫景星(48)慶雲(49)之祥。 夏時大禹在位,上天雨金(50);春秋孝經既成,赤虹化玉(51)。 箕好風,畢好雨(52),比庶人願欲不同;風從虎,雲從龍(53),比君臣會合不偶(54)。 雨暘時若(55),系是休徵(56);天地交泰(57),稱斯盛世。

【註釋】 (48)景星:又名瑞星、德星,如果一國的君主實行德政,景星就會出現。 (49)慶雲:一種五彩祥雲,象徵喜氣。 (50)上天雨金: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後,上天雨金三日,又雨稻三日三夜。 (51)赤虹化玉:傳說孔子完成《春秋》《孝經》後,有赤虹從天而降,化為黃玉,長三尺,上有刻文,孔子跪而受之。 (52)箕好風,畢好雨:象徵人們的願望各不相同。箕、畢:星宿的名稱。古人認為箕與風對應,畢和雨對應。 (53)風從虎,雲從龍:比喻同類事物之間可以相互感應。《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溼,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54)不偶:並非偶然。 (55)雨暘時若:下雨和天晴都順應時令。暘,天晴。若,順從。 (56)休徵:美好的徵兆。 (57)交泰:交上好運。泰,《易經》中的卦名。《易·泰》:“天地交,泰。”

【譯文】 太平盛世之時,百姓安居樂業,所以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快樂地嬉遊;太平時期有才德的皇帝能感召上天,而出現景星、慶雲等各種祥瑞的景象。 夏朝時大禹平治水患,功勞齊於天地,使上天接連著下了三天黃金雨;孔子編纂了《春秋》和《孝經》這兩部書,赤虹從天而降化為黃玉。 箕星主風,畢星主雨,比喻百姓的願望各有不同;虎嘯生風,龍騰生雲,說明了君臣的會合相輔並不是偶然的。 晴雨適宜應時而至,這是吉慶福祿的好徵兆。天地融和通暢,萬事亨通便稱得上是太平盛世。


《幼學瓊林》卷一·地輿

【原文】 黃帝畫野(01),始分都邑(02);夏禹治水(03),初奠山川。 宇宙之江山不改,古今之稱謂各殊。 北京原屬幽燕,金臺(04)是其異號;南京原為建業,金陵又是別名。 浙江是武林(05)之區,原為越國;江西是豫章(06)之地,又曰吳皋。 福建省屬

閩中(07),湖廣(08)地名三楚(09)。

【註釋】 (01)黃帝畫野: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由於天下很大,百姓又多,難以管理,黃帝就畫野分州,有百里之國萬餘。 (02)都邑:古代行政區劃的名稱,各代劃分標準不同,後以都邑指代城市。 (03)夏禹治水:相傳在堯時期,洪水滔天,百姓困擾,堯命鯀治水,九年無功。後來舜代天子之責,將鯀流放到羽山,並起用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禹不顧勞累,身先士卒,傳說他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他採用疏導的策略,鑿山導河,開挖溝梁,引導洪水流向大海,解決了水患。 (04)金臺:又稱燕臺、黃金臺。相傳戰國時期,燕昭王為了招賢納士,築建土臺,上置黃金千兩,禮聘天下名士。 (05)武林:杭州西邊有武林山(靈隱山),因此古代又稱武林。 (06)豫章:古代郡名,漢初設置,郡治在今江西南昌一帶,後用豫章指代江西。唐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曾寫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吳皋:這裡指吳國的邊界。皋,岸,水邊的高地。江西在春秋戰國時曾是吳越兩國的交界地區,所以用吳皋來指代江西。 (07)閩中:古代的郡名,轄區相當於今福建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區。 (08)湖廣:元朝時曾置湖廣行省,轄區相當於今湖北省和湖南省。 (09)三楚:湖南、湖北舊屬楚地,楚地分為東楚、西楚、南楚,合稱“三楚”。

【譯文】 黃帝劃分了中國的疆域,才有了都邑的界限,夏禹平治了洪水,才奠定了山川的位置。天地間的山川河脈雖然不曾更改,自古以來它們的稱呼卻各有不同。 北京古時稱幽州或稱燕國,別名又叫金臺;南京就是建業,別名又叫金陵。 浙江從前稱為武林,本是越王的故國;豫章、吳皋都是舊時江西的稱呼。 福建一省古時統稱七閩,湖廣地方舊名叫做三楚;

【原文】 東魯西魯,即山東山西之分;東粵西粵,乃廣東廣西之域。 河南在華夏之中,故曰中州;陝西即長安之地,原為秦境。 四川為西蜀(10),雲南為古(11)。 貴州省近(12)方,自古名為黔地(13)。 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此為天下之五嶽; 饒州之鄱陽,嶽州之青草,潤州之丹陽,鄂州之洞庭,蘇州之太湖,此為天下之五湖(65)。

【註釋】 (10)西蜀:四川曾有古蜀國,三國時劉備建立蜀漢,因此簡稱蜀,因在中原以西,所以稱西蜀。 (11)滇:雲南曾有古滇國,所以簡稱滇。 (12)蠻:中國古代對南方各少數民族的泛稱。 (13)黔地:秦時曾在貴州一帶置黔中郡,因此貴州又稱黔地。 (65)五湖:其中的鄱陽湖、洞庭湖,太湖現仍在。青草湖已與洞庭湖連在一起,丹陽湖逐漸淤塞。

【譯文】 東魯、西魯就是山東、山西的舊名,東粵、西粵即為廣東、廣西。 河南位於中原的中心位置,所以又稱為中州;長安為陝西首府,古代是秦國的轄地。 四川就是西蜀,雲南漢朝時建置滇池;貴州地處南蠻所以叫做荒服,是古時黔中之地。 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這是中國著名的五大高山。饒州的鄱陽湖、湘陰的青草湖、潤州的丹陽湖、巴陵的洞庭湖、蘇州的太湖,這是中國著名的五大淡水湖。

【原文】 金城湯池(14),謂城池之鞏固;礪山帶河(15),乃封建之誓盟。 帝都曰京師,故鄉曰梓里(16)。 蓬萊(17)弱水(18),惟飛仙可渡;方壺(17)員嶠(17),乃仙子所居。 滄海桑田,謂世事之多變;(66)清海(67),兆天下之昇平。 水神曰馮夷

(19),又曰陽侯(20),火神曰祝融(21),又曰回祿(22)。

【註釋】 (14)金城湯池:城牆像是用金屬築就的,護城河裡的水像是開水。比喻堅固無比、防守嚴密的城市或工事。 (15)礪山帶河:泰山小得像塊磨刀石,黃河細得像條衣帶。比喻時間久遠,任何動盪也決不變心。漢高祖分封功臣時曾盟誓說:“黃河如帶,泰山如礪,國以永寧,爰及苗裔。”見《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16)梓里:古人常在房前屋後種植桑樹或梓樹,後來就用桑梓或梓里代表故鄉。 (17)蓬萊、方壺、員嶠:傳說中海上的仙山,凡人可望而不可即。 (66)河:指黃河。 (67)晏:安寧。 (18)弱水:古時許多淺而湍急的河流不能用舟船而只能用皮筏渡過,古人認為是由於水羸弱而不能載舟,因此把這樣的河流稱之為弱水。 (19)馮夷:傳說為軒轅之子,生前為水官,死後為水神。 (20)陽侯:殷紂王末年,周武王會諸侯八百渡陵陽(今河南孟津)伐紂,陵陽國的陽侯率軍迎戰,兵敗後溺水身亡,後人為懷念陽侯,奉其為“水神”。 (21)祝融:神話傳說中的古帝,以火施化,號赤帝,後人尊為火神。 (22)回祿:傳說中的火神,後用做火災的代稱。

【譯文】 金城湯池形容城牆和護城河堅固、牢不可破,如金鑄成的城,如湯沸熱的池。黃河像衣帶萬古流長,泰山像礪石與天共存,是帝王分封功臣時的誓盟之辭,祝他永久存在,並誓立永久和好的盟書。 皇帝居住的都城稱為京師,旅居在外的人,稱自己的故鄉為梓里。 蓬萊和弱水路途遙遠艱險,只有神仙才能飛渡到那裡,十洲和三島山高路遠,只有虔誠修養的仙人才能居住在那裡。 滄海桑田比喻世事變遷很大;河清海晏是天下太平的徵兆。 掌管河水的神稱為馮夷又叫做陽侯;管理火的神稱為祝融又叫回祿。

【原文】 海神曰海若(23),海眼(24)曰尾閭。 望人包容,曰海涵(25);謝人恩澤,曰河潤(26)。 無繫累者,曰江湖散人(27);負豪氣者,曰湖海之士(28)。 問舍求田(29),原無大志;掀天揭地(30),方是奇才。

