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背单词,在花式搜罗各类方法后,我强烈安利这几个

但低头赶路前,我们先抬头看路,唠一唠背单词的终极目的。

在一天的时间中,尤其对于身处国内的、非英语专业的人士,我们的整块时间,要工作/上课;到了碎片时间,social要so的吧,追剧要追的吧,celebrities的新瓜要吃的吧……四舍五入下来,能有多少时间背单词呢?

那么,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怎样明确学习目的,以narrow down学习范围,来快速达到日行千里亩产万斤的杠杠效果。

自从建立了以终为始的学习理念,我深深感受到,由于学习目的不同、针对领域的不同,所做的训练,可能是大相径庭的。

就拿单词量举例。马云和钟南山都是英语666的男人,但他们的vocabulary,扣掉那小几千你知我知大家知的日常词汇,其他的专业词汇部分,可能天差地别。

马爸爸不需要了解epidemic和pandemic的区别(在程度和范围上,pandemic > epidemic),钟爷爷也不需要知道什么是DAU(Daily Active User)。但很显然,这一点,并不妨碍他们作为各自领域内的王者,频频在重要国际场合用英文发声。

关于背单词,在花式搜罗各类方法后,我强烈安利这几个

那我们作为咖位比他俩低一档的人(咦?),也不必强求面面俱到;只要cover日常基础+专业领域,就堪称优秀了。

除了领域之分,即使单词本身,它的听说和读写,也还是分开的。简单粗暴的例子:我奶奶一个字不会写,不妨碍她当个话痨;聋哑人一个字不会说,不妨碍他用盲文/手语交流。

所以,同样是背单词,听说vs.读写,也是不同的:听&说要动用大脑的audio memory,还要动用眼+手;而读&写是visual memory,还要动用耳+口。See?它们是可以各自为政互不瓜葛的。

所以,你要精进哪一块,仍然取决于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典型的就是我们国内程序员,读写英文是必需的。说白了,这套技术体系就是人家发明的,最好的资料当然都in English。而代码本身,"if else while break"……也全是英文。但我们作为程序员,只要会看、会写就行了;不用听,也不用说。所以,如果不是在IT外企或涉外领域,对听&说这块,精力可以0投放(英语爱好者除外)。

唠叨了半天,就是想说:如果时间有限,或者侧重实用性,那么背单词时,务必抛却完美主义,而要带着目的、缩窄领域,有针对性地去学习。

到了实操层面,一方面单词类app已经做得很好,进入时可以选择词书/领域,比如只针对四六级考试、或只针对计算机领域,等等。另一方面,关于听说和读写,如果针对国内的笔试或日常查资料,可侧重读写;针对出国准备、外企工作、或者涉外沟通,就要同时侧重听说了。



首先,是联想记忆法。

这也是我最迷惑的一种。如图所示:

关于背单词,在花式搜罗各类方法后,我强烈安利这几个

记bald的路线:我认识ball-球-圆的-秃头-所以bald是秃秃。
记beer的路线:我认识beard-胡子-一只小鸟躲在胡子里喝啤酒-所以beer是啤酒。

听完这一切之后,我只能说,我因想象力不够丰富,又具备杠精潜质,而深感跟这位美女格格不入:ball是圆圆的球,那么西瓜不圆吗,bald万一是西瓜呢?beard是胡子,那么大胡子喝的叫beer的东西,就不能是波霸奶茶吗?

关于背单词,在花式搜罗各类方法后,我强烈安利这几个

总之,这一题不适合我这个死理性派,使我浑身上下逻辑过敏。过了过了。

第二种,词根记忆法。

就是把个别字母搭配起来,单独出道,表达一种固定的意思。

别问为啥,问就是源于上古时代的高贵拉丁文。

比如,monolingual。mono是单,lingu是语言,所以monolingual:单语的。

这种方法我不diss,确实是具有一定的参考性的。包括常见词根、前缀、后缀,会有一些固定意义。

然而,它的适用范围不是那么广谱。我认为,稍微了解、用作参考就行了。

比如下面这个:

关于背单词,在花式搜罗各类方法后,我强烈安利这几个

所以,bell本人,还有他兄弟belly呢,就被选择性忽略给忽略掉了,被幸存者偏差给偏差掉了咯。

顺便,插播一位美国诗人(艾兹拉·庞德),强行拆解中文词根的故事(true story,来自曾经的段子手罗永浩):

