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雲南村民拒絕簽字脫貧被通報 自稱“什麼都沒得到”

人民日報11-19 11:26發文稱

近日,昭通市鎮雄縣羅坎鎮茶蔚村民委員會發布了《關於姜同勳拒絕簽字脫貧的通報》。通報指出,此前,村委召開村民代表、黨員代表評議會研判預脫貧對象,一致認為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姜同勳一戶達到脫貧標準,可以脫貧。但當片幹部通知本人到村委會簽字認可時,姜同勳拒絕簽字認可,還說出“我什麼也沒有得到、都是拿給那些關係好的人享受了”的話。

實際上,姜同勳戶享受2018年農危改拆除重建指標,補助3萬元(因不配合拆除舊房,還有2萬元未劃撥);2018年政府代繳醫療保險、養老保險280元;2019年政府代繳醫療保險,養老保險280元;享受A類低保一個,每月304元。

根據《茶蔚村村規民約》,茶蔚村民委員會決定對姜同勳案例在全村範圍內通報,希望本人能立即糾正這種錯誤的行為,積極配合村委工作脫貧致富奔小康。

這則通報發出後就刷爆了朋友圈,也引發了很多網友的熱議。不少網友認為扶貧先扶志,這種等靠要的思想應該引起重視。

人民日報發文指出:

一,人窮不能志短,扶貧先要扶志,這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個重要基礎。指出,除了老弱病殘等沒有勞動能力的人、生產生活條件極為艱苦不具備脫貧條件的人,剩下的主要就是脫貧能力匱乏、脫貧志氣不堅的人。其中卻也有少數“張嘴談條件,伸手要好處”的“懶漢”,有的汲汲於眼前的蠅頭小利,有的甘於長期貧困。還針對這種情況,提出了用2018年8月公佈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來開展扶貧扶志行動,提高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對於那些有勞動能力、無脫貧志氣的貧困戶,做好思想引導、克服思想惰性是激發內生動力的。要求各地按國務院指示精神,做好扶志工作。各地不僅要送錢送物,還要因地制宜”;更要精準到人的“志氣、精神、骨頭”,真正“對症下藥”。避免“養懶漢”現象,根本是要打開貧困戶的心結,培養志與智等內生動力。破解“懶漢”問題。

二,根據來自國家統計局雲南調查總隊的數據,羅列了從1957年至2018年扶貧後農村居民可支配數據,展現了扶貧工作的卓越成效。

如:1),1957年雲南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為66元,2018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595元,比1957年累計增長144.4倍,年均增長8.5%。1957年雲南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63元,2018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比1957年累計增長121.9倍,年均增長8.2%。

黨的十八大以來,雲南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707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21.7%,持續下降到2018年的5.39%。

累計有48個貧困縣(市、區)脫貧摘帽…

等等

2),60多萬名各級幹部與貧困群眾結對幫扶

夯實攻堅克難社會基礎,全省累計派出2.2萬名幹部擔任第一書記,派出10.9萬名幹部駐村幫扶,目前,在崗駐村工作隊員3.5萬名,推動60多萬名各級幹部與貧困群眾結對幫扶。

3),入庫項目56695個

打牢精準幫扶工作基礎,全省122個縣(市、區)、1312個鄉(鎮)、12137個村,現在入庫項目56695個。

1400億元支持脫貧攻堅

全力保障扶貧資金投入。2016年以來,我省持續加大財政資金的籌措投入上下工夫,省級專項扶貧資金從2016年的28.15億元增加至2019年的62.96億元,增長2.24倍,年均增長30.78%。同時,積極籌措各項涉農整合資金,截至2019年9月底,已下達88個貧困縣中央和省級涉農資金(含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共計471.18億元,4年來,累計籌措整合資金超1400億元,確保有足夠的“真金白銀”支持脫貧攻堅。

總之,人民日報文章數據詳實,論據充分,立意高深,指導全面。令人拜服!

但,身為一個基層幹部同時也是貧困戶結對幹部,雖不在雲南,看了這篇文章後,我還是想點評一下,言論自由,各抒己見嘛,我想天下是大同的。我的評論如下:

中國當前自由大市場環境+休養生息的實際現狀,配合建國以來的整體掃盲加近年來國家較大力度在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上的完善,以及充分自由的人員流動就業務工政策等等,若無特殊情況發生,如:懶、殘、病、痴、意外事故等,勤快的務實的人,能真正貧困嗎?全家隨便一個人務工,一年都有幾萬元的收入,遠遠超過國家貧困標準線了。而若是懶、殘、病、痴或意外事故之情形,又豈是扶貧能扶起來的?放眼望去,除非做形式主義資料寫文章外,又有幾個真正的貧困戶是結對幹部們扶起來了的?何不該民政救濟的就民政救濟?何不正常按國家規劃戰略按步就班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基礎教育、推進鄉村振興、調整產業佈局、研究規劃利於保證國人糧食生產安全及長遠發展的土地政策?現在政治掛帥、表格脫貧、數據脫貧的問題之嚴重,導致多少人不理解扶貧?多少地方因為想獲取中央扶貧資金力度而當初報備產生了多少被貧困而導致指標入貧及指標脫貧?扶貧經費列支在廣告宣傳牌、表格數據填寫的紙張及打印費、幫扶幹部下鄉車旅費等合計之巨大到不可想象的地步;多少扶貧開發項目上的跑冒滴漏;假貧困戶不願脫貧,因為嫌獲得少;真貧困戶不滿,因為所獲杯水車薪;幫扶幹部迷茫,因為不知所措!但工作要繼續,生活要進行,扶貧領域社會生態亂象頻發,誰對?誰錯?平常心待之!正如流傳的經典俗語“人生如戲,故事裡的事,說不是也是,說是也不是,老百姓心裡自有一把稱"!人生如戲,且演且珍惜!但願人長久,公道在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