【註釋】 (23)海若:傳說中海神的名字。 (24)海眼:《十洲記》記載,海中叫尾閭的地方,有一塊石頭方圓四萬裡,海水全部從下面流走。 (25)海涵:像海水容納江河那樣無所不包。 (26)河潤:像河水滋潤土地那樣幫助別人。 (27)江湖散人:唐代文學家陸龜蒙舉進士不中,居松江甫裡,經營茶園,常泛舟於太湖,自稱江湖散人,曾作詩《江湖散人歌》。 (28)湖海之士:漢末人陳登,字符龍,狂傲有豪氣。一次,友人許汜去看望他,他並不以客禮相待,自己上大床躺下,而讓許汜睡下床。後來許汜跟劉備談起這件事時,說陳登“湖海之士,豪氣不除”。劉備則批評許汜胸無大志,只問些求田問舍之類的小事,難怪被陳登冷落,並說:“要是我,就要高臥百尺高樓之上,讓你睡到地下,豈止是上下床之分呢!”見《三國志·魏志·陳登傳》。 (29)問舍求田:即求田問舍,原為劉備責備許汜之語。許汜為國士,處紛亂之世,而無效主之志,只知道買田置屋,為個人利益打算,沒有遠大志向。後以求田問舍形容專營私利而胸無大志之士。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30)掀天揭地:把天掀起,把地揭開,形容力量或聲勢非常浩大。

【譯文】 海神的名字叫海若,海眼是海下洩水的洞孔,又稱為尾閭。 希望得到別人的包容,說如同大海能涵容得下;感謝他的恩澤,就說像受到河水一樣的滋潤。 沒有責任牽絆的人叫做江湖散人;自負豪氣的人叫做湖海之士。 一個人只會尋問屋舍講求田畝,那就表示胸無大志;能夠掀天揭地做大事業的人,才能稱為有才能的奇人。

【原文】 憑空起事,謂之平地風波;獨立不移,謂之中流砥柱(31)。 黑子(32)彈丸(33),漫言至小之邑;咽喉右臂,皆言要害之區。 獨立難持,曰一木焉能支大廈;英雄自恃,曰丸泥亦可封函關(34)。 事先敗而後成,曰失之東隅,收之桑榆(35);事將成而終止,曰為山九仞,功虧一簣(38)。

【註釋】 (31)中流砥柱:用以形容人獨立不移,像砥柱在激流中屹立一樣。比喻堅強獨立的人能在動盪艱難的環境中起支柱作用。砥柱,一座石島,在今河南省三門峽的黃河中。 (32)黑子:指黑痣。 (33)彈丸:彈弓所用的泥丸。 (34)函關:即函谷關,位於今河南省靈寶市北十五公里處,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這裡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克”之稱。 (35)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東漢劉秀即位後,派馮異率軍攻打赤眉軍,開始階段,因鄧禹、鄧弘不接受馮異的意見,連吃敗仗,後來馮異改變策略,終於在崤底大破赤眉軍。事後,光武帝劉秀寫信慰勞馮異,中有“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話。見《後漢書·馮異傳》。東隅:太陽昇起的地方。桑榆:桑樹和榆樹,太陽落山後餘光照在樹上,因此用桑榆表示日落的地方。 (38)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後一點沒能完成。仞,古代七尺或八尺為一仞,九仞是個虛數,言其高。簣,盛土的筐。

【譯文】 爭端憑空而起,而產生了意外糾紛,好像平地生了風波。有自己的主張能擔當大任,遇事毫不動搖者,可稱為中流砥柱。 黑子和彈丸都是形容很小的地域;咽喉和右臂都是身體上重要的部位。 勢單力孤難以完成大事業,就好像只用一根大木,怎麼撐得住即將倒塌的大屋子呢?英雄好漢誇耀自己的膽識本領,說一丸泥團可以封得住函谷關。 做事先失敗,後來才得以成功,叫做“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事情將要成功,只差最後一點點,半途忽然停止了,就稱為“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原文】 以蠡測海(39),喻人之見小;精衛銜石(40),比人之徒勞。 跋涉謂行路艱難,康莊謂道路平坦。 磽地(41)曰不毛之地,美田曰膏腴(42)之田。 得物無所用,曰如獲石田(43);為學已大成,曰誕登道岸(44)。

【註釋】 (39)以蠡測海:用貝殼做的瓢來量海水。比喻見識淺薄,對事物的觀察和了解很片面。蠡,用貝殼做的瓢。《漢書·東方朔傳》:“語曰:‘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莛撞鐘。’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發其間聲哉!” (40)精衛銜石:相傳遠古時候,炎帝的女兒在東海遊玩時淹死在海里,她的靈魂化作一隻精衛鳥,到西山去銜木石,決心填平東海。見《山海經·北山經》。後以“精衛填海”比喻意志堅決,不畏艱難。 (41)磽地:貧瘠多石不生草木之地。磽,堅硬的石頭。 (42)膏腴:膏是油脂,腴是肥肉,膏腴形容土地非常肥沃。 (43)石田:佈滿石頭的田地,借指沒什麼用處的東西。 (44)道岸:指學問、真理的彼岸。

【譯文】 拿瓠瓢來測量海水,比喻人的見識太淺;精衛的銜石填海,是指做事徒勞無功。跋涉是說行路非常艱難,康莊大道是說道路極為平坦寬廣。 土壤貧瘠,地面長不出五穀草木的,稱為不毛之地。肥沃豐饒的田地,叫做膏腴之田。得到某物卻一無所用,就如同獲得長不出農作物的石頭地,做學問而有了成就,則可用誕登道岸來形容。

【原文】 淄澠(45)之滋味可辨,涇渭(46)之清濁當分。 泌水(47)樂飢,隱居不仕;東山高臥(48),謝職求安。 聖人出則黃河清(49),太守廉則越石見(50)。 美俗曰仁裡(51),惡俗曰互鄉(52)。 里名勝母(53),曾子(54)不入;邑號朝歌,墨翟回車(55)。

【註釋】 (45)淄澠:指淄水和澠水,都流經山東。傳說春秋時齊桓公的寵臣易牙,長於調味,能夠分辨出淄水和澠水的不同味道。 (46)涇渭:指涇河和渭河,都流經陝西。傳說古時涇河的水清,渭河的水濁,兩河在交匯處有一條明顯的分界線。 (47)泌水:湧出的泉水。《詩經·陳鳳·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樂飢。”後以衡門泌水指隱居之地。 (48)東山高臥:東晉謝安,字安石,少時隱逸東山,朝廷屢加徵召,他都不肯出仕,人稱其高臥東山。謝安雖放情丘壑,然每遊賞,必挾妓以從。簡文帝知道這事後,說道:“安石既與人同樂,必不得不與人同憂,召之必至。”後來他果然東山再起,引領其弟、兄子大破前秦苻堅的百萬大軍。 (49)黃河清:傳說黃河五百年變清一次,也有說一千年才會變清一次。《左傳·襄公八年》:“《周詩》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壽幾何?’” (50)越石見:傳說福州城東有越王石,平常隱沒在雲霧裡,只有清廉的太守才能看到它。五代宋時晉安太守虞願公正廉明,他去看越王石,清澈無隱蔽。 (51)仁裡:有淳厚風俗的鄉里。《論語·里仁》:“里仁為美。” (52)互鄉:交相為惡之鄉。 (53)里名勝母:《淮南子》及《鹽鐵論》並雲:“里名勝母,曾子不入,蓋以名不順故也。”勝母,古地名。 (54)曾子:曾參,古代孝子,孔子的學生。 (55)墨翟回車:墨翟,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墨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對鋪張浪費,主張節約,他的門徒穿短衣草鞋,參加勞動,視吃苦為高尚品行。墨翟帶著學生到各國遊說,經過衛國時,聽說前方來到朝歌,他大驚失色說這是殷紂王的舊都,是產生“新聲靡樂”、“鄭衛之聲”的地方,是不祥之地,於是掉轉車頭而去。

【譯文】 淄水和澠水都位於山東境內,淄水甘甜,澠水苦味,淄水和澠水的味道不同,放在一起也能分辨得出來,涇水和渭水有清有濁,當二水合流後,依然清濁分明。 拿湧出的泉水來充飢,也覺得很快樂,是讚美人安貧樂道,隱居在家不肯出來做官;情願在清靜的東山高枕無憂,是說辭去官職以求輕鬆悠閒,由此可見他清高的節操可以風世。 聖人降臨世間,黃河的水也會呈現清澈,太守清廉愛民,越王石才會顯現於世。 風俗淳樸的鄉里稱為仁裡,風俗惡劣的地方叫做互鄉;孝順父母的曾子,不願進入里名叫勝母的地方是恨它不孝;主張非樂的墨子,車子走到名叫朝歌的城邑時,就掉頭而返,是嫌它失時。