他从他们家的书柜上,翻出一本康熙字典,随手一翻,翻出了个“法”字。朋友不懂中文,问他,说这个字什么意思。庞德解释说,你看左边,是个水,右边是个土,你看自不自然,朋友说自然。都是大自然么,当然自然了。朋友说别着急,这个是什么呢(厶),这是什么啊为什么自然?埃斯塔庞德一张老脸涨得青一阵紫一阵,突然崩溃了,说,这不就是人的肱二头肌么!从这样一个小事,就知道这个人从学中文到了什么走火入魔的程度。我们都是中国人,我怎么都不知道厶是肱二头肌呢。

第三种,背词典/用词典类app。

作为初学者,或者为考试抱佛脚的人,这种方法是广阔撒网、广奠基,是有一定可取之处的。

因为初学者总要从基础学起;而最基础最原子的单词,它只是人为强编的规则,那我们也只能强记而已。

比如data,它的写法看起来,象形吗?它的发音听起来,拟声吗?它从长相到发音,哪里透露出“数据”的气息呢?

这种原子单词,除了强记,没有其他办法。 要把它们攒齐傍身,确实是个大工程,但也是非常必要的。

词典最大的优点,是包罗万象。从单词的量,到每个单词的分身变种,大而全。

词典最大的缺点,是没有层次。在座的各位单词,哪些需要全熟,哪些七分熟,哪些三分熟;哪些要掌握所有变种,哪些只需了解一个核心用法……可谓拉拉杂杂,眉毛胡子一把抓。

这时候,我们最先需要的,是小而美。

如果说工作这几年,哪些思维方式令我受益匪浅,那么首当其冲就是:迭代。

如果目标是造一辆汽车,过去的我,会从一个螺丝、一个轮子开始抠起。不组装打磨完成,哪里敢上路呢?

而现在的我,会先挖掘需求:造车,不是终极目的。我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代步,加快行进速度。那么,我不妨一步步来,但每一步都要有产出、要能为我所用。

于是,我会先快速造个滑板,速度+2倍;紧接着改造成自行车,速度+4倍;一方面,我已经在路上,另一方面,我慢慢技术精进,终于最后造了汽车,速度+15倍。

所以,不管你的词典单词量如何,先上路吧。

上路,才是提升驾驶技术的唯一方式。否则,你只是在车库里,攒落灰的轮子。

顺着这个思路,走出对啃词典的迷恋,也就到了我下面要介绍的,我最喜欢的几种方法。

第四种,放到context里学习。

如果说背词典只是囫囵吞枣、先混个眼熟,那么在context中继续学习,则是要织一张网、或者建一棵树,把曾经眼熟的孤立单词给关联起来、结构化起来,便于大脑长期记忆,以及高效检索。

我们的大脑,有它自己的想法。对于长期记忆来说,它并不擅长记孤立的裸单词,而更擅长记单词的故事和场景。

还说我们已经在词典里混了个眼熟的“data”。

现在你看/听了一篇关于计算机的文章,里面多处提到data。那记忆这个词的时候,会连带存储这篇文章的上下文,结构化情景化,打包存到大脑里了。顺便地,就连它的徒子徒孙,也被一道打包了:比如data base,data mining,data structure,等等。

在执行层面,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多地沉浸于英语环境,那么我们记忆的,自然就不是裸词,而是按context、按topic,来组织的。

在执行层面,首先是专门找各种材料来读来听。泛读-精读-背诵,泛听-精听-跟读,从ABC 101到The Economist,从小猪佩奇到VOA TED,总有一款适合你。

此领域资料海海,地球人都知道怎么做,我就不多说了。我下面只说一些可以继续改善的细节。

比如,查字典时,建议只查英文释义。

首先,要读懂释义,就必须运用自己现有的英文储备;而释义里的词汇,也正是围绕同一个context展开的,便于将整一坨东西打包加深印象。

其次,用英文释义英文,能彻底跳过对中文拐棍的依赖,不再在脑内中-英、英-中翻来翻去,而是直接动用底层的原生的英语思维。

第三,英文对英文本身的解释和举例,能到达中文释义达不到的精准度。举例,twister,knot,tangle。只看中文释义,统统都是“打结”。此时如果图省事,停在中文释义,而不去看英文释义和例句,就不会知道,中文的“打结”,在英文中对应的,可不止一个词,而是有各司其职的好几种“结”:万般纠缠的,一个大坨的,和扭一扭的。

关于背单词,在花式搜罗各类方法后,我强烈安利这几个

另外,多读多听多写,肯定是坠吼的。但懒人如我,并不愿意看大部头原版书,也不愿意额外去找去听一些材料,怎么办呢?

