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孙权算是“前明后暗”吗?

可以说孙权是“前明后暗”,这也是大多数有作为的君主们的一个通病。他们基本上都是执政前期勤勉、英明,国家治理得很好,但到了后期,就变得胸无大志、贪图享乐、经常犯昏,典型的代表有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康熙、乾隆。

《三国演义》中,孙权算是“前明后暗”吗?


那么,称得上孙权“前明”的事例主要有:

一、重用周瑜,取得赤壁大战胜利。

东吴政权的接班人孙权是东吴的第三代领导人,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是东吴的奠基人 ,孙权是守业人。因为父亲和哥哥都早亡,年仅18岁的孙权就从哥哥孙策手里接过执政东吴的重任。孙策临终遗言说道:“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 周瑜是跟随孙策多年的心腹大将,他们亲如兄弟,也是连襟(孙策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孙权听了哥哥的话,重用周瑜,任命他为大都督,总领全军。在曹操率八十三万兵马来进攻时,孙权果断地听从了周瑜的建议---誓死抵抗,并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避免了东吴的灭亡。

二、重用鲁肃,联合刘备,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周瑜也是短命之人,年仅三十六岁便病故。孙权任命鲁肃接替周瑜大都督之职。鲁肃也是一位非常有能力和有大局观的人,他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并力促孙刘聪盟以对抗曹操,使得曹操不敢南进。

三、任用吕蒙为都督,夺回荆州。

赤壁之战后,刘备在诸葛亮的策划下,用很不讲究的手段夺取了荆州。东吴空费钱粮、人力、物力,赤壁大战的胜利果实---荆州让刘备窃取。荆州对东吴来说简直太重要了,荆州在敌人手里就会对东吴构成巨大的威胁,这让孙权寝食难安。周瑜、鲁肃在时都没有夺回荆,鲁肃死后,孙权任命吕蒙为大都督。后来用计,假意让陆逊接替吕蒙以麻痹关羽,关羽果真大意失荆州,孙权终于如愿夺回了荆州。

四、用陆逊为都督,火烧连营,取得夷陵之战大捷。

关羽失了荆州并被东吴杀害,刘备在蜀称帝后第一件事就是伐吴为关羽报仇。刘备不惜举全国之力,率领70万兵马大举伐吴,并一路势如破竹。在东吴生死攸关之际,孙权果断任用陆逊为大都督抗蜀。结果陆逊不负重任,火烧刘备连营,取得夷陵之战胜利,避免了东吴“亡国”。

以上事例,均体现了孙权执政前期的睿智,善于用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从而保住了东吴的江山。在东吴内部治理上,孙权也是选贤任能,发展经济,使得政权更加稳困。难怪曹操都夸孙权“养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字仲谋)。

《三国演义》中,孙权算是“前明后暗”吗?


但在孙权执政后期,他却连出昏招,致使东吴走向衰败。那么称得上“后暗”的事例有:

一、太子的废立。

孙权称帝后,立长子孙登为太子。孙登很有才华,很合孙权心意,但他死得太早,年仅三十三岁便病故,孙权非常伤心。孙权又立孙和为太子,但他又给鲁王孙霸和孙和一样的待遇,并纵容两个儿子的党羽之争。后来事态无法控制,孙权一怒之下,杀了孙霸,废了孙和,立了年仅九岁的孙亮为太子。

二、残害贤臣。

孙权晚年变得多疑,爱猜忌大臣,并任用酷厉残害贤臣。使得众臣人心惶惶,不敢进言。功臣陆逊因为进忠言而被孙权说成谋反,导致陆逊忧郁过度而死。

三、迷恋仙术,加重赋税。

孙权年老的时候迷恋上了仙术,想要长生不老。和秦始皇当年一样,多次派人去海外寻找长生不老药,结果空耗钱粮,使得百姓赋税加重,百姓怨声载道。

四、独断专行。

典型事例是孙权不听大臣劝说,一意孤行,竟相信辽东太守公孙渊,把东吴两万兵马用船运到辽东,想对曹魏进行包夹,但这都是公孙渊设的圈套。兵马到辽东后,公孙渊就斩杀了东吴将领,并收了运去的两万兵马,东吴可谓损失惨重。

以上就是孙权执政时期的“前明后暗”。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封建帝制,皇权至上,都皇帝一个人说了算,谁也保证不了始终如一的英明,如果总英明,就不会有王朝的更替了。

《三国演义》中,孙权算是“前明后暗”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