【原文】 擊壤而歌(56),堯帝黎民之自得;讓畔而耕(57),文王百姓之相推。 費長房有縮地(58)之方,秦始皇有鞭石(59)之法。 堯有九年之水患,(60)有七年之旱災。 商鞅不仁而阡陌開(61),夏桀無道而

伊洛(62)竭。 道不拾遺(63),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揚波(64),知中國有聖人。

【註釋】 (56)擊壤而歌:相傳堯帝時,有一位老人在田中擊壤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見《樂府詩集》卷八十三《擊壤歌》。據宋王應麟《因學紀聞·雜識下》記載,擊壤是古代的一種遊戲。壤用木塊製成,用手中的壤去擊打三四十步以外的側立在地上的壤,中者為勝。擊壤而歌反映了堯帝時的人民可以自由自在地勞動、生活,說明堯帝無為而治,天下有道。 (57)讓畔而耕:傳說文王治理的地區,風俗仁義,耕田的人互相推讓田界。畔,指田界。見《史記·周本紀》。 (58)縮地:東漢方士費長房向壺公學習道術,壺公問他想學什麼,他說,要把全世界都看遍,壺公就給他一根縮地鞭,他想到哪裡,就可用縮地鞭縮到眼前。見晉代葛洪《神仙傳·壺公》。 (59)鞭石:傳說秦始皇想登山祭海,見山距陸地太遠,想在東海上造一座石橋,當時有仙人幫助驅石下海;石走慢了,仙人就用鞭子抽打,石皆流血,至今還留有赤石。見《太平寰宇記·登州文登縣》引《三齊略記》。 (60)湯:即成湯、商湯,商朝的開國君主。夏桀無道,湯興兵伐之,遂有天下。 (61)阡陌開:秦孝公重用商鞅,實行變法,商鞅廢井田,開阡陌,秦國因此強大起來。阡陌,田地之間的道路和地界。 (62)伊洛:指伊水和洛水。傳說夏桀昏庸無道,倒行逆施,上天使伊洛二水乾枯以警告他。 (63)道不拾遺:在路上見到別人遺失的東西,也不會把它拾走。常用來形容社會風氣良好。《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國無盜賊,道不拾遺。”《戰國策·秦策一》:“道不拾遺,民不妄取。” (64)海不揚波:海上不起驚濤駭浪,比喻天下太平。相傳周成王時,周公代為攝政,所有地區都爭相朝貢。越裳國來獻野雞,進獻的使臣對周公說:“我受命傳達越裳國黃髮老人的話:‘上天不刮暴風,不下暴雨,大海平靜不起波濤,這樣的情況已經有三年了。看來中原肯定有聖人治理,為什麼不去朝見周公呢?’今貢獻白雉於周公,以表南海之忠誠。”周公非常高興,於是作歌三句,名字叫《越裳操》。見《尚書大傳》。

【譯文】 堯帝時黎民百姓都能怡然自得,拍著土壤引吭高歌;西周時的百姓樸實講仁義,都能互相謙讓耕地。 費長房通曉收縮土地,化遠為近的方法;秦始皇時有揮鞭驅趕石頭造橋的奇術。 堯帝時洪水為患九年,商湯時有七年的大旱天災。 商鞅沒有仁德,廢除自古以來的井田制度,開阡陌獎軍功。夏桀暴虐無道,上天便使伊、洛二水同時枯竭,以示懲戒。 路上不撿拾他人的失物,是因為在上的人治理有方的緣故。海里揚不起大波浪來,由此可知中國境內有了聖明的人。

《幼學瓊林》卷一·歲時

【原文】 爆竹一聲除舊,桃符(01)萬戶更新。 履端(02),是初一元旦;人日(03),是初七靈辰(04)。 元日獻君以椒花頌(05),為祝遐齡;元日飲人以屠蘇酒(06),可除癘疫。 新歲曰王春(07),去年曰客歲(08)。

【註釋】 (01)桃符:據說桃木有壓邪驅鬼的作用。古人在辭舊迎新之際,在桃木板上分別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圖像,懸掛於門首,意在祈福避禍。後來人們為了圖省事,就直接在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這就是最早的門神。 (02)履端:開端。 (03)人日:傳說天地初開時,第一日為雞日,之後依次為狗日、豬日、羊日、牛日、馬日,七日為人日,八日為穀日。 (04)靈辰:人日的別稱,意為吉祥的時刻。 (05)椒花頌:《晉書·列女傳·劉臻妻陳氏》:“劉臻妻陳氏者,亦聰辨能屬文,嘗正旦獻《椒花頌》。其詞曰:‘旋穹週迴,三朝肇建。青陽散輝,澄景載煥,標美靈葩,爰採爰獻,聖容映之,永壽於萬。’”後用椒花頌來指新年祝詞。 (06)屠蘇酒:屠蘇是一種草名,也有人說,屠蘇是古代的一種房屋,因為是在這種房子裡釀的酒,所以稱為屠蘇酒。據說屠蘇酒是漢末名醫華佗以中藥入酒浸製而成,具有益氣溫陽、祛風散寒、避除癘疫之邪的功效,後由唐代名醫孫思邈流傳開來。 (07)王春:孔子編的《春秋》第一句就是“元年春,王正月”。“元年春”是指魯隱公元年的春天,“王正月”是指周王室制定的歷法的正月。春秋時,諸侯並起,周室孱弱,不同諸侯國和周王室是可以有不同的紀年方式的,比如魯隱公元年同時也是周平王四十九年,但是紀月方式只能根據王室曆法。這就是所謂的“正朔”,也就是正統。因此用王春代表新的一年,有尊重正統君主的意思。 (08)客歲:舊的一年。

【譯文】 爆竹一聲除舊歲,新的一年又來臨了;門上換上了新的桃符,以迎接新的一年。 正月初一日是元旦稱為首祚;正月初七日是人日稱作靈辰。元旦將椒花酒獻給君王,是藉此祝頌他長壽。請鄉鄰朋友喝屠蘇酒,可以驅除瘟疫百病。 新正別名首春,去年則稱客歲;

【原文】 火樹銀花合(09),謂元宵燈火之輝煌;星橋鐵鎖開,調元夕金吾(10)之不禁。 二月(11)為中和節(12),三月三為上巳辰(13);冬至百六(14)是清明,立春五戊(15)為春社(16)。 寒食(17)節是清明前一日,初伏(18)日是夏至第三(18)。

【註釋】 (09)火樹銀花合:唐代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中有“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之句。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燈節或上元節,且因其為春節的最後一個高潮,家家戶戶皆張燈結綵,熱鬧慶祝,火樹銀花合就是形容煙花燈火燦爛輝煌的情景。 (10)金吾:漢代禁止夜行的官。古代通常在城中實行宵禁,這裡的星橋鐵鎖開,指元宵節時取消了夜禁。 (11)朔:農曆每月初一稱朔。 (12)中和節:唐德宗李適在貞元五年(公元789年)制定,本來在二月初一,後將土地神生日納入其中,改為二月初二,人們在這天互相贈送瓜果百穀。 (13)上巳辰:即上巳節,三月上旬的巳日,稱上巳。後來定為三月三日。 (14)百六:一百零六天。 (15)五戊:戊是天干的第五位,五戊是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 (16)春社: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活動。 (17)寒食:春秋時晉國貴族介子推曾從晉文公流亡國外,助晉文公復國有功,但文公回國後賞賜隨從臣屬時,沒有賞到他。因此他與母親隱於山中。晉文公縱火燒山,想逼他出來,但介子推抱樹不出,被燒死。晉文公命令百姓每年在這一天禁火,故名寒食。 (18)初伏:第一個伏日,按中國古代曆法,這是夏天的開始。 (18)庚:天干的第七位。

【譯文】 火樹銀花合,是形容元宵節的燦爛輝煌;星橋鐵鎖開是說元宵節這一天開禁,放下吊橋聽任城內外遊人自由往來觀賞燈火。 二月初一是中和節,三月初三日為上巳春浴之時。冬至後第一百零六天是清明節,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叫做春社;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初伏日則是夏至後第三個庚日。

【原文】 四月乃是麥秋(20),端午卻為蒲節(21)。 六月六日,節名天貺(22);五月五日,序號天中(23)。 端陽競渡(24),吊屈原之溺水;重九登高(25),效桓景之避災。 五戊(26)雞豚宴社,處處飲治聾之酒(27);七夕牛女渡河,家家穿乞巧(28)之針。 中秋月朗,明皇親遊於月殿(29);九日風高,孟嘉帽落於龍山(30)。

