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地區還有“真胡假胡”之說,與李唐王朝的後裔有關

兒時在家鄉婺源上學,經常在縣城通往高沙的公路上見到有一處名為“太子橋”的地標。去年暑期回鄉探親,雖然縣城面貌大變,但太子橋的地標仍存,又聽家人介紹,離太子橋不遠的太子墓也進行了修繕,便決定去太子墓參觀一下。

皖南地區還有“真胡假胡”之說,與李唐王朝的後裔有關

資料圖,新華社供圖

太子墓的墓主人名叫胡昌翼,胡昌翼本姓李,是唐昭宗李曄之子。唐天佑元年(904)正月,叛將朱溫圖謀篡位,脅迫已被他們控制的唐昭宗李曄遷都洛陽。二月,昭宗一行到達陝州(今河南陝縣),因洛陽皇宮尚未竣工,停留於此。三月初一,皇后何氏產下皇子。四月,朱溫稱洛陽皇宮已經建成,催促昭宗東行,昭宗以“皇后新產不宜上路”為由,要等十月再走。朱溫懷疑昭宗“徘徊俟變”,特派牙將冠彥卿至陝州“督駕”。為使李唐皇室血脈留存,李曄決定將新產“效袴中兒,護以御衣,侑以寶玩,匿諱民間”。當時,婺源人胡清在朝中任金紫光祿大夫,他與金吾上將軍孫德昭密謀,冒險將皇子“庇匿以歸”,輾轉回到家鄉婺源胡村(今考水)家中,義養為子。不久後,昭宗李曄、子李裕等九人均被朱溫所弒,為防新產的皇子被朱溫所殺,胡清只得選擇“君隨臣姓”的辦法,將皇子李姓改為胡姓,並以“大德覆翼”之意,取名昌翼。

胡昌翼自幼聰慧好學,二十二歲以《易》中明經科進士,直到此時,胡清才坦言相告他的身世,並把當年從宮中帶出的御衣、寶玩拿給他看。胡昌翼聽罷,悲憤交加,殘酷的權力爭鬥使他不寒而慄,為此他拒不出仕為官,隱居讀書授業,並以《詩·衛風》中“考槃在澗”之意,將胡村的村名改為“考川”,俗稱“考水”。胡昌翼著有《周易傳注》三卷、《周易解微》三卷、《周易摘疑》一卷,享年九十有六,於宋鹹平二年(999)十月三日卒,葬於考水村北側群山環抱的黃杜塢,這就是當地人所稱的太子墓。

太子墓至今保存完好,原因之一是墓地長期被山土掩埋,後人雖然知道墓地的位置,但沒有窺見原貌,加之徽州人歷來對祖先的墓地十分敬重,不曾輕易翻動。直到1996年,太子墓才重見天日。

太子墓的墓地為鳳字形,墓成半球形,墓頂有一幅太極圖,側圍八面分別是由刻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符號的古磚砌成的。墓前門堂有青石墓碑,碑上刻有陰文篆書“始祖明經胡公之墓 ”,碑座左右分別是鐫刻有“明經胡氏”,“三延並茂”字樣的石碑,中間立有2009年考川明經胡氏苗裔設立的“始祖明經府君傳”碑文。

那太子橋的歷史又是怎樣的?《徽州府志》和《婺源縣誌》均載:“太子橋,在朱源,唐胡昌翼建。元裔孫學龍重建,傍建亭三間。”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胡昌翼的二十二世孫胡貫對胡昌翼建橋一事作過詳細的記述:“府君好仁,於去邑通衢有溪病涉,府君代木架橋,濟之鄉人,遂名‘太子橋’。及府君十五世孫明善公以石易木,更名‘明經橋’,請汪文節公(禮部尚書汪澤民)為記。”後來婺西仁洪有一程姓遷到橋旁始居,繼而有趙姓、遊姓等姓遷入,逐漸形成村落,他們便以“太子橋”為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只可惜原來的太子橋已不復存在。

我在皖南一帶參觀時,曾多次聽皖南地區有“真胡假胡”之說。所謂“真胡”,是指土生土長的胡姓居民,“假胡”則是指胡昌翼的後裔。胡昌翼隱居考水後,“篤生三子” 。長子叫胡延進(後改延政),次子叫胡延賓,三子叫胡延臻,有十孫。胡昌翼的子孫主要聚居在皖南一帶,這就是當地傳說的“真胡假胡”的原由。

經過胡昌翼和後代的文化孕育,宋明兩代,僅考水一村便產生胡坤、胡方平、胡鬥元、胡次焱、胡一桂、胡炳文、胡默七位理學名家,俗稱“七哲名家”。胡氏徙居外地聞名遐邇的人則有清代徽墨製造名家胡開文、江南六大富豪之一的胡學梓、紅頂商人胡雪巖(胡光墉)、著名學者胡適等。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黃景鈞

流程編輯:TF0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