那么其实,只要削微改变生活习惯,就能获得更多沉浸的效果。

比如,把手机/电脑默认语言都设置成英文的。再比如,科学上网,查资料都用Google(程序员们是常年这么干的)。再再比如,刷刷Quora,Instagram,TikTok,追追美剧英剧,反正都是娱乐,在哪娱不是娱。另外还可以有,跟朋友建个English chat group,聊任何话题都只用英语。反正都是吃瓜,用什么语言吃不是吃。哪怕不是纯英文,哪怕夹中夹英呢,只要把单词嵌在准确的context里表达,就都是好的。

另外我还发现,在带有context的读/听中,甚至不需要释义,都能猜到一些单词是啥意思。举个例子,我频频在最近的爆文里看到PUA,却一直不知道啥意思。懒惰如我,没有去搜词条,但仅靠看文章,也能猜出个七七八八,并且深刻记忆了。这就是context的力量,self-explained的力量。

第五种,repeat, repeat, repeat。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input够多,再遇到类似的听/说场景,自然能快速提取,稍事加工,为我所用了。

还说先背词典混眼熟,再靠大量材料来巩固记忆这件事。除了能达到上面所说的在context当中优化记忆的效果,其实反复的重复,还起到了一个统计的作用:高频常用词,总会反复出现,相逢的会再相逢。

几轮下来,优胜劣汰,常用词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成为自己词;而生僻词就被打入冷宫,死生不复相见了。

而对于这些已经混熟了的词,在一轮又一轮的repeat, repeat, repeat中,我会逐渐扩展对其用法/发音的了解,会注意到初见时未曾注意的细节,会越来越体会到它们最妙的用法,直到发现初见时简单纯朴的单词,一个个都变成了一词多义的八爪鱼;直到无论是写还是说,这些熟悉的身影会排着队pop出来,默契地承载着我的所思所想。

第六种,输出倒逼输入。

有环境的,赶紧操练起来,面谈也好,群聊也好,多人侃大山,疯狂输出;没有环境的,自言自语,对着空气喊话,写写英文博文/日记,都是好的。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活单词,passive vocabulary变成active vocabulary;而只有经过内化、为我所用的active vocabulary,才是有意义的。

否则,即使短期内通过大量输入、词汇量提了上来,那也只是虚胖。

到了要自己表达的时候,终究因为死记硬背的单词没有灵魂,自己也就没有freestyle,不能随心所欲地遣词造句、表情达意了。


关于背单词,在花式搜罗各类方法后,我强烈安利这几个


最后想说的是,背单词,跟学语法一样,在起初的原始积累阶段,可能是个苦力活、机械活、基础活。

但是,如果你正处于觉得单词海海、茫然无措的阶段,千万不要放弃,因为事情不会永远都这么糟;对单词掌控能力的提高,并不是匀速的,并不会永远都这么难;而是在突破了最常用的单词后,突然引发质变,一眼望去,几乎都是熟面孔,不会再有大面积的陌生感,只有偶尔突兀的几个生词了。

而对于这几个嵌在context里的生词,要么试图猜一猜,要么给它个面子、查词典突击下来。在以后的日子里,如果它是高频词,你们会再见面,直到它也顺利升级为熟面孔、自己词。

这样,随着单词量的一轮轮提升,英语这件工具你会越用越顺手,越顺手就越爱用,用英语学习/工作/娱乐会变成日常的一部分,而初始时的生涩茫然感,就也变成云淡风轻的过往了。

毕竟,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黄渤先生说过,只有人骑马,哪有马骑人。英语也是一样,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自如地驾驭这个工具,而不是让工具压制和束缚了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