【註釋】 (20)麥秋:小麥成熟的時候。 (21)蒲節:古人端午節時在門上掛菖蒲葉,可以避邪;或在端午節時將菖蒲泡在酒中,飲之可以避瘟疫,所以端午節又稱蒲節。 (22)天貺:澶淵之盟後,宋真宗想在泰山封禪,以洗刷城下之盟,彰顯自己的功業,於是詐稱有天書降下,改元大中祥符,並於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十月在泰山舉行了莊嚴隆重的封禪祭祀儀式。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六月六日,宋真宗下詔稱天書再降,定六月六日為天貺節。貺,賞賜之意。 (23)天中: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正是中夏,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24)端陽競渡:屈原在端午節投汨羅江而死,楚人為祭奠他,在這天將粽子投入江中,並進行划龍舟競賽,表示當時搶救屈原的迫切之情。後來吃粽子和賽龍舟成為傳統風俗。 (25)重九登高:相傳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中有難,只有全家人插著茱萸登山飲菊花酒,才能避禍,桓景聽從了他的話。晚上回家一看,家中的雞犬牛羊都死了。後來重九登高就成為一種風俗。 (26)五戊:立春、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古人以此為春社、秋社之日。 (27)治聾之酒:傳說在社日飲酒可以治耳聾。 (28)乞巧:七夕的傳統活動,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七夕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女孩子們就在這天晚上向織女乞巧,傳統的乞巧方式有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等。 (29)明皇親遊於月殿:明皇即唐玄宗。傳說道士羅公遠以杖為橋,引明皇到月宮一遊,明皇覺得月宮的音樂很好聽,就憑記憶譜寫了一首《霓裳羽衣曲》。 (30)孟嘉帽落於龍山:晉代孟嘉任桓溫的參軍時,桓溫在龍山宴請幕僚,忽然孟嘉的帽子被風吹落於地,而孟嘉並未發覺。在他去廁所時,桓溫命把帽子放到他原來坐處,並讓人寫了幾句嘲笑他的詩文。孟嘉回來後看見,當即以文應對,文辭優美,四座皆服。見《晉書·桓溫傳》。

【譯文】 四月麥熟所以稱為麥秋;端午日飲菖蒲酒所以又稱為蒲節;六月初六日是天貺節;五月五日稱為天中節。 端午節龍舟競渡,以悼念溺水身死的屈原;重陽節登高山插茱萸飲茱萸酒,是效法桓景避災的故事。 春秋二社日,家家戶戶殺豬宰雞祭祀土地公神,大家爭飲可以醫治耳聾的酒。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渡河相會,婦女在庭院擺上香案,祭拜織女乞求得到織布繡花的巧技術。 中秋之夜月光分外清朗,唐明皇夢遊月宮;重陽節登龍山,山風將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上。

【原文】 秦人歲終祭神曰臘,故至今以十二月為(31);始皇當年御諱曰政(32),故至今讀正月為徵。
東方(33)之神曰太皞,乘震而司春,甲乙屬木,木則旺於春,其色青,故春帝曰青帝。 南方(33)之神曰祝融,居離而司夏,丙丁屬火,火則旺於夏,其色赤,故夏帝曰赤帝。
西方(33)之神曰蓐收,當兌而司秋,庚辛屬金,金則旺於秋,其色白,故秋帝曰白帝。

北方(33)之神曰玄冥,乘坎而司冬,壬癸屬水,水則旺於冬,其色黑,故冬帝曰黑帝。
中央(33)戊己屬土,其色黃,故中央帝曰黃帝。

【註釋】 (31)臘:古代陰曆十二月的一種祭祀,冬至後第三個戌日祭祀眾神。 (32)御諱曰政:古時農曆一月是天子召集大臣議政的月份,所以名“政月”。秦始皇名嬴政,秦時為避諱,改“政月”為正月,並沿用至今。 (33)古人用陰陽五行來解釋季節和方位,將金木水火土五行與東西南北中及春夏秋冬相配,又和八卦及天干對應,它們的對應關係是:

中央:戊己,黃色,屬土; 春:東方,甲乙,青色,震位,屬木; 夏:南方,丙丁,紅色,離位,屬火;

秋:西方,庚辛,白色,兌位,屬金; 冬:北方,壬癸,黑色,坎位,屬水。

【譯文】 秦人每年歲終祭神稱為臘,因此至今日皆稱十二月為臘月。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秦人避諱讀正為徵,後世便沿用此例讀正月為徵月。 掌管東方的神稱做太皞,乘震位而司春令,震屬木而木旺於春色青,故又名青帝;掌管南方的神稱做祝融,居離位而司夏令,離屬火而火旺於夏色赤,故又稱為赤帝;掌管西方的神稱做蓐收,當兌位而司秋令,兌屬金而金旺於秋色白,故又稱為白帝;掌管北方的神稱做顓頊,乘坎位而司冬令,坎屬水而水旺於冬色黑,故又稱為黑帝;四方的中央屬土,土旺於四時色黃,所以中央屬於黃帝當權。

【原文】 夏至一陰生,是以天時漸短;冬至一陽生,是以日晷(34)初長。 冬至到而葭灰(35)飛,立秋至而梧葉落。 上弦謂月圓其半,系初八、九;下弦謂月缺其半,系廿二、三。 月光都盡謂之(36),三十日之名;月光復蘇謂之(37),初一日之號;月與日對謂之(38),十五日之稱。 初一是死(39),初二旁死魄,初三哉生明,十六始生魄(40)。 翌日、詰朝(42),言皆明日;穀旦(43)、吉旦,悉是良辰。

【註釋】 (34)日晷:又稱“日規”,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量時間的一種儀器,通常由銅製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 (35)葭灰:葭莩(蘆葦裡的白色薄膜)燒成的灰。古人用葭灰置於律管中,放密室內,以佔氣候。某一節候到時,某律管中葭灰即飛出,示該節候已到。 (36)晦: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漢代許慎《說文解字》:“晦,月盡也。” (37)朔:農曆每月的第一天。漢代許慎《說文解字》:“朔,月一日始蘇也。” (38)望:農曆每月十五日,即月滿之日。此時日在東方升起,月在西方落下,遙遙相望,故稱望日。 (39)魄:這裡指月出或月沒時的微光。初一是月亮無光,故曰“死魄”。初二時月亮大部分還是無光,所以說“旁死魄”,旁是大的意思。初三時月亮有了光,所以說“哉生明”,哉是開始的意思。 (40)始生魄:開始生月魄。《尚書·康誥》:“惟三月哉生魄。”孔傳:“月十六日明消而魄生。” (42)詰朝:指次日早晨。 (43)穀旦:良辰,晴朗美好的日子,古時常用為吉日的代稱。

【譯文】 夏至節氣一過,陰氣就啟動了,白天的時間漸漸短了;冬至節氣一到,陽氣就動了起來,太陽的影子慢慢地長了起來。 一到冬至陽氣初動,葭灰就會飛了起來;立秋一到梧桐樹上的葉子,才會紛紛飄落下來。 完全沒有月亮叫做晦,月光從無到有叫做朔,月亮一半圓一半缺叫做弦,月亮和太陽每到十五日便遙遙相對,彼此都能看得見對方,所以稱為望。初一的月亮像死灰一樣,所以叫做死魄;初二的月亮稍微有一點微光,所以叫做旁死魄;初三的月亮才生出光來,所以叫做哉生明;十六的月亮開始有了殘缺,所以叫做哉生魄。 翌日、詰朝都是明天的別稱;穀旦、吉時都是好時辰吉祥的日子。

【原文】 片晌即謂片時,日(44)乃雲日暮。 疇昔(45)、曩者(46),俱前日之謂;黎明、昧爽(47),皆將曙之時。 月有三浣(48):初旬十日為上浣,中旬十日為中浣,下旬十日為下浣;學足三餘(49):夜者日之餘,冬者歲之餘,雨者晴之餘。 以術愚人,曰

朝三暮四(50);為學求益,曰日就月將(51)。 焚膏繼晷(52),日夜辛勤;俾晝作夜(53),晨昏顛倒。 自愧無成,曰虛延(54)歲月;與人共語,曰少敘寒暄(55)。 可憎者,人情冷暖;可厭者,世態炎涼。

