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晚8點左右,金堂因為219座崖墓衝上了微博熱搜榜。
並在當晚被中國新聞網、三聯生活週刊新華社、成都商報、美東僑報等多家國內外媒體轉發報道。
依山開鑿的崖墓是成都平原是既壯觀又神秘的存在。
2019年3月中旬,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為配合房地產項目建設在對該項目文物勘探過程中,發現了金堂趙鎮中興村崖墓群。
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這一崖墓群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共清理出崖墓219從東漢晚期延伸至東晉南朝時期,時間跨服超300年。
多個家庭使用的區域共同墓地,可分為大中小三類
據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龔揚民介紹,崖墓群位於金堂縣中興村七組,東北側距中河約1公里,墓葬自上而下共四層分佈於淺丘東坡。發掘的墓葬按規格可以分為大中小三類,其中以中小型墓葬為主,屬於規模較大的一次發掘。
龔揚民表示,大型墓葬為帶狹長露天墓道前後雙室墓,主室兩側多存棺室,部分墓葬四壁及頂部存精美雕刻,葬具多為陶棺,墓葬時代主要為東漢晚至蜀漢時期。
中型墓葬多為帶梯形墓道單室墓,部分主室兩側及後部存長方形龕,少數主室內存原岩石灶、井臺等附屬設置,葬具多為陶棺,少量墓葬用磚砌長方形棺,墓葬時代主要為兩晉時期。
小型墓葬多為帶短墓道單室墓,墓室狹小,部分墓葬一側存長方形原巖棺臺,多數墓葬未見葬具,墓葬時代多為東晉南朝時期。
根據墓葬形制和隨葬器物組合判斷,墓地時代從東漢晚期持續至東晉南朝,其中以兩晉墓葬為主。
墓葬在墓群中有序分佈,基無打破關係,且墓群中經常可見2-3座墓葬成組出現,該墓地應為同時被多個家庭使用的區域公共墓地。
出土兩件玻璃耳璫,推測外來傳入
墓群出土銅、銀、鐵、玻璃、陶、瓷質器物600餘件,其中以陶器為主,主要有罐、倉、缽、壺、陶俑等,銅器主要有釜、盆、耳杯、燈、鏡等,銀器主要為鐲和指環,瓷器主要為青瓷虎子、罐和盞。此外,鐵器有環首刀、削、鋤頭。
墓群中還出土了兩件玻璃耳璫,被龔揚民以“精美”形容。他介紹,耳璫類似於現代的“耳環”,在當時應系女性佩戴。
因為四川還沒有發現過本地生產的玻璃耳璫,推測系外來傳入——一個方向是楚地,那裡戰國時期就燒製玻璃器了;也有可能來自於南面,和南方絲綢之路等有關。
他補充說,這還需要對出土的“耳璫”做進一步的成分分析,墓葬出土玻璃耳璫等器物為研究兩晉時期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寶貴線索。
從漢代“重死崇喪”,到唐時“活在當下”
近年來,金堂縣崖墓群考古發掘工作成果喜人。在本次考古發掘之前,
金堂縣趙鎮已出土黃天樹崖墓群、十里村崖墓群。而此次發掘的中心村崖墓群更是極大的豐富了四川地區東漢晚至六朝時期墓葬考古材料。金堂縣出現如此多的崖墓,與地形有一定關係,崖墓要求沿水開鑿,並有淺丘地形。從此次發掘的219座崖墓來看,隨著時間推移,墓葬在逐漸變小,隨葬品的組合也在變少,變得更簡單。
龔揚民介紹,一方面這與人們的喪葬觀念有關,“漢時人們流行厚葬,魏晉時薄葬的觀念開始流行。”另一方面,喪葬風俗與社會經濟也有關係,“期間還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戰亂。”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李映福教授為組長的專家組認為,此次發掘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對金堂縣中興村崖墓群進行的首次考古發掘,旨在釐清該遺址文化內涵與時代特徵。
該項目發掘學術目的明確,對已有的資料收集整理全面,經過既有的工作,對遺址的範圍、面積、年代、性質及遺址發掘的價值有進一步充分的認識。
信息來源:、
部分圖片來源:成都日報錦觀
視頻來源:紅星新聞