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是純虛構還是有史料依據?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巾。

——杜甫

相信大部分人都會知道,上面杜甫這句詩裡面描寫的主人公是諸葛亮,他雖然未能完成畢生心願,就匆匆撒手歸天,但也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佳話,例如三分定國,七擒孟獲,六出祁山,舌戰群儒,草船借箭等等,而在這所有故事當中,“舌戰群儒”的故事算是最為經典的之一,所以毫無爭議地被選進了中學語文教材。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是純虛構還是有史料依據?

諸葛亮

“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故事出現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話說諸葛亮為聯吳抗曹而出使江東,在謁見孫權之前,與江東文武二十餘人會於外堂。其中張昭等多數文臣主張降曹,知諸葛亮來意,故意挑起論爭,欲使諸葛亮知難而卻。誰知諸葛亮從容不迫,對答如流,採用先守後攻、各個擊破的策略,憑藉自己三寸不爛之舌,駁得張昭“並無一言回答”,虞翻“不能對”,步騭“默然無語”,薛綜“滿面羞慚”,陸績“語塞”,嚴唆“低頭喪氣”,程德樞亦“不能對”,使東吳主張降曹者理屈詞窮,盡皆失色。這一場舌戰群儒之後,孫權堅定了聯劉抗曹的信心和意念,直接促成了後來的赤壁大戰。下面草作打油詩一首: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是純虛構還是有史料依據?


學富五車名神州,

三顧之情恩相投。

舌戰群儒張陸程,

赤壁決勝見成功。

幾百年來,諸葛亮“舌戰群儒”故事在民間信為真事,幾乎成了諸葛亮智慧與膽略的象徵,這個詞語也變成了誇讚別人能言善辯的褒義詞。追本溯源,我們會發現,該故事在元代的《三國志平話》中即有簡略的描寫。在《平話》啟發下,羅貫中對此故事進行了大膽的藝術虛構,通過諸葛亮博雅、雄辯與眾儒生的迂腐、鈍拙的對比描寫,充分表現了諸葛亮作為智慧化身的藝術形象。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是純虛構還是有史料依據?

諸葛亮駁難江東諸儒,委實出盡了風頭。那麼,這件事是否於史有據呢?關於諸葛亮出使東吳,聯吳抗曹之事,史籍記載甚詳,據《三國志》諸葛亮、魯肅本傳記載可知:劉備當陽大敗,勢單力薄,無地依存,面臨覆亡之災。諸葛亮奉命“求救於孫將軍(孫權)”。諸葛亮一到孫昊,因孫權當時擁兵在柴桑,“觀望成敗”,急於瞭解曹操方面的情況,立即接見了諸葛亮。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是純虛構還是有史料依據?

諸葛亮首先勸孫權放棄“觀望”態度,說曹操大軍壓境,若能以昊、越之眾與之抗衡,就當早早與之斷絕關係;若不能與之抗衡,何不按兵束甲,早早投降。諸葛亮認為,現在孫權“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不但如此,諸葛亮還用“激將法”告訴孫權:劉備是不會拜倒在曹操腳下的。孫權聽罷,果然不甘示弱,決心抗曹,遂向諸葛亮問計。諸葛亮給孫權分析了曹車的弱點、孫劉雙方的優點,對戰爭前景作了樂觀的估計。據《三國志·魯肅傳》和《資治通鑑》所記,赤壁之戰前夕,東吳統治集團內部對曹操是戰還是和,是有意見分歧的。以重臣張昭為首的一些人認為,曹軍銳不可當,“皆勸(孫)權迎之”。最初孫權也抱觀望態度,戰和猶豫不決。但諸葛亮對形勢的分析和對前途的樂觀預測,極大地鼓舞了孫權,堅定了抗曹信心。加之周瑜、魯肅等人勸說,遂決定“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聯劉抗曹。接下來,便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戰。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是純虛構還是有史料依據?

以上所述可見,在整個劉孫聯合的過程中,根本沒有諸葛亮在會見孫權之前在外堂與群儒“舌戰”之事。所謂諸葛亮“戰群儒”完全是《三國演義》作者對諸葛亮形象成功的文學塑造和文學虛構。當然,或許會有人問,這種虛構價值嗎?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因為有了虛構才會有情節,有情節才會有故事,有了故事才會吸引人。而這恰恰也是作為文學名著的《三國演義》與作為史學經典的《三國志》之間的巨大差異。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是純虛構還是有史料依據?

所以,就歷史的真實情形而言,並沒有“諸葛亮舌戰群儒”這回事。對此,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何德章就提出在‘舌戰群儒’一節中,羅貫中讓薛綜、程德樞出場與諸葛亮辯論,而事實上這兩人當時身處遠在今越南北部的交州,而非柴桑;張昭為漢末著名文人,是孫權的輔佐要員,作為晚輩的諸葛亮,假如真與其有所辯論,也絕不可能使用‘誇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這樣尖酸刻薄的詞句,而張昭的反應卻只是‘無一言回答’。”(《解放軍日版》2008年8月11日第10版)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是純虛構還是有史料依據?

或許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2008年,吳宇森導演,梁朝偉、金城武等眾多大腕級明星加盟的電影《赤壁》中,就完全省去了諸葛亮“舌戰群儒”這一情節情節。對於這一處理,當時有很多觀眾感到難以理解。而導演對此的解釋則是,雖然《三國演義》中有“舌戰群儒”的描述,但更為真實的《三國志》卻沒有相關記載,因而電影拍攝組就將這一故事給取消了。

歡迎屏幕下方留言,我是“yan燕”,喜歡記得點贊關注喲!

參考資料

《三國演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