【註釋】 (44)曛:日落時的餘光。 (45)疇昔:往昔,以前。 (46)曩者:以往,以前。 (47)昧爽:指黎明。昧,昏暗不明。爽,明亮。 (48)三浣:古代官員每十天發一次俸祿,休息一次,洗衣洗澡,稱為一浣。 (49)三餘:漢末董遇好學,曾對人說:“學者當利用三餘,夜者日之餘,冬者歲之餘,雨者晴之餘。” (50)朝三暮四:古時有個養猴的人,發栗子喂猴,說:“早上三個,傍晚四個。”眾猴皆怒。又說:“早上四個,傍晚三個。”眾猴皆喜。見《莊子·齊物論》。亦載於《列子·黃帝》。後以朝三暮四指用詐術行騙,也指經常變卦,反覆無常。 (51)日就月將:每天都有些成就,每月都有所前進。形容積少成多。 (52)焚膏繼晷:點上燈燭,接續日光。形容日夜不停,非常勤奮地工作或讀書。膏,油脂,這裡借指燈燭。晷,日光。 (53)俾晝作夜:把夜晚當做白晝一般利用,形容夜以繼日地工作或學習。俾,使,把。 (54)虛延:虛度。 (55)寒暄:問寒問暖。

【譯文】 片晌是說片刻的時候,日曛是說天將要晚的樣子。疇昔、曩者都是前日的別稱,黎明、昧爽都是天將破曉的時候。 一個月的時光分為三浣:初旬十日為上浣,中旬十日稱為中浣,下旬十日稱為下浣;做好學問要充分利用三餘的時間,夜晚是白晝之餘,冬季是一年之餘,下雨天是晴天之餘。 詐術可以欺人,譬如狙公飼狙的朝三暮四;為學要求日益進步,須如詩經上說的日就月將。 點起了燈來繼續日間尚未完成的工作,形容日夜辛勞。俾晝作夜是說把白天和夜晚的作息弄顛倒了。 一事無成而自覺慚愧,可以說成虛延歲月。與人交談講一些客套話,則稱為少敘寒暄。 趨炎附勢羨富嫌貧,世態炎涼人情冷暖,這是最可憎的表現。

【原文】 週末無寒年(56),因東周之懦弱;秦亡無燠歲(57),由嬴氏之兇殘。 泰階星(58)平曰泰平,時序調和曰玉燭(59)。 歲歉曰饑饉之歲,年豐曰大有之年。 唐德宗之饑年,醉人為瑞(60);梁惠王之凶歲,野莩

(61)堪憐。 豐年玉,荒年穀,言人品之可珍;薪如(62),食如玉,言薪米之(63)貴。 春(64)秋(65),農夫之常規;夜寐夙興(66),吾人之勤事。 韶華不再,吾輩須當惜陰;日月其(67),志士正宜待旦(68)。

【註釋】 (56)寒年:寒冷的年份。 (57)燠歲:暖熱的年份。按照古人天人相應的觀念,寒年和燠歲都是不正常的年景。 (58)泰階星:古代的星座名,又名三臺星,共六顆星,兩兩並排,如階梯狀。古人認為這些星分別代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泰階星平正,天下就大治,稱泰平,後來寫做太平;泰階星斜,則天下大亂。 (59)玉燭:指四時之氣和暢,時序調和。 (60)醉人為瑞:唐德宗時,連年戰亂,饑荒頻仍,幾乎無人釀酒,如果偶爾有人喝醉,大家都認為是祥瑞之兆。 (61)野莩:野外有餓死的人。 (62)桂:木名。《說文解字》:“江南木,百藥之長。” (63)騰:形容物價上漲很快。 (64)祈:向上天或神明求福。 (65)報:這裡指祭祀。 (66)夙興:意為天不亮就起來做事情。 (67)除:這裡指歲月的流逝。 (68)待旦:等待天明。

【譯文】 東周末年政治寬鬆,周王室太懦弱了,人民感覺不到寒冷的年份。秦始皇太兇殘了,人民感覺不到溫暖的歲月。 泰階的星宿平正,象徵國泰民安稱為泰平。四時平和風調雨順則稱為玉燭。年歲荒歉叫做饑饉之歲,年歲豐收叫做大有之年。 唐德宗時遇荒年,路上看見一個醉漢,人們便認為是吉祥的徵兆。梁惠王時遇大荒災,城郊野外到處都是餓死的人,實在很可憐。豐年玉、荒年穀都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品德的珍貴。柴薪貴如桂樹,食物的價錢貴如白玉,則用來比喻物價漲到了極點。 春耕時祭神是祈求農作物能豐收,秋收後祭神是報答神明的庇佑,這是農民一定要做的習俗。夜深了才去睡覺,一大早就爬起來,是說讀書之人應當勤勉做事。 美好的時光一去不再回頭,讀書人理當珍惜光陰;日月時光容易流逝,有志之士應該及時努力。

《幼學瓊林》卷一·朝廷

【原文】 三皇(01)為皇,五帝(02)為帝。 以德行仁者王,以(03)(04)仁者霸。 天子天下之主,

諸侯(05)一國之君。 官天下,乃以位讓賢;家天下,是以位傳子。(06) 陛下,尊稱天子;殿下,尊重宗藩(07)。 皇帝即位曰龍飛,人臣(08)君曰虎拜。 皇帝之言,謂之綸音(09);皇后之命,乃稱懿旨。

【註釋】 (01)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 (02)五帝:有多種說法,一般指伏羲,神農,黃帝,堯,舜。 (03)力:武力。 (04)假:代理,非正式。 (05)諸侯:周代天下分為許多小諸侯國,國君稱為諸侯。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 (06)堯、舜時實行禪讓制,由賢人繼承君位,到禹時君位傳給了兒子。據《湘山野錄》載:宋真宗問李仲容“何謂官家?”李仲容答“五帝時是官天下,三王時家天下,兼有五帝三皇之德,故稱為官家” (07)宗藩:指與天子同姓的諸侯。 (08)覲:拜見。 (09)綸音:《禮記》“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脖(左換糹)。

【譯文】 自古以來天皇、地皇、人皇通稱為三皇;伏羲、神農、黃帝、堯、舜合稱為五帝。以仁義道德來治理天下的稱為王道,用武力來征服天下的是霸道。天子是天下的主宰,諸侯是列國的君主。 五帝將王位讓給有賢德和才能的人稱為官天下。三王則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子孫,故稱為家天下。 陛下是對天子的尊稱,殿下是對皇室宗親的尊稱。新皇即位登基稱作龍飛,臣子觀見君王叫做虎拜。 皇帝的詔書稱為綸音,皇后的命令稱為懿旨。

【原文】 椒房(11)是皇后所居,楓宸(12)乃人君所蒞。 天子尊崇,故稱元首(13);臣鄰輔翼,故曰股肱。 龍之種,麟之角,俱譽宗藩;君之儲,國之貳,皆稱太子。 帝子(14)立青宮,帝印乃是玉璽。 宗室之派,(15)於天潢;帝胄之譜,名為玉牒。 前星耀彩,共祝太子以千秋;嵩嶽效靈,三呼天子以萬歲。(16) 神器大寶,皆言帝位;妃嬪(17)(18)嬙,總是宮娥。 姜後(19)脫簪而待罪,世稱哲後;馬後(20)練服以鳴儉,共仰賢妃。 唐放勳(21)德配昊天,遂動華封之三祝;漢太子恩(22)少海,乃興樂府之四歌。

【註釋】 (11)椒房: 漢代後宮牆上多以椒塗牆,用以取暖避惡氣,故後宮稱椒房; (12)楓宸:在帝王殿前多種植楓樹,故帝王所居之處稱為楓宸。 (13)元首:頭腦。股肱:大腿和胳膊。 (14)爰: 曰,稱為。 (15)演:長流。潢:水池。帝胄:帝王或貴族的後代。牒:冊。 (16)古人認為三星中的中星代表天子位,前星代表太子位,後星代表庶子位。 據史書記載,漢武帝登嵩山,皇帝和身邊的人都聽到高呼萬歲的聲音出現三次,被認為是嵩山山神顯靈。 (17)嬪、嬙:女官 (18)媵:隨從皇后陪嫁過來的女子。 (19)姜後:周宣王的皇后,《列女傳》載:周宣王晚起,姜後即脫簪請罪,曰“吾之過,使君王好色而忘德,失禮晚起”。宣王曰“吾之過,非卿之過也”於是處理政務很勤奮。 (20)馬後:漢明帝的皇后。《漢書》載:馬後穿素色衣服,飲食節儉,以作天下表率。 (21)唐放勳:指堯帝。堯帝到華山巡視,華山封人祝願他多福多壽多男子,稱為“華封三祝”,後來成為頌揚人的祝頌語。 放勳:極大的功勳,一說放勳乃堯帝之名。《漢書》載,漢明帝為太子時,樂人作了四章頌揚太子德行的歌:第一章為“日重光”,第二章為“月重光”,第三章為“星重輝”,第四章為“海重潤”。 (22)覃:達到,延及。

【譯文】 椒房是皇后居住的地方,楓宸指皇帝住的宮殿。天子的地位崇高尊貴,所以叫做元首,臣子左輔右弼如皇帝的手足,輔佐襄贊所以比喻為股肱。 麟之趾、龍之種都是讚譽宗藩之語,儲君、儲貳皆為太子的別稱。建立儲君立定青宮,故稱太子所居住的地方為青宮;皇帝所用的印稱為玉璽,世稱為傳國的國寶。 宗室的支分流派皆從皇帝推演而來;皇族的家譜稱為玉牒。太子星明亮輝煌,天下人共祝太子的生日;嵩嶽山神顯靈,三呼天子萬歲。 神器、大寶都是帝位的代稱,淑妃和貴嬪皆是宮女的等級,指皇宮裡的后妃女官。 皇帝的女兒出嫁時,都是由公侯主婚的,所以有公主的稱呼;皇帝的女婿是掌副車的馬車,所以有駙馬的官稱。縣主、鄉君是指極為尊貴的皇族女子;儀賓、郡馬稱豔是戚黨鄉里的光榮,試看人世間的繁華,那及得上皇家的富貴。

《幼學瓊林》卷一·文臣

【原文】 帝王有出震向離之象,大臣有補天浴日之功。 三公(02)上應三臺(01),郎官(03)上應列宿。 宰相位居

(04)(05),吏部職掌銓衡(06)。 吏部天官大冢宰(07),戶部地官大司徒(07),禮都春官大宗伯(07),兵部夏官大司馬(07),刑部秋官大司寇(07),工部冬官大司空(07)。

【註釋】 (01)三臺:三臺星。 (02)三公:一般指太師、太保、太傅。 (03)郎官:帝王的侍從官。 (04)臺:指三臺星。 (05)鉉:舉鼎用的器具。 (06)銓衡:度量工具。 (07)《周禮》中官職稱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譯文】 聖明天子有出震向離的形象,喻治理天下日漸興旺之意,大臣輔佐帝王,補益規過,有扶天捧日的功勳三公對應天上的三臺星,各部郎官相當於天上的三臺星,各部郎官相當於天上的眾星宿。 宰相協助君王治理國家,地位極重要比喻為鼎鉉。史部掌管天下官吏,選拔衡量人材。 吏部古名天官,長官稱大豚宰;戶部古名地官,長官稱大司徒;禮部古名春官,長官稱大宗伯;兵部古名夏官,長官稱大司馬;刑部古名秋官,長官稱大司寇;工部古名冬官,長官稱大司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是六部寮寀的總稱;豚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官是尚書侍郎的總號。

【原文】 都憲中丞,都御史(08)之號;內勤學士,翰林院(09)之稱。 天使,譽稱行人(10);司成,尊稱祭酒(11)。 稱都堂曰大撫臺(12),稱巡按曰大柱史(13)。 方伯、藩侯,左右佈政(14)之號;憲臺、廉憲,提刑按察(15)之稱。 宗師稱為大文衡(16),副使稱為大憲副(17)。 郡侯、邦伯,知府名尊;郡丞、貳侯,同知(19)譽美。 郡宰、別駕,乃稱通判(20);司理、廌史,讚美推官(21)。 刺史(18)、州牧,乃知州之兩號;廌史、臺諫,即知縣之以稱。

【註釋】 (08)都御史:明代監察機構御史臺的長官。 (09)翰林院:翰林學士是負責為皇帝起草文書的官員。 (10)行人:古代傳達皇帝詔令的官員。 (11)祭酒:代管理國了監學府的官員。 (12)大撫臺:明代巡撫兼任都察院副都御史,故稱大撫臺。 (13)大柱史:稱巡撫為大柱史,又稱侍御、總馬、執法大夫、繡衣使者。 (14)佈政:掌管一省戶政賦役的行政長官。 (15)按察:掌管一省的刑法事務。 (16)文衡:掌管一省教育的官。 (17)憲副:是監察史的副手。 (18)秦滅諸侯,設置郡,郡設郡守,轄地相當於方伯諸侯。唐代改郡為州,改太守為刺使。 (19)同知:是一府的副長官。 (20)通判:即督糧長官。通判跟隨刺史巡視,另乘一輛車,故稱別駕。 (21)推官:是府中理刑辦案的官員。

【譯文】 柏府、鳥臺都是尊崇都御史的稱呼,鳳池薇省是譽美翰林院的名目;皇華詩是頌出使的行人,司成是對主管教育的國子監祭酒的尊稱。 京官有六科給事和各道御史,總稱叫做柱後惠文;外官有巡撫和總督,並稱為中丞開府。 方伯、藩侯都是左、右布政使的尊稱,臬司、廉憲是對提刑按察使的尊稱,學臺聽掌文學故號文術。運使總持監務故稱鹺憲。 邵侯刺史是太守的名號,極為尊貴;別駕、治中是知府的寮屬,聲望也很隆重。州牧邑長就是知州知縣的別號;貳尹、少府乃是縣丞縣慰的古稱。

【原文】 鄉宦曰鄉紳,農官曰田畯。 鈞座、臺座,皆稱仕宦;帳下(22)、麾下(23),並美武官。 秩官既分九品,命婦(24)亦有七階。 一品曰夫人,二品亦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 婦人受封曰金花誥(25),狀元報捷曰紫泥封(25)。 唐玄宗以金甌覆宰相之名,宋真宗以美珠箝諫臣之口

(26)。 金馬玉堂(27),羨翰林之聲價;朱幡皂蓋(27),仰郡守之威儀。

【註釋】 (22)大將行軍,設置帷帳居住,故稱為帳下。 (23)麾:旗幟。士卒進退,以麾指揮,故稱麾下。 (24)命婦:受誥命之婦。凡擔任官職的人,他的母親和妻子都可以接受誥命。 (25)唐玄宗誥封群夫人,用金花羅紙書寫,稱為金花誥。唐代進士及第,用泥金帖書寫報告喜訊,稱為紫泥封。 (26)唐玄宗將要任命宰相,寫好名字用金盆蓋住,正好太子進來,玄宗問太子:“你認為誰能擔任宰相呢?”太子回答:“難道不是崔琳、盧從願嗎?”原來他們二人很有聲望,所以太子能猜中。宋真宗想到泰山封禪,擔心大臣王旦反對,就賜給王旦一尊酒,說“回家與妻兒共同享用。”王回家打開一看,裡面裝滿了珍珠,知道是皇上叫他不要反對封禪的事,於是再不敢提出異議了。 (27)漢代宮門稱為金馬門,玉堂是翰林院的別名。漢代郡守的儀仗有紅色的旗幡和黑色的傘蓋。

【譯文】 鄉官叫做鄉紳,管農業的官又名田畯。鈞座、臺座都是對文官的敬稱,憲轅、虎幄都是譽美品級尊榮的大僚。 初做官叫筮仕,初到任叫下車;故官任滿叫及瓜,辭官歸鄉叫解組。 有爵秩的官府共分為九品,受誥命的婦人,也分為七等;一品稱夫人,二品也稱為夫人,三品叫淑人,四品名恭人,五品為宜人,六品為安人,七品稱孺人。婦人受國家的封典,奉的是金花誥,狀元捷報受朝廷誥勅用的是紫泥封。 唐玄宗用金甌蓋住寫好的宰相名,以試太子之才;宋真宗用美珠堵住了諫臣的口,使他不再評議朝政。金馬門玉堂署都是稱羨翰林的清貴和價值。硃色軸、皀色蓋都是郡守出行時炫赫的威義。

【原文】 臺(28)曰紫閣名公,知府曰黃堂(28)太守。 府尹(29)之祿二千石,太守之馬五花驄(30)。 代天巡狩,贊稱巡按;指日高升,預賀官僚。 初到任曰下車,告致仕(31)曰解(32)。 藩垣屏翰,方伯猶古諸侯之國;墨綬(33)銅章(34),令尹(35)即古子男之邦。 太監掌閹門之禁令,故曰閹宦;朝臣皆搢(37)於紳間,故曰搢(38)。

【註釋】 (28)輔:指三公,又稱為紫禁、紫閣。古代太守的正堂用雌黃塗牆,所以稱為黃堂。 (29)府尹:即京府之尹。 (30)五花驄:漢代太守乘坐五匹馬拉的車。驄:青白色的馬。 (31)致仕:官員退休。 (32)組:系印的繩子。 (33)墨綬:黑色的系印的帶子。 (34)銅章:銅鑄的官印。 (35)令尹:即縣官,管理的地方相當於古代的子國和男國。 (36)朝廷的大臣都把笏插在衣帶中間。 (37)笏:大臣上朝時拿的用於記事的版子。 (38)紳:衣帶。

【譯文】 官居八座,臺輔又稱紫閣明公;知府也稱黃堂太守,太守的車可使用五花馬。代天巡狩是稱讚巡按的話,代替皇帝巡行天下。指日高升是預祝官員即將升遷的賀辭。 藩垣、屏翰稱鎮守一方的長官,如同方伯是古代諸侯國的長官一樣;墨色的綬、銅鑄的章就是縣令所用的,縣令的轄境類似古代子爵、男爵的小邦。太監掌管內廷出入的禁令,所以叫做閹宦;朝廷的大臣都把笏插在腰間的大帶上,因此稱作晉紳。

【原文】 蕭曹(39)相漢高,曾為刀筆吏;汲黯(40)相漢武,真是社稷臣。 召伯(41)布文王之政,嘗舍甘棠之下,後人思其遺愛,不忍伐其樹;孔明有王佐之才,嘗隱草廬之中,先主慕其令名,乃三顧其廬。 魚頭(42)參政,魯宗道秉性骨鯁;伴食宰相,盧懷慎(42)居位無能。 王德用(43),人稱黑王相公;趙清獻(43),世號鐵面御史。 漢劉寬(44)責民,蒲鞭示辱;項仲山(45)潔己,飲馬投錢。

【註釋】 (39)蕭曹:蕭何、曹參,先後任漢高祖的丞相。 (40)汲黯:漢武帝時大臣,常當面指出別人的過失。 (41)召伯:召公奭,被封於召,嘗居甘棠樹下。後人記念他,寫下《甘棠賦》 (42)魯字為“魚”頭,盧懷慎:唐時與姚崇同時作宰相,他認為自己才能不如姚崇,故事務都推給姚崇處理。 (43)王德用:宋人,治軍有方。趙清獻:即趙汴,諡號“清獻”,宋神宗是作御史,彈劾不避權貴。 (44)劉寬:漢人,擔任南陽太守,為人寬容,民有過錯,只用蒲草鞭子處罰,以示恥辱。 (45)項中山:《世說新語》載,項是安徽人,非常廉潔,每次在河邊飲馬,都要投錢三文。

【譯文】 蕭何、曹參當漢高祖的丞相之前,也曾經是普通的執筆寫方案的小吏,汲黯是漢武帝的丞相,是國家社稷的重臣。 召伯展布周文王的德政,曾在甘棠樹下休息,後人感念他的恩德,不忍心砍伐這棵樹,召伯的教化遍行南國,墓碑名叫墜淚,羊佑的德澤被及裡陽;魯宗道秉性耿直、剛正不阿,任參政時人稱魚頭參政;盧懷慎生性謙虛,當宰相時每事推讓,人稱伴食宰相。 王德用善於治軍而面黑,遼人稱為黑王相公,漢朝劉寬待人寬厚,吏民有過錯僅用蒲鞭象徵性地責罰;羊續潔身自愛,衙中又不受饋獻,將府丞贈送的生魚懸於庭中。

【原文】 李善感(46)直言不諱,競稱鳴鳳朝陽;漢張綱(47)彈劾無私,直斥豺狼當道。 民愛鄧侯(48)之政,挽之不留;人言謝令之貧,推之不去。 廉範(49)守蜀郡,民歌五袴;張堪(50)守漁陽,麥穗兩歧。 魯恭為中牟令,桑下有馴雉之異(51);郭伋為幷州守,兒童有竹馬之迎(52)。

【註釋】 (46)李善感:唐朝時任監察御史,皇帝想封五嶽,他力諫陰止。人們認為他的勸諫是鳴叫的鳳凰朝向太陽。 (47)張綱:漢御史,皇帝派其到外地巡視,張埋掉車輪,說:“現在是豺狼當道,去抓什麼狐狸。”於是上朝彈劾大將軍梁冀兄弟的不法行為。 (48)鄧侯:指鄧攸,晉代時任吳郡太守,離任時百姓挽留不讓離去。其前任謝太守非常貪財,人們於是作歌曰:“鄧侯留不住,謝令推不去” (49)廉範:漢蜀郡太守,鼓勵百姓勞動致富,百姓唱“過去沒有衣穿,現在有五條褲子。” (50)張堪:漢朝人,作漁陽太守,百姓做歌曰“桑樹上沒有多餘的枝條,麥子上長出個穗” (51)漢代魯恭任中牟令時,桑樹下的雉雞都很馴服,連小孩都知道要撫養幼雉而不去捕捉它們。 (52)漢郭伋作幷州太守時,廣佈恩德,其出行時,數百兒童騎竹馬在道旁歡迎。

【譯文】 李善感力諫皇帝直言不諱,時人競相稱道,譽為鳴鳳朝陽;漢代張綱公正無私,彈劾權貴直斥為豺狼當道。 百姓愛戴鄭侯的清廉,苦苦挽留而留不住;民眾憎恨謝令的貪婪,不願他在位卻推也推不去。廉範任蜀郡太守政令便民,百姓因而唱五袴之歌;張堪為漁陽太守勸農耕稼,使麥子都長出兩穗。 魯恭任中牟令時行仁政,桑樹下的雉鳥見他都不躲;郭伋當幷州太守時有賢德,兒童們騎著竹馬歡迎他。

【原文】 鮮于子駿(53),寧非一路福星;司馬溫公(54),真是萬家生佛。 鸞鳳不棲枳棘,羨仇香(55)之為主簿;河陽遍種桃花,乃潘岳之為縣官。 劉昆(57)宰江陵,昔日反風滅火;龔遂(58)守渤海,令民賣刀買牛。 此皆德政可歌,是以令名(59)著。

【註釋】 (53)鮮于子駿:宋人,擔任京中轉運使,司馬光讚揚他是“一路福星”。 (54)司馬光:宋宰相,被封為溫國公,恩德遍佈,被譽為“萬家生佛”。 (55)仇香:漢代某縣主簿,縣令王渙說:“鸞鳳不應落在枳棘叢中”,送他入太學,後仇香聲名大振。 (56)潘越:晉代人,任河陽尹,百姓負債還不上,即命其種桃樹,官府代其還債。其離任時,縣裡種滿了桃樹,開滿桃花,被譽為“花縣” (57)劉昆:漢人,任江陵令時,發生火災,其對火叩頭,風轉過頭來將火撲滅。 (58)龔遂:漢代人,任渤海郡守,適時饑荒四起,龔傳令不要追捕盜賊,於是盜賊都帶著刀劍來迎接他,他乘機勸他們賣刀買牛,全力耕作。 (59)攸:長遠之意。

【譯文】 鮮于子駿去賑滅,的確是一位造福百姓的好官;司馬光德惠及人,真是萬家的活菩薩。鸞鳳是一種吉祥鳥,不應只棲息在枳棘樹上。佷羨慕仇香在任主簿時,有個好上司送他去深造;河陽縣遍植桃花,這是潘岳當縣令時的德政。 劉昆任江陵知事時遇火滅,他向風叩頭使風轉向而滅了火;龔遂當渤海知州時,勸喻盜賊買刀買牛,使他們改惡為善。以上這些都是值得歌頌的官員的德政,因此他們的名聲政績卓著世代傳揚。

《幼學瓊林》卷一·武職

【原文】 韓柳歐蘇(01),固文人之最著;起翦頗牧(02),乃武將之多奇。 范仲淹(03)胸中具數萬甲兵,楚項羽(04)江東有八千子弟。 孫臏(05)吳起(06),將略堪誇;穰苴(07)尉繚(08),兵機莫測。 姜太公有《六韜》

(09),黃石公有《三略》(10)。 韓信將兵,多多益善;毛遂譏眾、碌碌無奇。

【註釋】 (01)韓柳歐蘇:唐代文學家韓愈、柳宗元,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蘇軾。 (02)起翦頗牧:指秦國大將白起、王翦,趙國大將廉頗、李牧。 (03)范仲淹:北宋時任延州知州防禦西夏,治軍嚴整,西夏人謂其:“胸中有百萬甲兵”。 (04)項羽:於秦末年起兵,率江東八千子弟渡江作戰。 (05)孫臏:戰國時齊國軍事家,著《孫臏兵法》。《孫臏兵法》內容可參考勸學網兵法部分 (06)吳起:戰國時魏國軍事家,善於帶兵,著有《吳子兵法》。《吳子兵法》內容可參考勸學網兵法部分 (07)穰苴(ráng jū):田穰苴(生卒不詳),又稱司馬田穰苴,春秋末期齊國人,戰國時齊國軍事家,著有《司馬法》。《司馬法》內容可參考勸學網兵法部分 (08)尉繚:戰國是魏國軍事家,著有《尉繚子》.內容可參考勸學網兵法部分。 (09)六韜:兵書,有文、武、龍、虎、豹、犬五部分。相傳為姜太公所著。內容可參考勸學網兵法部分 (10)三略:兵書,相傳亦為姜尚所著,漢代黃石公加以完善,傳與張良。內容可參考勸學網兵法部分

【譯文】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是文人中最著名的人,白起、王翦、廉頗、李牧是武將中的多奇智的人。 范仲淹能文能武,胸中有數萬甲兵;項羽渡江作戰時,帶過來八千江東子弟。孫臏和吳起,用兵的謀略值得人們誇讚;穰苴和尉繚,用兵的計謀敵人難以猜測。 姜太公曾經寫過《六韜》,黃石公曾經寫過《三略》。韓信領兵打仗,兵越多越好,沒有限制;毛遂助平原君說服楚王后,諷刺同去的其他人碌碌無奇。

【原文】 大將曰(11)(12),武士曰武弁(13)。 都督稱為大鎮國,總兵稱為大總戎。 都(14)即是都司,參戎即是參將。 千戶有戶侯之仰,百戶有百宰之稱。 以車為戶曰轅門(15),顯揭戰功曰露布(16)。 下殺上謂之弒,上伐下謂之徵。 交鋒為對壘,求和曰求成。

【註釋】 (11)幹:盾牌。 (12)城:城牆。 (13)武弁:弁(biàn),頭巾。武士是士卒中的頭目,猶如巾是戴在頭上的衣服一樣。 (14)閫:[kǔn],本意郭門,借指領兵在外的將帥或外任的大臣。 (15)轅:用車圍出的營門。古代君王出行紮營時,用兩車車轅相對作門,稱為轅門。 (16)露布:後魏時,每次做戰勝利,就在旗上寫下戰功,名為露布。

【譯文】 大將保衛國家叫“干城”,武士頭戴武冠,稱作“武弁”。都督又可以稱作“大鎮國”,總兵又可以稱作“大總戎”。“都閫”即是都司的別稱,“參戎”即是參將的別稱。統領千戶的將領叫做“戶侯”,統領百戶的長官叫做“百宰”。用相向的車轅交接成半圓形的門稱作“轅門”,展示戰功的捷報稱作“露布”。臣下刺殺君王,就叫做“弒”;君王討伐臣下,就叫做“徵”。交鋒又叫“對壘”,求和又叫“求成”。

【原文】 戰勝而回,謂之凱旋;戰敗而走,謂之奔北。 為君洩恨,曰敵(17);為國救難,曰勤王。 膽破心寒,比敵人懾服(18)之狀;風聲鶴唳(19),驚士卒敗北之魂。 漢馮異(20)當論功,獨立大樹下,不誇己績;漢文帝嘗勞軍,親倖細柳營(21),按轡徐行。

【註釋】 (17)愾:憤恨。 (18)懾服:因畏懼而屈服。淝水之戰中前秦的軍隊被打敗,逃跑途中,聽到風聲與鶴的叫聲,都以為是晉兵追殺。 (19)風聲鶴唳:前秦苻堅率兵進攻東晉,大敗而逃,潰退中聽到“風聲鶴唳”,都以為是追兵趕來了。 (20)馮異:東漢光武帝劉秀手下的大將。大將們都坐在一起評論功勞,唯獨馮異立在大樹下,因此被稱為大樹將軍。 (21)細柳營:《史記·絛侯周勃世家》:文帝之後六年,以周亞夫為將軍,軍細柳。’。漢文帝時,劉禮駐守灞上,徐厲駐守棘門,周亞夫駐守細柳。文帝去各軍慰勞,到灞上和棘門軍營,都可直馳而入,但去細柳軍營,守營兵士卻不讓他入內。兵士通報周亞夫之後,放文帝一行進營,並叮囑他們不可在軍營中駕馬快跑,於是文帝只好按轡徐行。周亞夫軍紀嚴明,防守謹慎,文帝稱其為“真將軍”,灞上、棘門軍不過是兒戲。見《漢書·周亞夫傳》。後以“細柳營”稱譽紀律嚴明的軍營。

【譯文】 打了勝仗歸來,就叫“凱旋”;打了敗仗逃走,就叫“奔北”。替君王抵抗所憤恨的敵人,叫“敵愾”;救社稷於危難之中,叫“勤王”。“膽破心寒”,是形容敵人驚恐畏懼的樣子;“風聲鶴唳”,是形容士卒潰敗逃跑時疑神疑鬼的樣子。 東漢的馮異在別的將領論功時,總是獨自站在大樹下,不誇耀自己的戰績;漢文帝親自去慰勞軍兵時,細柳營軍紀嚴明,他只好牽著馬的韁繩慢慢前行。

【原文】 苻堅自誇(22)將廣,投鞭可以斷流;毛遂自薦才奇,處囊便當脫穎(23)。 羞與噲等位(24),韓信降作淮陰;無面見江東(25),項羽羞歸故里。 韓信受胯下之辱(26),張良有進履(27)之謙。 衛青為牧豬之奴,樊噲為屠狗之輩。 求士莫求全,毋以二卵棄干城之將(28);用人如用木,毋以寸朽棄速抱之材。 總之君子之身,可大可小;丈夫之志,能屈能伸。 自古英雄,難以枚舉;欲詳將略,須讀

武經(29)。

【註釋】 (22)苻堅自誇:前秦苻堅出兵東晉前,號稱自己兵力有百萬之眾,投鞭於江,足以斷流。結果為東晉所敗。 (23)脫穎:趙平原君要帶二十人去楚國當說客,找了十九人,還差一人,於是毛遂自薦,平原君說:“賢士處世,就像是錐子放在布袋中,末尖馬上可以看見,而先生在我這裡三年,還沒有聽說你做了什麼事情。”毛遂說:“那現在請讓臣處於布袋中吧。如果早讓臣處於布袋中,早就脫穎而出了。”穎,本義指禾穗的末尖,這裡指錐子的末尖。 (24)羞與噲等伍:漢朝建立後,韓信被封為楚王。劉邦忌憚其勢盛,找藉口降其為淮陰侯。一次韓信到樊噲那裡,樊噲自稱臣子,並用王的禮節迎送他。韓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 (25)無面見江東:項羽曾率八千江東子弟渡江作戰,後來兵敗烏江,烏江亭長請他渡江,項羽不肯,說無顏面見江東父老,於是拔劍自刎。 (26)胯下之辱:韓信少年時喜歡佩劍,淮陰有個年輕的無賴屠夫當眾侮辱他說:“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韓信看了他很久,就從胯下鑽過,眾人都笑韓信怯懦。 (27)進履:指張良為黃石公穿鞋而得書之事。 (28)求士莫求全:戰國時,子思曾向衛侯推薦苟變為將,說他可以指揮五百輛戰車。衛侯認為苟變為吏時曾吃過百姓兩枚雞蛋,不可重用。子思就說:“聖人官人,如大匠之用木,取所長,棄其短。君以二卵棄干城之將乎?”衛侯聽取了子思的意思,任苟變為將。卵:雞蛋。 (29)武經:古代兵書總經。即《武經七書》,北宋朝廷官方頒行的兵法叢書,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軍事教科書。它由《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七部著名兵書彙編而成。

【譯文】 苻堅自誇兵多將廣,把馬鞭投入長江就可以讓江水斷流;毛遂推薦自己有過人的才能,像錐子一樣處在布袋中,錐尖一定會露出來。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以後,對與樊噲等人為伍感到羞恥;項羽兵敗之後,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所以不肯渡過烏江。 韓信曾經受過胯下之辱,張良曾經謙恭有禮地給黃石公拾起鞋子並幫他穿上。衛青曾經做過牧豬的奴隸,樊噲曾經以屠狗為業。 君王選拔人才不要太苛求,不要因為兩個雞蛋的小事而放棄能護衛國家的大將;君王任用人才要像木匠使用木頭一樣,不要因為一丁點的腐爛就放棄棟樑之材。 總之,一個人想做君子的話,要能做大事,也能做小事;一個人想做大丈夫的話,一定要做到能屈能伸。自古以來的英雄才俊真是數不勝數,要想詳細知道作戰的謀略,必須熟讀《武經七書》。

幼學瓊林原文+註釋+譯文,易讀易憶,古代的百科全書(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